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
红卫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部分特殊人群的一种称呼,红卫兵在文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总体而言,红卫兵是受极左思潮支配下成立的群众组织,也指其成员[1][2][3][4]。红卫兵运动在1966年北京“红八月”期间到达高峰,此后全国各地红卫兵进行了大串联,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则在北京天安门连续八次接见红卫兵、总人数超过1100万[2][5][6][7][8]。红卫兵运动期间,全国各地大批“黑五类”分子(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及家属遭到迫害甚至屠杀,诸多文物古迹在“破四旧”运动期间被红卫兵损毁[5][6][9][10][11]。
1967年,随着夺权运动的兴起,红卫兵内斗升级,各派别之间甚至爆发大规模武斗[12],毛泽东[13][14]、邓小平[15][16]以及一些学者和文献认为,中国大陆此后进入了“全面内战”的状态[17][18][19][20][21],但也有人质疑“内战”的称法[22][23]。1968年,红卫兵造反运动逐渐被工人造反运动所取代,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随即展开,工人阶级则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领导文化大革命[12][24][25][26][27][28]。
名词释义
编辑定义
编辑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上,史学家往往将红卫兵分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定义[29]。广义的红卫兵泛指将自己系上红色袖标的各种民间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军事院校的学员和机关、文艺团体的从业者等,狭义的红卫兵则是指大学和中学里青年学生所组成的学生团体[29]。
文革期间的“红卫兵”是通称,每个学校里都有几支或十几支分别取不同名称的红卫兵组织,如“全无敌”战斗队、“丛中笑”、“卫东彪”战斗队等等,名称多来自毛泽东诗词或当地当时的重大事件之日期[30][31][32][33][34]。也有许多个学校的红卫兵组织因观点一致而联合,又称兵团[35][36]。
红卫兵的典型着装是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毛泽东语录》, 他们外出行动时高唱语录歌,宣传造势时常跳语录操[31][37]。
分类
编辑红卫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派别林立,互不隶属[1]。1966年下半年, 红卫兵运动波及全国, 工厂, 农村乡镇也成立了各名目红卫兵组织。地方上持不同观点(保皇派或造反派)的红卫兵互相对立,写大字报攻击对方观点,被称为反帝反修,保卫党中央毛主席革命政权的阶级斗争。根据时间、出身和政治主张等,许多学者将红卫兵团体大致分为[1][29][38][39]:
- 老红卫兵:是最早的红卫兵,全部是干部子弟(主要是共产党党政部门高级干部), 他们信奉“血统论”,信条口号是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子打地洞”或“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其打击目标是黑五类、 反动学术权威以及共产党内部的修正主义分子[40][41][42]。“龙凤”喻红五类子弟, “老鼠”喻黑五类子弟。北京红八月后,各省市高干子弟也纷纷成立“联动”红卫兵,是早期文革主力,在学校批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破四旧”,搞红色恐怖[40][41][43]。但是文革开始后不久,由于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父母被列入要被打倒的走资派行列,故逐渐转变为“保皇派”;1966年底曾成立“首都中学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矛头继而转向毛泽东以及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但被镇压[41][43]。最终,这些老红卫兵受到刚刚兴起的造反派红卫兵冲击,很快就失势了[40]。
- “保守派”红卫兵:又称保皇派,老红卫兵的效彷者,绝大部分成员是那些被认为出身好的红五类家庭子女(指出身红五类家庭的子女,他们被视为最可靠的无产阶级接班人,包括:解放军人子弟、工人子弟、贫农和下中农子弟、革命干部子弟、革命先烈子弟)。1966年下半年开始,保守派红卫兵的直接对立面就是造反派红卫兵。两派一开始就进入极端对立状态。1966年底开始各地就不断有小规模武斗发生,1967年6、7月更发展到全国各地大规模武斗(包括使用刀棍、枪械、枪炮等),有些地方武斗死伤数以千计, 极其惨重。个别地区连军队都卷入其中。
- “造反派”红卫兵:与保皇派红卫兵对立,批判血统论,他们多数在文革初期受到老红卫兵(联动)和保皇派红卫兵的歧视甚至迫害。造反派成员的家庭出身成分复杂,涵盖所有阶层的子弟(除部分“红五类”子弟外,还有出身于知识分子,自由职业,小资,小商,小农-至中农以上,等等处于灰色地带的家庭)。北京红八月起,造反派在毛泽东多次接见红卫兵期间逐渐壮大,至1966年底,造反派在红卫兵运动中已成为主流。他们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参与打倒走资派、打倒苏修分子,参与到造一切旧制度的反的革命运动去。后来受到江青、陈伯达的中央文革小组支持。但在1967年“二月逆流”后,造反派红卫兵也开始了分裂,分裂为所谓“拥军派”(温和倾向)与“反军派”(激进倾向)。至1967年中期,革命派大夺权以后,造反派与保守派红卫兵一样, 各有人选份额进入了由中央文革小组支持建立的各省市的革委会——即“革命委员会”(革委会取代了1966年文革开始之前的党政机关),造反派红卫兵势力逐渐被工人造反派的势力所取代。
