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

大學》屬儒學經典「四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撰成,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推論為曾子所編纂[1]

明倫堂所書《大學》

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過。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開始推崇《大學》與《中庸》。北宋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南宋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因此,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原不分章節。後來朱熹按其內容,朱熹《大學章句》,將《大學》分為經一章,傳十章。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朱熹《中庸章句序》也寫到《中庸》是「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但這種說法並不可靠。清代學者戴震小時問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但戴震接着指出周代宋代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文公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

內涵及應用

編輯
  •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
  • 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與立業等等均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且《三民主義》亦為《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之內含。可見研讀《大學》亦有助理解《中華民國憲法》法源依據。

《大學》的哲學思想

編輯

《大學》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在於傳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全書融合了倫理哲學政治為一體,闡述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宋代儒者藉此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理論。

  • 三綱領指的是:
  1. 明明德
  2. 親民
  3. 止於至善
  • 八條目指的是:
  1. 格物
  2. 致知
  3. 誠意
  4. 正心
  5. 修身
  6. 齊家
  7. 治國
  8. 平天下

第一章是綱要所在, 朱熹稱為經文,所講訴的是三綱領與八條目的連貫性,由個人之「明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做起;發揮到「親民」(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

三綱領與八條目又可解釋為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自身的管理與修養;外王是自己對外界的管理與行動。而以八條目中的「修身」為根本,「內聖」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礎與方法; 而「外王」指的是「親民」,包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

「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使光明的德行興盛起來,是對內的。「親民」則是使民眾能日新月異,進步不已,革新民意,是對外的。「止於至善」所指的是把自己的道德和社區的道德都達到或處於極善的境況中並堅守不移。

「格物」就是窮究事物之理。「致知」就是達到智性良知,。「誠意」如此意念真誠,才能表裏如一(所以要慎獨),不虛偽,不自欺欺人。「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靈,消除邪惡之心。「修身」就是把自己的身子(包括思想言行)培養好。

「齊家」就是整治其家,在倫理上要父子有親,長幼有序,使家庭親親和藹。「治國」就是把國家治理的好,除了教化,還須政令。「平天下」就是平治天下(包括許多國家),主要是用政令來平。

整個大綱的意思就是在於把自己靈明的德性能夠彰明出來,在親愛民眾,使人人革新,以達成至善的境界。要想使人能彰明自己的明德,先要治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己身;要修好己身,先使自己的心平正;要想使自己的性情得當,先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先增加自己的知識。要想增加自己的知識,在於能做到即物窮理。

接下來的則是解釋如何治國平天下。主要推廣絜矩之道和三大法則:

  1. 理財法則
  2. 用人法則
  3. 愛民法則

當代地位

編輯

注疏

編輯

翻譯本

編輯
  • 英國人理雅各譯有論語、大學、中庸(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Great Learning, Doctrine of the Mean)。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此說法出自朱熹《大學章句》
  2. ^ 武汉外语学校美加分校: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环保理念. 武漢美加外語學校. 2017-11-13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8) (中文(中國大陸)). 
  3. ^ 夏靜. 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环保理念——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将传统文化融入绿色环保教育. 光明日報. 2017-08-23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8) (中文(中國大陸)). 
  4. ^ 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四书五经搬上成都小学课堂. news.sina.com.cn.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8). 
  5. ^ 四書列高中必選 課綱委員去職抗議. Yahoo News. 2011-02-08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中文(臺灣)). 
  6. ^ "国学基本教材"开启了“国学革命”的序幕. 新華網. 2008-02-29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8) (中文(中國大陸)). 
  7. ^ “四书五经”成山东大学本科新生必修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8). 
  8. ^ “四书五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生必修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8). 

參考文獻

編輯

中文書籍

編輯

日文書籍

編輯

英文書籍

編輯
  • Berthrong, John H.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fucian Way. Westview Press, 1998.
  • Confucius, and Chichung Hua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un Yu.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997.
  • De Bary, Theodore, et al.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60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 Gardner, Daniel K. "Confucian Commentar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7, No. 2 (May, 1998): 397-422
  • Gardner, Daniel K. The Four Books. The Teachings of the Later Confucian Tradition. Hackett Publishing. 2007.
  • Gardner, Daniel K. "Principle and Pedagogy: Chu Hsi and The Four Book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4, No. 1 (Jun., 1984): 57-81.
  • Legge, James (trans.) Confucius: 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New York: Dover 1971.
  • Pound, Ezra. Ta Hio -The Great Learning- Newly Rendered into the American Language. London: The Kynoch Press for Stanley Nott Ltd, 1936.
  • Wang, Ting.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Learning." Diss. U of Canberra, Australia. 2006.
  • Yao, Xinzhong and Hsin-chung Yao. 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Zhang, Weiyuan. "Concep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Confucian culture: their impact on adult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VOL. 27,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8): 551-557.

延伸閱讀

編輯

[]

 禮記/大學 (證釋本)》(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四書章句集註/大學章句
 禮記/大學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大學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