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聖若瑟堂

洋涇浜聖若瑟堂(法語: Église Saint-Joseph de Shanghai)是一座位於中國上海市黃浦區四川南路36號的天主教堂

若瑟堂
位置上海市黃浦區四川南路36號
建成時間1860年
評定時間1994年2月15日
參考編碼2-73

歷史

編輯

道光二十六年(1847年),耶穌會會士梅圖爾(Lemaitre Mathurin)神父憑藉清廷關於歸還教產的上諭,要求發還城內老天主堂教產,上海道道台另撥三塊土地補償老天主堂教產,洋涇浜即其中之一,該地原為北門外的張家祠堂。主教羅伯濟趙方濟以及法國首任領事敏體尼都曾居住於此。1850年,趙方濟在領事館旁建造供外僑使用的小堂。1853年,上海發生小刀會起義,2萬中國人湧入租界,中國教友也進入小堂望彌撒。

咸豐七年(1857年),天主教江南代牧區帳房杜若蘭神父(Desjacques Marin)從董家渡遷到洋涇浜,成了租界上的第一任本堂神父。咸豐八年(1858年),天主堂周圍有外國教徒92人,中國教徒180人。

咸豐十年三月二十五日(1860年4月15日),在洋涇浜建若瑟堂,法國遠征軍司令孟斗班Montauban)與布爾布隆(Bourbouron)公使夫人為之舉行奠基禮,次年6月在接近完成第一期工程時開堂。1868年完工,可容1000人。立面及鐘樓重修工程到1877年才得以完成。

同治二年(1863年),法國外交大臣德呂伊斯從中國的賠款中撥出30萬法郎交給江南宗座代牧區,上海耶穌會會長鄂爾壁,用此款在上海租界內購買大批地產,經營各種房地產等業務,使教會產業不斷擴大。

同治五年(1866年),耶穌會會士蘇念澄神父(Basuiau Hippolyte)任洋涇浜聖若瑟堂院長教區總帳房,該堂遂成教區的經濟中心。

1950年,龔品梅出任天主教上海教區首任華籍主教,將主教府設在洋涇浜聖若瑟堂。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發,洋涇浜聖若瑟堂紅衛兵關閉,並被東華皮件廠佔用。

1986年恢復開放,與四川南路小學在同一個院內。1994年,該教堂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在教堂周圍相繼開辦的醫院、學校有:

  • 仁愛會,修女於同治三年創辦公濟醫院(後遷至北蘇州路);同治十年,創辦若瑟書院(外僑女子中學)。
  • 同年拯亡會修女收養孤女辦學,光緒元年分為上智女校(即曉明女中、市六女中,今為旅遊職業學校)及若瑟孤女院(多為歐亞混血兒,1937年遷徐家匯天主堂),同治十三年開辦聖方濟學院(光緒十年遷虹口);
  • 光緒二年,開始建造拯亡會修女院(亦稱聖母院,1959年併到總會),法文書館(即中法學堂)光緒十二年設在今金陵東路,曾遷今四川南路,民國2年又遷到今上海市光明中學
  • 民國5年,在教堂前北側開辦類思小學(今四川南路小學,教會辦的中小學在1949年後由教育部門接辦)。

建築

編輯

教堂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最高處為哥德式鐘樓,高30餘米,鐘樓尖頂上裝有十字架。在1920年代以前,該教堂曾長期是上海法租界內唯一的天主教堂,法國駐上海領事在該教堂內有專用的座位。

彌撒時間

編輯
  • 平日彌撒:每日7:00,其中周一至周三爲拉丁常禮彌撒,周四至周六爲中文彌撒
  • 主日:7:00拉丁常禮彌撒,9:00中文彌撒
  • 每月末主日、四大瞻禮正日:7:00中文彌撒,9:00 拉丁坐唱彌撒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31°13′50″N 121°29′25″E / 31.23056°N 121.49028°E / 31.23056; 121.4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