- “极左派”红卫兵:或“激进造反派”红卫兵、“激进派”红卫兵,出现于1967年至1968年(北京、上海、长沙、武汉都出现过)。造反派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以后,它其中最激进的一翼对“文化大革命”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号称“新思潮”。新思潮逐渐发展,超越了一般的造反派,形成了具有新的思想和政治特征的流派,总体上批判和否定基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侧重于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批判,被部分人指责为“形左实右”。“新思潮”不仅在根本上违背了传统的指导性意识形态,也超出了以中央文革小组为代表的党内极左派划定的所谓思想界限。因此,极左派还未发展成成熟的政治派别即被镇压。
- “逍遥派”:主动选择不参与红卫兵运动、靠边站的学生,据谢静宜回忆毛泽东曾表示,逍遥派不参与派性斗争、搞武斗,好得很。
红卫兵运动
编辑运动起源
编辑红卫兵的名称最早来自于一位清华附中学生张承志(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笔名(根据骆小海与宋柏林的回忆,张承志最早的笔名是“红卫士”),意为“保卫毛主席的红色卫兵”,在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预科651班所贴的大字报上开始使用,而5月29日也因此成为红卫兵的诞生日[44][45][46]。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化大革命宣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而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同一天广播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反对校党委的大字报《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44][47][48][49]。于是,6月2日下午,清华附中的红卫兵骨干就贴出了第一张以“红卫兵”署名的大字报《誓死保卫无党阶级专政,誓死保卫毛泽东思想》,其它中学学生所贴的大字报也纷纷开始以“红卫兵”署名[44][46][48][49]。
1966年5月底6月初,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央书记处负责人邓小平为了稳定局势、控制混乱局面,曾决定向人民日报社、北京各高校和中学等派出“工作组”[50][51]。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等人最初表示同意,但到了6月中上旬,毛泽东认为“派工作组太快了并不好,没有准备,不如让它乱一下,混战一场,情况清楚了再派”[51][52]。据毛泽东的私人医生李志绥回忆,6月毛泽东曾对他说:“我看,这次要死个千把的人。现在是天翻地覆了。我就是高兴天下大乱。”[53][54][55] 早期的红卫兵运动多由“老红卫兵”领导,他们均出身中国共产党的高干子弟[1][29]。据一名红卫兵领导人称,这场运动的目标如下[56]:
毛主席将我们的未来定义为武装革命青年组织……如果毛主席是我们的红色总司令,我们是他的红色卫士,谁能阻止我们呢?首先,我们将从里到外把中国变成毛派,然后我们将帮助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让世界变红……然后让整个宇宙变红。
运动高峰
编辑1966年6月以来,红卫兵开始用暴力手段“破四旧”,进而对早已经失去反抗能力的黑五类分子及家属施加暴力迫害甚至屠杀,在北京的“红八月”期间红卫兵运动走向高峰并影响全国,致死致伤成千上万[5][6][9][10][11]。毛泽东对红卫兵运动表示支持[57]。早在7月8日,毛在给江青的信中就提道[50][58][59]:
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打倒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后还要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尔后还要有多次扫除。... 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有些地区(例如北京市),根深蒂固,一朝覆亡。有些机关(例如北大、清华),盘根错节,顷刻瓦解。凡是右派越嚣张的地方,他们失败就越惨,左派就越起劲。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习,左派、右派和动摇不定的中间派,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7月24日、25日连续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各中央局书记以及中央文革小组负责人谈话,严厉地批评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书记处负责人邓小平派出的“工作组”,认为工作组是“阻碍群众运动”、“捣了很多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于26日随即决定撤销工作组[50][51][60]。