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林鶲

鶲科仙鶲屬下的一種鳥類

白喉林鶲學名Cyornis brunneatus,中國大陸、香港作白喉林鶲,台灣作棕頰林鶲)為鶲科仙鶲屬鳥類[2]。該鳥大體為褐色,喙相對較長。該鳥於夏季在中國南方的山林間繁殖,至冬季則遷飛至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越冬。白喉林鶲主要以昆蟲為食,通常獨自覓食。目前白喉林鶲正面臨棲息地破壞和盜獵的威脅,IUCN將該鳥評為「易危」。

白喉林鶲
白喉林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鶲科 Muscicapidae
屬: 藍仙鶲屬 Cyornis
種:
白喉林鶲 C. brunneatus
二名法
Cyornis brunneatus
(Slater, HH英語Henry H. Slater, 1897)
異名
  • Siphia brunneata Slater, HH, 1897
  • Rhinomyias brunneatus Slater, HH, 1897

物種命名

編輯

白喉林鶲由英國博物學家亨利·斯拉特英語Henry H. Slater於期刊《英語Ibis (journal)》上根據采自福建省武夷山脈正模標本正式描述,彼時學名為「Siphia brunneata」,後被移動至林鶲屬[3]。2010年對鶲科鳥類的DNA測序指出該科內存在嚴重的並系群問題,並對其下級分類進行重組。其中林鶲屬被完全拆散,白喉林鶲按基因測序結果被劃入仙鶲屬,學名也變為今日的Cyornis brunneatus[4]。白喉林鶲目前的屬名「Cyornis」由希臘語詞彙「κυανος」和「ορνις組合而來,前者意為「暗藍色」,後者則意為「鳥」。種加詞「brunneatus」則源自拉丁語詞彙brunneus,意為「褐色」。白喉林鶲是無亞種單型種[3]

外貌描述

編輯

與其他鶲類相比,白喉林鶲體型中等,體長為15厘米左右。成年白喉林鶲體色偏棕,胸部有淺褐色斑紋,頸部為帶有暗色鱗狀花紋的白色。其翅短,喙長,上顎為黑色,下顎為黃色。與成鳥相比,幼鳥上半身有鱗狀褐色花紋,下顎尖端為黑色。該鳥虹膜為褐色,足部為粉色[5]

物種分佈

編輯

不同於其屬內大部分物種,白喉林鶲為長距離遷飛的候鳥[6]。其繁殖地散落於浙江省安徽省江蘇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的山林之中[7]。該鳥於秋季遷徙至東南亞越冬。其主要越冬地為馬來半島[7],但自2010年代起亦在蘇門答臘島越冬[8]。此外,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泰國南部和汶萊等地有該鳥的迷鳥記錄[9]

生態與習性

編輯

棲息地

編輯

白喉林鶲為森林鳥類,喜好茂密的次生林原始森林,有時也會出沒於竹林中[5]。該鳥多在600—1600米的山地繁殖,但可能出沒於海拔更低的地區。繁殖季外白喉林鶲則可能棲息於常綠林落葉林與紅樹林中[3]

食性

編輯

白喉林鶲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常在樹冠下層與灌木叢中捕食,有時也會在翻揀落葉堆,還會追逐捕食飛行昆蟲。該鳥一般獨來獨往,但有時也會與其他種類的鳥類一同覓食[3]

鳴叫

編輯

白喉林鶲會發出刺耳的顫鳴聲[5],而在求偶時則會連續發出2—5次音調不變的號聲[3]

種群保育

編輯

白喉林鶲的種群正面臨威脅。該鳥高度依賴低地森林與沼澤林地等棲息地,而目前其繁殖地與越冬地對這些生境的砍伐活動均頗為頻繁,加之其本身分佈面積較小,其種群受棲息地破壞影響尤為嚴重[7]。此外,廣西等地有捕鳥人會用網捕捉白喉林鶲以作野味食用。目前國際鳥盟估計白喉林鶲全球種群數量約為3500—15000隻,且有快速下降趨勢,IUCN將其評為「易危[1]。目前白喉林鶲名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等級為二級[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Cyornis brunne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2016: e.T103761460A94193481 [2021-11-24].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103761460A94193481.en . 
  2.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白喉林鶲.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3.0 3.1 3.2 3.3 3.4 Clement,P; Christie,D.A. 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 Bird of the World. Cornell University.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4. ^ Sangster,G; Alström,P; Forsmark,E; Olsson,U. Multi-locus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Old World chats and flycatchers reveals extensive paraphyly at family, subfamily and genus level (Aves: Muscicapida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0, 57 (1): 380–392. 
  5. ^ 5.0 5.1 5.2 MacKinnon,J; Phillipps,K; He,F.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02. 
  6. ^ Mahood,S.P; Delonglée,S; Klingel,F; Wicker,F; Craik,R. The status of 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 Rhinomyias brunneatus in Vietnam 29: 124–127. 2013. 
  7. ^ 7.0 7.1 7.2 Yong,D.L; Liu, Y. Passage of 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 Rhinomyias brunneatus through Singapore, with notes on wintering status in South-East Asia. Forktail. 2015, =31: 43–46. 
  8. ^ Gooddie, C. Ornithological records from Bukit Barisan Selatan National Park, Sumatra, Indonesia. Forktail. 2015, 31: 70–81. 
  9. ^ Robson,C.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0: 392. 
  10.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PDF). [2024-01-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