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圣若瑟堂

洋泾浜圣若瑟堂(法语: Église Saint-Joseph de Shanghai)是一座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四川南路36号的天主教堂

若瑟堂
位置上海市黄浦区四川南路36号
建成时间1860年
评定时间1994年2月15日
参考编码2-73

历史

编辑

道光二十六年(1847年),耶稣会会士梅图尔(Lemaitre Mathurin)神父凭借清廷关于归还教产的上谕,要求发还城内老天主堂教产,上海道道台另拨三块土地补偿老天主堂教产,洋泾浜即其中之一,该地原为北门外的张家祠堂。主教罗伯济赵方济以及法国首任领事敏体尼都曾居住于此。1850年,赵方济在领事馆旁建造供外侨使用的小堂。1853年,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2万中国人涌入租界,中国教友也进入小堂望弥撒。

咸丰七年(1857年),天主教江南代牧区帐房杜若兰神父(Desjacques Marin)从董家渡迁到洋泾浜,成了租界上的第一任本堂神父。咸丰八年(1858年),天主堂周围有外国教徒92人,中国教徒180人。

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五日(1860年4月15日),在洋泾浜建若瑟堂,法国远征军司令孟斗班Montauban)与布尔布隆(Bourbouron)公使夫人为之举行奠基礼,次年6月在接近完成第一期工程时开堂。1868年完工,可容1000人。立面及钟楼重修工程到1877年才得以完成。

同治二年(1863年),法国外交大臣德吕伊斯从中国的赔款中拨出30万法郎交给江南宗座代牧区,上海耶稣会会长鄂尔壁,用此款在上海租界内购买大批地产,经营各种房地产等业务,使教会产业不断扩大。

同治五年(1866年),耶稣会会士苏念澄神父(Basuiau Hippolyte)任洋泾浜圣若瑟堂院长教区总帐房,该堂遂成教区的经济中心。

1950年,龚品梅出任天主教上海教区首任华籍主教,将主教府设在洋泾浜圣若瑟堂。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洋泾浜圣若瑟堂红卫兵关闭,并被东华皮件厂占用。

1986年恢复开放,与四川南路小学在同一个院内。1994年,该教堂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教堂周围相继开办的医院、学校有:

  • 仁爱会,修女于同治三年创办公济医院(后迁至北苏州路);同治十年,创办若瑟书院(外侨女子中学)。
  • 同年拯亡会修女收养孤女办学,光绪元年分为上智女校(即晓明女中、市六女中,今为旅游职业学校)及若瑟孤女院(多为欧亚混血儿,1937年迁徐家汇天主堂),同治十三年开办圣方济学院(光绪十年迁虹口);
  • 光绪二年,开始建造拯亡会修女院(亦称圣母院,1959年并到总会),法文书馆(即中法学堂)光绪十二年设在今金陵东路,曾迁今四川南路,民国2年又迁到今上海市光明中学
  • 民国5年,在教堂前北侧开办类思小学(今四川南路小学,教会办的中小学在1949年后由教育部门接办)。

建筑

编辑

教堂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最高处为哥特式钟楼,高30余米,钟楼尖顶上装有十字架。在1920年代以前,该教堂曾长期是上海法租界内唯一的天主教堂,法国驻上海领事在该教堂内有专用的座位。

弥撒时间

编辑
  • 平日弥撒:每日7:00,其中周一至周三为拉丁常礼弥撒,周四至周六为中文弥撒
  • 主日:7:00拉丁常礼弥撒,9:00中文弥撒
  • 每月末主日、四大瞻礼正日:7:00中文弥撒,9:00 拉丁坐唱弥撒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31°13′50″N 121°29′25″E / 31.23056°N 121.49028°E / 31.23056; 121.4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