8月18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5][9];8月22日,毛泽东、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公安部的报告《严禁出动警察镇压革命学生运动》,其中规定“不准以任何借口,出动警察干涉、镇压革命学生运动”[61][62];8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再次反对干涉学生文革,表示“我的意见,乱它几个月”、“我看北京乱得不厉害”[62][63]。8月26日,中国公安部部长谢富治在北京市公安局提出,“我们要保卫红卫兵,反革命杀了红卫兵坚决要镇压反革命……红卫兵打了坏人,不能说不对。打死了也就算了。”[64][65] 根据1980年的官方数据,1966年8-9月间,在北京市有1772人被红卫兵打死,其中包括很多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另有至少33695户被抄家、85196个家庭被驱逐出北京[5][66][67]。北京“红八月”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文革期间“红色恐怖”的源头[68][69][70]。
此后,红卫兵运动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席卷全国,靠的是国家补贴红卫兵全国大串连,红卫兵吃住不花钱,各地红卫兵与北京红卫兵间互联络,以及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开始连续八次接见超过一千万红卫兵[57][71][72]。毛泽东检阅时的装束便是一身绿军装,臂戴红卫兵红袖章。8月18日起,全国范围内效仿“老红卫兵”的保守派红卫兵大量涌现,而10月之后造反派红卫兵势力逐渐壮大,至年底已发展成为政治行动的中心[1][38]。
至11月下旬,“大串连”遍及全国城乡,红卫兵运动达到高潮[72]。大串联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动乱,不仅给全国铁路交通造成严重混乱,使工农业生产受到直接影响,而且使个人崇拜、“怀疑一切”、“炮打一切”的极左思潮在中国大陆迅速扩散开来[57][71][72]。1967年8月,毛泽东号召“就地闹革命”,10月,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复课闹革命”,大串联活动才基本结束[57][74][75]。
值得注意的是,红卫兵的大串连,还引发了1966-67年中国流脑大流行,造成全国300多万人感染、16万余人死亡[76]。
内斗分裂
编辑1967年文革进入夺权阶段后,围绕权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会里名额的多寡、谁分管有实权的部门)纷争吵闹不休,红卫兵组织分裂为不同的派别、相互对立,而工人造反派势力则逐渐壮大,毛泽东开始转而支持工人阶级[1][12][28][29][38]。1967年“二月逆流”后,造反派红卫兵分裂为所谓“拥军派”(温和倾向)与“反军派”(激进倾向),保守派红卫兵死灰复燃[29][38]。各派系红卫兵出现对立冲突,并爆发武斗,时任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本来要求公安系统、北京市委分别发出“要求不准打死人”的通知,但遭到毛泽东的批评和阻止:“你们还是想压制群众,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发动,你们不能像消防队救火一样。”[77][78]
1967年夏,毛泽东夫人、四人帮成员之一的江青提出“文攻武卫”后,红卫兵不同派系之间的对立冲突升级为持续的大规模武斗,其他阶层的群众组织(造反派与保守派,或不同造反派之间)亦有参与[13][29][78],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此后进入了“全面内战”状态[13][17][19][20]。1968年4月23日至7月27日,北京市爆发“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79]。7月28日,毛泽东紧急召见了首都红卫兵所谓的“五大领袖”聂元梓、蒯大富、谭厚兰、韩爱晶和王大宾,就制止大学武斗、派出“工宣队”进驻清华大学等北京各大高校的问题发表了强硬讲话[80]。毛泽东说[81][82] :
现在是轮到你们小将犯错误的时候了。不要脑子膨胀,甚至全身膨胀,闹浮肿病。希望你们不要分天派地派,搞成一派算了,搞什么两派。
这意味毛泽东决心要把红卫兵造反派赶下政治舞台[28][83]。此后,工宣队与军宣队相继进入学校等单位系统,红卫兵逐渐失势、退出了文革舞台的中心[28][46][80][84]。有观点认为,毛泽东从最初的支持和利用,进而转为打压、否定,直至最终抛弃红卫兵造反派[85][86][87][88]。
消退及后续
编辑随着1968年开展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红卫兵的政治组织逐渐解散,而在毛泽东等人的支持下,工人阶级开始领导文化大革命[12][24][25][28][89]。1969年的中共九大之后,随着“复课闹革命”中央号召的推进,红卫兵的名称被借用,而共青团当时已经几乎瘫痪[46][90]。
1975年,在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大”)筹备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王洪文提出,在中学把共青团和红卫兵两个组织合并,定名为“红卫兵”[26][46][90]。然而当共青团十大于1978年10月16日召开时,文革已经结束,共青团和红卫兵的合并没有实现[26][46]。同期,在小学,红小兵代替了少先队[46]。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决定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26][91]。
运动影响
