波蘭立陶宛魯塞尼亞聯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7月14日) |
波蘭-立陶宛-魯塞尼亞聯邦(拉丁語:Res Publica;波蘭語:Rzeczpospolita Trojga Narodów;立陶宛語:Trijų Tautų Respublika; 俄語:Рѣч Посполита ),又稱三國共和體或三方聯邦,是波蘭立陶宛歷史上反覆出現過的一個政治概念,用以取代既有二元聯邦。
此概念在聯邦歷史上不同時期都曾被多次提倡過,最接近實現的一次為1648年札波羅結哥薩克成功發動起義反抗波蘭統治之後,1658年哥薩克與波蘭簽訂哈佳奇條約,條約內容批准魯塞尼亞於聯邦內成為與波蘭及立陶宛平起平坐的第三位正式成員,由此就會形成一個三方平等的聯邦體制。1659年5月,波蘭瑟姆議會批准了該項經過修訂的提案文本。
然而在聯邦內歷史性建立魯塞尼亞公國的構想最終仍未能成功[1]。加拿大史學家保羅·羅伯特·馬戈西認為,當年出現這樣的結果是由於哥薩克人內部分歧和俄羅斯入侵而導致的。然而,這兩個事件都比哈迪亞克條約的簽署早得多。俄羅斯史學家泰羅娃-雅科夫列娃認為波蘭社會的反對和教皇的壓力是協議未能成行的原因。
1861年一月起義之後,有關三方聯邦的構想,重新在霍羅德沃所舉行的愛國示威運動中出現。所謂的霍羅德沃第二聯盟是由波蘭王國之中,屬於前立陶宛大公國、沃爾希尼亞和波多利亞的施拉赫塔們所宣告的。以霍羅德沃第二聯盟為基礎的新聯邦是以三個國家所組成,其提案的國徽包括波蘭鷹、立陶宛帕霍尼亞和魯塞尼亞的守護神大天使米高。
參見
編輯- 盧布林三角
- 英國-波蘭-烏克蘭三邊條約
參考
編輯- ^ Т.Г. Таирова-Яковлева, Иван Выговский // Единорогъ. Материалы по во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эпохи Средних веков и Раннего Нового времени, вып.1, М., 2009: Под влиянием польской общественности и сильного диктата Ватикана сейм в мае 1659 г. принял Гадячский договор в более чем урезанном виде. Идея Княжества Руського вообще была уничтожена, равно как и положение о сохранении союза с Москвой. Отменялась и ликвидация унии, равно как и целый ряд других позитивных стате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