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起义是指1863年1月开始,于波兰-立陶宛联邦旧领土上发生的反俄罗斯帝国起义,这是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后,波兰民族主义者发起的又一次大规模“复国”起义,但俄军之后以优势军力镇压下去。起义连带造成沙皇在1864年3月2日宣布“波兰-立陶宛之农奴解放令”,摧毁了原属社会上层的波兰-立陶宛贵族,也导致形式上半自治的波兰议会王国于1867年被完全废除。

一月起义

《波妮亚, 1863》(波妮亚为波兰国家化身),扬·马泰伊科绘于1864年,布面油画, 156 × 232 公分,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藏。 内容为1863年1月起义失败的余波。被捕者等待被押送至西伯利亚。 俄军军官和士兵监督铁匠将黑衣妇女(波妮亚)铐上手铐 。 她旁边的金发女孩代表立陶宛
日期1863年1月22日 – 1864年6月18日
(1年4个月又27天)
地点
结果 俄国成功镇压
参战方
波兰民族政府
成分复杂的叛军
俄罗斯帝国
兵力
20万(起义过程中) 约29万士兵(旧波兰地区有9万兵、旧立陶宛大公国区近20万兵)
伤亡与损失
1万至2万死亡(波兰方估计);2.2万伤亡、7千被捕(俄方估计)
戒严期间驻扎在华沙的俄军,1861年

过程 编辑

 
一月起义集中发生在俄罗斯帝国最西边的四个颜色区:“米红色与黄色的波兰议会王国”、“灰绿色与青色的立陶宛省”
 
起义期间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白罗斯乌克兰各处交锋的总汇地图。

当时波兰民族主义者的主要领袖有右翼“白党”的吉莱尔和左翼“红党”的帕德列夫斯基。在后者主持下,波兰地区的中央民族委员会于1863年1月22日宣布起义。当天夜晚,6000名波兰下层民众组成的起义军揭竿起义。他们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在基埃尔策卢布林东部获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沙俄军队围剿,遂转入游击战。起义烽火后来蔓延至立陶宛白俄罗斯,然而,4月至6月,在沙俄的严厉镇压下多处义军都遭到失败,帕德列夫斯基也在5月15日阵亡。

4月之后,起义的领导权渐渐转入“白党”手中,因为那些反俄且具有动员力的波兰-立陶宛贵族,只愿意团结在白党的“复国”名号下,要求恢复曾经“伟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反俄贵族们希望借由军事反抗,迫使俄国扩大波兰-立陶宛贵族(什拉赫塔)的自主权力、恢复维尔纽斯大学,并以母语出版书报而不受审查言论法案束缚。5月10日白党成立了民族政府,但是起义军立刻面对数量与枪炮都占优势的27万俄军,于是接连吃下许多败仗,不得不放弃大规模的正面交锋。[1]到10月,采纳红党“均分土地”意见的罗·特劳古特将军控制了政权,他宣布农奴皆可分到土地并镇压地主,借此获得大量农民的支持而力挽狂澜,但也使大量“白党”的贵族开始投靠沙俄政府。到1863年7月,增援至34万的俄军再度取得一连串的胜利。1864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在波兰废除农奴制、分配田地给农奴。这些改革立刻使起义军丧失了许多农民的支持,4月特劳古特被捕,起义失败。[2]

国际反应 编辑

起义爆发之后,欧洲各国大多对波兰起义报以同情的态度,并批评沙俄镇压民族主义的血腥手段。同情波兰的大国以英国、法国、奥国三国为代表,于1863年先后三次向俄国发出“照会”,要求沙俄尊重波兰议会王国的(有限)自治权并放弃“血腥报复”的镇压手段,其他国家如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王国奥斯曼土耳其等也加入此一呼吁的行列。支持俄国的列强只有俾斯麦主政的普鲁士,成功换得俄国的感谢及友好态度,使俄国于之后的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偏袒普鲁士,间接帮助普鲁士在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欧洲的舆论圈也几乎都是同情或力挺波兰起义者的“壮举”。如天主教的教宗庇护九世因其保守立场,虽然稍稍批判波兰起义中红党激进立场,但他公开赞扬白党的“十字军精神”,并号召信徒一起为波兰的天主教信仰祈求上帝恩典、摆脱俄国的东正教“魔掌”,大大增强了欧洲民众对波兰起义的同情;而力挺红党的“热血”人士,则包含了流亡伦敦的法国文豪雨果、匈牙利民族革命家科苏特、意大利民族主义英雄马志尼加里波底,以及左派的共产主义马克斯恩格斯,与俄国赫尔岑无政府主义巴枯宁,他们不只号召欧洲各界捐款出军火给起义军,甚至不少人率队到波兰参加起义,如加里波底之子就义无反顾地加入波军,最后壮烈牺牲。

结果与评价 编辑

 
波兰起义军的旗帜

一月起义遭到镇压,使“波兰-立陶宛”的社会主力阶层──什拉赫塔贵族遭到巨大打击,包含没收什拉赫塔的大片土地并课以重税,导致什拉赫塔快速裂解。这使原本弱小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能在后续的政治及社会现代化运动中,展开对农民的连结及母语宣传工作,团结彼此力量,进而使贵族阶级因此丧失社会中的龙头地位。

学界对1863年一月起义的评价和意义颇为矛盾,一方面波兰、立陶宛的民族自主性受到重大打击和迫害,但因为俄国同时终止了什拉赫塔贵族对农奴的强大剥削,并借由贯彻1861年农奴废除法令使农奴解脱、得到自耕地而大幅受益[a],这对社会公平的巨大功劳也必须肯定,因此好坏参半的矛盾评价随之而来。然而起义被镇压的连带梦魇是,沙俄开始强力的俄罗斯化政策,下重手打击天主教会和波兰、立陶宛族语学校。譬如政府禁止传统拉丁字母的使用、限制天主教会的洗礼权利,又关闭许多知名且以母语授课的中等学校,代之以俄语教学的各级学校,其目的是要让波兰人、立陶宛人都改信俄国的东正教,并使残余的天主教会臣服于东正教之下。沙皇甚至在1865年颁布立陶宛书刊禁令,全面禁止出版立陶宛文的报纸和书刊[3]

一月起义的另一结果,就是波兰议会王国剩余的独立地位遭到完全废除,1867年“波兰(议会)王国”这个政治实体遭到俄罗斯的直接吞并。以前的非官方性名称“维斯瓦河地区”(俄语:Привислинский Край)取代“波兰王国”成为这一地区的正式名称,这个地区成为了由总督统治的“总督区”,直到1875年该地区成为省。

注释 编辑

  1. ^ 沙俄对波兰、立陶宛的农奴赎地条款极其优惠,大大高于俄罗斯农奴的条款,造就波、立农奴后来的生活水准是俄罗斯农奴的两倍多。会有这样的差别,原因是沙俄在波-立的解放农奴是为了消灭什拉赫塔贵族,波-立农奴可赎得什拉赫塔全部的土地;而在俄罗斯地区沙俄则偏向保护俄罗斯贵族,所以俄罗斯农奴可赎作自家耕地的份额,只占贵族庄园地的一半而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张明珠编著,《波罗的海三小国史》(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页51-52
  2. ^ 刘祖熙编著. 波兰通史简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年9月: 244–253 [2020-09-16]. ISBN 97870100015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8). 
  3. ^ 张明珠编著,《波罗的海三小国史》,页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