编辑红卫兵运动的宗旨包括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反动权威”以及“资产阶级保皇派”,“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87][88]。斗争手段有大字报、大批斗、“破四旧、立四新”、“抄家”等,而“打砸抢”的行为时有发生,红卫兵的造反行动冲垮了各级党政机关现成的运行体系,公检法体系被摧毁[93],成为毛泽东进行文化大革命、达成其政治目标的利用工具之一[85][86][87][88]。在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号召下,红卫兵大肆进行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运动,简称“破四旧”,毁害中国大量文物,迫害民进人士,并在“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号召下破坏党政机关,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严重动乱[2][5][6][94]。
红卫兵在领取毛泽东的旨意后,奔赴全国各地,他们忠心不二,对毛泽东的崇拜狂热到宗教信仰的境界[95][96]。毛泽东以及中央文革小组对红卫兵群体进行立体全面的行销整合,从整体推广策略到各类的宣传形式,如大字报、红色宣传画、具有宗教特色的忠字舞、日常生活语言中每句必有的宣誓口号等,利用各种传媒载体通过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教育和文艺等多方面对民众进行思想灌输教育[95][96]。但各地出现大量自发的毛崇拜现象,导致中央文革小组无法全面掌控[95]。有学者指出,地方上存在诸多“打着毛的旗号”的不同派系,各自为战,怠慢中央的指示,即“打着红旗反红旗”[95]。
评价
编辑1966年,蒋介石认为,毛泽东对中共党政军领导干部及党员团员乃至群众都丧失信任,“所以它不得不寄望下一代无知的孩子们,组训‘红卫兵’来保卫它个人生命,来保卫它独夫暴政、生杀予夺的淫威特权”;将有知识、有思想、过去有功绩、有贡献的中共干部和一般党员团员以“毛泽东思想”为名整肃清除,以“红卫兵”取而代之做中共的接班人[97]。前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也认为,“我们很难把‘红卫兵’正在进行的革命叫做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标志可以由市级机关撤除,敌人可以而且应该依法被专政机关抓走,如果敌人进入党委,可以通过党的渠道予以清除。或者这么说,即使我们的中国同志必须武装工人,攻击各地的党委,但是这也不应该由孩子来做”[98]。
1971年撰写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称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现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99][100]。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会见金庸时说道[101][102][103]:
‘文革’使得全国人民思想混乱。十年动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文革’之前,每年有十几万青年从大学毕业,中学毕业生至少几十万,‘文革’十年,就是一批红卫兵瞎捣乱。... 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情形一时还扭转不过来。培养人才是长期性的事,破坏10年,恢复至少要20年。娃娃们习惯了‘文革’时瞎捣乱的习气。无政府主义猖獗,大家不守纪律,以为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就是英雄,谁也不能拿我怎么样,说这是民主、自由。其实不守纪律、没有节制的民主,正是破坏民主。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印红标. 红卫兵运动的主要流派. 香港中文大学. 《青年研究》. 1997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 ^ 2.0 2.1 2.2 红卫兵运动.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 ^ 雨涵. 专访:红卫兵——破坏秩序还是挑战权威?. 德国之声.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 (中文).
- ^ 高狄.以响应毛泽东“造修正主义的反”的号召和“保卫红色政权”为任务而成立的群众性组织。: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06
- ^ 5.0 5.1 5.2 5.3 5.4 5.5 王友琴. 恐怖的“红八月”.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中文).
- ^ 6.0 6.1 6.2 6.3 宋永毅. “文革”中的暴力与大屠杀. 《当代中国研究》. 2002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曹宏. 毛泽东曾8次在天安门检阅红卫兵 总人数达1000多万. 凤凰网. 人民网.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中文).
- ^ 韩广富; 曹希岭. 1966年8月至11月毛泽东为什么接见红卫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中文).
- ^ 9.0 9.1 9.2 王传业. (41)“文革”风暴到来的时候.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中文).
- ^ 10.0 10.1 丁抒. 《浩劫》 (PDF).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 ^ 11.0 11.1 熊景明; 宋永毅; 余国良. 中外學者談文革.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06-15. ISBN 978-988-1756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俄语).
- ^ 12.0 12.1 12.2 12.3 李逊. 文化大革命中的工人造反派运动. 搜狐. 共识网. 1994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中文).
- ^ 13.0 13.1 13.2 武汉七二○事件与“全面内战”(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2-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3) (中文).
在“权”这个根本问题上,各派之间互不相让,争夺激烈,发生无数的纠纷和冲突,酿成大规模武斗,不少地方的武斗甚至动用了枪炮。毛泽东后来把这种局面称为“全面内战”。
- ^ 郑笑枫; 舒玲. 毛泽东1966年的祝酒词:祝展开全面内战(摘自《陶铸传》). 腾讯. 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网.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
- ^ 1980年邓小平接受外媒专访:坦率回应敏感话题. 新浪. 201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中文).
- ^ 1980年:法拉奇对话邓小平. 凤凰网. 201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 ^ 17.0 17.1 许善斌. “文攻武卫”(摘自《证照中国1966-1976》). 新华出版社. 中国网.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
1967年7月23日,“文攻武卫”口号登在《文汇报》上,之后全国武斗急剧升级,进入全面内战。
- ^ 晓龙. 13、文攻武卫.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
1967年7月22日,江青在对河南革命造反派组织“二七公社”的代表团讲话时,提出了“文攻武卫”的口号,这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全国武斗急剧升级,造成“全面内战”的局面。
- ^ 19.0 19.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7年. 人民网. 中共党史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中文).
7月22日 江青对河南一派群众组织的代表团讲话,以所谓“文攻武卫”的口号煽动武斗。次日,上海《文汇报》公开发表“文攻武卫”口号。从此,全国武斗急剧升级,造成“全面内战”的局面。
- ^ 20.0 20.1 李肃. 回首文革(5):武斗─毛泽东导演的内战. 美国之音. 200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中文).
- ^ 苗长青. 文革时周恩来三次致电解救华国锋(原题为《华国锋在“文化大革命”初期》). 凤凰网. 《党史博览》2015年2期.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3) (中文).
1967年夏,许多地市发生大规模武斗事件,三湘大地一片刀光剑影,陷入“全面内战”之中。
- ^ “文革”中的解放军与中共核心权力斗争.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中文).
实际上,尽管毛泽东绝非无所不能,但“文革”整体上从未脱离过毛泽东的掌控,所谓“天下大乱”、“全面内战”等语,往往是毛泽东有意搅乱局面,借力打力,自诩“乱了敌人”,其实是权术手段,秦晖说。
- ^ 胡平. 试论文革中“全面内战”的成因. 自由亚洲电台.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3) (中文).
- ^ 24.0 24.1 任国庆. 沉痛的“使命”──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代中国研究》. 2003年,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 ^ 25.0 25.1 李肃. 回首文革(19):上山下乡骗局. 美国之音. 200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 ^ 26.0 26.1 26.2 26.3 返城30年 知青是切.格瓦拉还是堂吉诃德. 凤凰网. 《南方周末》. 2009-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1) (中文).
- ^ 工宣队整红卫兵:看《红楼梦》叹人生如梦是反动. 搜狐. 《南方都市报》.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中文).
- ^ 28.0 28.1 28.2 28.3 28.4 对红卫兵组织失去信任 毛泽东决定下放知青始末. 凤凰网. 人民网. 2009-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7) (中文).
-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王盛辉.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研究》. 2004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 ^ 王友琴. 文革受难者 ——关于迫害、监禁和杀戮的寻访实录 (PDF). 芝加哥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8) (中文).
- ^ 31.0 31.1 文革时期红卫兵两次冲击《人民日报》. 搜狐. 华声在线.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中文).
- ^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collection.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 ^ 全无敌(云南日报社毛泽东思想战斗团). 哈佛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 ^ 李晓航. 北京小报与期刊名录 (PDF). 《昨天》.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5) (中文).
- ^ 唐少杰. 清华井冈山兵团的兴衰. 《新语丝》.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中文).
- ^ 金大陆. 首都红卫兵南下兵团在上海. 中国知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
- ^ 史海探秘:文革时的语录操(组图). 凤凰网. 《文史博览》. 200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7) (中文).
- ^ 38.0 38.1 38.2 38.3 陈益南. 全面认识文革中的“红卫兵”. 《华夏文摘》. 200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 ^ 张跃然. 红卫兵的派系是怎么形成的?. 政见. 2016-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
- ^ 40.0 40.1 40.2 王友琴. 迫害同学:事实与分析 (PDF). 《中国研究》. 1996年.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23).
- ^ 41.0 41.1 41.2 荏苒(原作者:柯云路). 毛泽东镇压红二代“血统论”反文革事件始末. 多维新闻. 《极端十年》. 2015-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中文).
- ^ 李肃. 回首文革(21):血统论和出身论. 美国之音.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3) (中文).
- ^ 43.0 43.1 宋永毅. 《从毛泽东的拥护者到他的反对派》(上册): “文革”中异端思潮文献档案. 国史出版社. 2015-09-15 [2022-04-23]. ISBN 978-1-63032-71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中文(台湾)).
- ^ 44.0 44.1 44.2 1966年:作家张承志与“红卫兵”名称的由来. 凤凰网. 200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中文).
- ^ 李有智. 张承志对红卫兵的反省和书写. 中国知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
-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红卫兵的历史. 凤凰网. 200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中文).
- ^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 (中文).
- ^ 48.0 48.1 卜伟华. 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成立纪实. 《华夏文摘》. 2004-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
- ^ 49.0 49.1 辛灏年. 太阳最红的年代——中共发动文革的谋略与过程(下). 《华夏文摘》. 200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
- ^ 50.0 50.1 50.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6年. 人民网. 中共党史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0) (中文).
- ^ 51.0 51.1 51.2 刘少奇、邓小平与“文革”初期的工作组. 搜狐. 《光明日报》. 201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中文).
- ^ 赵晓光; 刘杰.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中国图书. 2011-01-01. ISBN 978-7-205-0696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中文).
- ^ 李志绥.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1994.
毛几周前和我说过:“我看,这次要死个千把的人。现在是天翻地覆了。我就是高兴天下大乱。”我不愿见到天下大乱,文革使我提心吊胆。第二天,我在离开北京一年多后,坐飞机回到了北京。
- ^ 惠风(原作者:李志绥). 毛泽东游长江:浮起大肚顺流而下打破纪录. 多维新闻. 2015-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
- ^ 丁抒. 文革死亡人数的一家之言. 《华夏文摘》. 2004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 ^ Chong, Woei Lien. China's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Master Narratives and Post-Mao Counternarratives. Rowman & Littlefield. 2002 [2022-05-13]. ISBN 978-0-7425-187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英语).
- ^ 57.0 57.1 57.2 57.3 红卫兵运动. 人民网.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中文).
- ^ 金冲及. 内幕:毛泽东为何鼎力支持大字报与红卫兵. 凤凰网.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009-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 ^ 毛泽东致江青的信.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5) (中文).
- ^ 第九章 撤销工作组. 马克思主义文库. 《戚本禹回忆录》. 201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中文).
- ^ 严禁出动警察镇压革命学生运动. 中国知网.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1) (中文).
- ^ 62.0 62.1 熊景明; 宋永毅; 余国良. 中外學者談文革.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06-15. ISBN 978-988-1756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中文).
- ^ 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中文).
- ^ 孙言诚. 文革公安部长谢富治谈红卫兵打死人:我们管不着. 《炎黄春秋》. 凤凰网.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中文).
- ^ 胡平. 谁是大兴县血案的罪魁祸首?. 自由亚洲电台. 2010-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 ^ 方钜成; 姜桂侬. 颠倒乾坤的“文化大革命”. 人民网.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中文).
从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到九月底,大约四十天内,单是北京一地就有一千七百多人被打死,三万三千六百多户被非法抄家,八万四千多人列为所谓“五类分子”被赶出北京市。
- ^ 宋永毅.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了多少人? ---- 读苏扬的《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 《华夏文摘》.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中文).
- ^ 熊景明; 宋永毅; 余国良. 中外學者談文革.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06-15 [2020-08-29]. ISBN 978-988-1756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俄语).
- ^ 孙言诚. 谁制造了“红八月”的恐怖狂潮. 《华夏文摘》. 2018-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中文).
- ^ 47周年回放:再忆文革“八.一八”和 “红八月”. 自由亚洲电台. 201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中文).
- ^ 71.0 71.1 XUPING. 大串连——我的“文革”回忆.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 ^ 72.0 72.1 72.2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大串连.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1949-1978)》. 2012-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4) (中文).
- ^ 木戈. 第六章 红卫兵不怕远征难(一).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中文).
- ^ 红卫兵.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6-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8) (中文).
- ^ 刘小萌. 《中国知青史》(节选). 《华夏文摘》. 2004-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
- ^ 张晓丽; 陈东林. 1966—1967年全国性“流脑”的暴发与防治.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 《中国产业史研究》. 202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8) (中文).
- ^ 朱元石. 吴德讲述:文革中武斗是怎样被鼓动起来的(2)(摘自《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 新浪.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中文).
- ^ 78.0 78.1 前人大副委员长忆武斗:江青一句话使武斗泛滥. 搜狐. 人民网、《老年生活报》. 2014-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4) (中文).
- ^ 唐少杰. 红卫兵运动的丧钟: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1995-10, (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26)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 ^ 80.0 80.1 陈昭. “文革”中的“军宣队”──一位大学“军宣队长”的回忆.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 ^ 聂元梓等整理的《毛主席关于制止武斗问题的指示》(1968年7月30日). 马克思主义文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中文).
- ^ 陈育延. 清华大学武斗的结束(中). 《华夏文摘》. 201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
- ^ 徐友渔. 适得其反的再教育. 自由亚洲电台. 201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
- ^ 彭珊珊. 唐少杰:“文革”时期的“工宣队”是个什么组织?. 澎湃新闻.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8) (中文).
- ^ 85.0 85.1 舒声; 朱松滨; 胡鹏池; 但燊. 文革博物馆通讯(九一九). 《华夏文摘》增刊.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中文).
- ^ 86.0 86.1 胡平. 从“文革不是什么”来看“文革是什么”. 《华夏文摘》. 201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中文).
- ^ 87.0 87.1 87.2 专访:历史总是在循环上演. 德国之声. 2016-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 ^ 88.0 88.1 88.2 潘鸣啸:回顾文革毛泽东利用了红卫兵.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6-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 ^ Christoph Ricking.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芒果崇拜. 德国之声. 2016-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1) (中文).
- ^ 90.0 90.1 郑洸. “以红卫兵取代共青团”的历史公案. 中国共青团网. 200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中文).
- ^ 【党史声音日历】中国少年儿童队建立. 中国新闻网. 央广网. 2021-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
- ^ 196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人民日报》. 196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2).
- ^ 尹曙生.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要支持砸烂公检法(原文《毛泽东与砸烂公检法》). 新浪. 《炎黄春秋》. 2014-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0) (中文).
- ^ 印红标. 红卫兵“破四旧”的文化与政治.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中文).
- ^ 95.0 95.1 95.2 95.3 霍炫吉. 毛泽东崇拜现象的透视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14-10, (14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0)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 ^ 96.0 96.1 周群; 姚欣荣. 新旧毛泽东崇拜 (PDF).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3-12, (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8)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 ^ 蒋中正.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國慶日前夕告中共黨人書.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中正文教基金会. 1966-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台湾)).
- ^ Hoxha, Enver. Selected Works (PDF) 4. Tirana: 8 Nëntori Publishing House. 198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林彪集团“571工程”纪要全文(2). 新浪. 201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中文).
- ^ 欧阳龙门. 《五七一工程纪要》中一个错位的类比. 《华夏文摘》. 200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5) (中文).
- ^ 窦应泰. 邓小平1981年如何向金庸解释不当国家主席. 《人民网》. 腾讯.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9) (中文).
- ^ 金庸; 池田大作.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102–103页 [2024-05-17]. ISBN 978-7-301-038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7) (中文).
- ^ 庄恭诚. 1981年獲鄧小平接見 1985年任基本法草委 雙查方案 促政改循序漸進 (PDF). 《大公报》. 2018-10-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5-17) (中文).
- ^ 台藝人、澳選手都被鬥 他說:小粉紅就是現代紅衛兵. 《自由时报》. 2016-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6) (中文(台湾)).
- ^ CDS专页:小粉红 - China Digital Space. chinadigitaltimes.net. [2022-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外部链接
编辑-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 红卫兵史 - 历史我记录
-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 书本简介
- 文革中红卫兵砸毁孔子故居全过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