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貝格號小巡洋艦
科爾貝格號(德語:SMS Kolbe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建造的四艘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的首艦,以波美恩城市科爾貝格命名。它由但澤的希肖船廠承建,於1908年初開始龍骨架設、同年11月下水、至1910年6月投入公海艦隊使用。科爾貝格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達25.5節。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科爾貝格號 |
艦名出處 | 科爾貝格 |
建造方 | 但澤希肖船廠 |
鋪設龍骨 | 1908年 |
下水日期 | 1908年11月14日 |
完工日期 | 1910年6月21日 |
除籍日 | 1919年11月5日 |
法國 | |
船名 | 科爾馬號 |
艦名出處 | 科爾馬 |
交船日期 | 1920年4月20日 |
除籍日 | 1927年7月21日 |
結局 | 1929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4362噸 |
船長 | 130.50米 |
型寬 | 14米 |
吃水 | 5.38-5.58米 |
動力輸出 | 19000匹馬力 |
動力來源 | 四軸,兩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25.5節 |
續航力 | 3250海里以14節 |
乘員 | 367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科爾貝格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數次參加與英國人交戰的行動,其中包括1914年12月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以及隨後一個月的多格灘海戰。在1915年8月的里加灣海戰和1917年10月的阿爾比恩行動中,它也曾兩度與俄國人交鋒。戰爭結束後,它作為戰利艦被割讓予法國,並更名為科爾馬號(Colmar)。艦隻僅在法國海軍簡要服役過一段時期,其中包括1924年被部署至亞洲。它於1927年除籍,並於兩年後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科爾貝格號是為替代老舊的通報艦獅鷲號而以「獅鷲替艦(Ersatz Greif)」[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08年初在但澤的希肖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工程編號為814。這是該船廠自1893年開始為德意志帝國海軍造艦(第一艘為葛馮號巡洋艦)以來,首艘承建的小巡洋艦。它於同年11月14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至1910年6月21日,艦隻交付公海艦隊使用。海上試航隨即於同年11月21日啟動,但期間因人員匱乏而兩次中斷。它於1911年正式入役,並整體接收了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的船員及艦長——海軍中校保羅·海因里希。[2]
科爾貝格號的全長為130.50米(428呎2吋),有14米(45呎11吋)的舷寬和5.58米(18呎4吋)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4,915公噸(4,837長噸)。其推進系統由兩台梅爾默斯-普芬尼格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四個直徑為2.25米(7呎5吋)的三葉螺旋槳。設計可輸出19,000匹公制馬力(13,974千瓦特;18,740匹軸馬力)的額定功率和25.5節(47.2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發動機通過十五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艦隻能夠攜帶970公噸(950長噸)燃煤,這使它可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250海里(6,02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49名水兵。[3]
科爾貝格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並排佈置在艦艉。[4]它們於1916-1917年間被替換成六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艦隻還裝備有四門52毫米55倍徑速射炮,但它們在1918年由兩對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所取代。此外,科爾貝格號還標配有兩具450毫米(17.7吋)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1918年則增加了兩具500毫米(19.7吋)的甲板魚雷發射器,並可攜帶100枚水雷。在裝甲方面,艦隻司令塔的側面有100毫米(3.9吋)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40毫米(1.6吋)。[3]
服役歷史
編輯在1911年入役後,科爾貝格號加入了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5]。它在當年曾作為護航巡洋艦陪同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展開北歐之旅,並造訪了卑爾根和巴勒斯特蘭。1912年,科爾貝格號再次擔當護航巡洋艦,於3月5日從基爾經由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威尼斯,在那裏於3月17日接受任務,陪同皇家遊艇巡遊地中海。4月11日,它從克基拉島前往布林迪西,以接載帝國總理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與德皇會面,並在復活節後將他送返布林迪西。艦隻於5月12日開始從熱那亞返航,在經停維戈後,於5月23日在黑爾戈蘭島外圍加入艦隊。從6月23日至7月9日,科爾貝格號又臨時擔任偵察艦指揮官的旗艦。然後在1913年7月,它陪同搭乘郵輪祖國號的威廉二世穿越北海,並在8月展開另一次北歐之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科爾貝格號隸屬於公海艦隊駐北海的第二偵察集群。1914年8月28日,當黑爾戈蘭灣海戰打響時,科爾貝格號正從埃姆斯河口的警戒值勤任務中返回玉石灣,然後它與小巡洋艦但澤號和施特拉爾松德號一同,被立即派往支援在黑爾戈蘭灣作戰的德國部隊,並發現了正在燃燒的阿里阿德涅號及其仍然倖免於難的大部分船員。由於英國人已然撤退,而科爾貝格號來得太晚,無法對戰鬥進行干預和協助。在這場戰鬥中,該艦的兩艘姊妹艦——緬恩斯號和科隆號均遭擊沉。科爾貝格號的損失也令人擔憂,因為它沒有按計劃從埃姆斯河返抵威廉港,而是直奔黑爾戈蘭灣。[6]
1914年10月14日,科爾貝格號與布雷巡洋艦鸚鵡螺號駛入北海,至福斯灣附近佈設水雷區,但當意識到英國部隊正在多格灘周邊活動時,它們中斷了行動並返回港口[7]。科爾貝格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的首個重大行動是1914年12月15-16日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它與同屬第二偵察集群的另外三艘小巡洋艦,負責為由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指揮的第一偵察集群的戰鬥巡洋艦提供屏護。[8]當戰鬥巡洋艦正對城鎮實施炮擊時,科爾貝格號在英國海岸附近佈設了一個由100枚水雷組成的雷區[9]。當德軍撤退時,天氣變得很糟糕,希佩爾遂下令其它小巡洋艦獨立航行與主艦隊會合,僅餘科爾貝格號在此時加入戰鬥巡洋艦陣中,並與它們共同推進[10]。
一個多月後,科爾貝格號於1915年1月又參加了引發多格灘海戰的行動。當它遭遇到英國輕巡洋艦奧羅拉號時,交戰就此展開;兩艘艦均有開火,從而將英國和德國的戰列巡洋分艦隊都拖入了海戰。[11]科爾貝格號迅速對奧羅拉號取得兩次命中,作為回應,它也受到了對方的兩次打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艦隻的水線下方,另一枚則在水線上方爆炸;共有2名船員因此遇難。[12]1915年8月,科爾貝格號進入波羅的海以參加里加灣海戰[13]。作為進軍里加灣的突擊部隊的一份子,它被任命為三個魚雷艇半區艦隊的嚮導艦。8月10日,它又連同戰鬥巡洋艦馮·德·坦恩號一起負責炮擊烏特島,但協約國潛艇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促使德國人撤退。[14]1915年8月15或16日,一艘俄國潛艇曾向科爾貝格號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未能命中[15]。
1917年11月,科爾貝格號重返波羅的海,參與再次襲擊里加灣的阿爾比恩行動。此時,它已被委任為第六偵察集群的旗艦,與姊妹艦奧格斯堡號及斯特拉斯堡號在一起。1917年10月14日06:00,這三艘艦離開利鮑,為在里加灣展開的掃雷行動提供護航。它們在接近時遭到俄國12吋(300毫米)海岸炮的攻擊,被迫暫時轉向離開。然而至08:45,它們已抵達米開洛夫斯科淺灘駐泊,而掃雷艦則開始在雷區清除出一條通路。[16]兩天後,科爾貝格號和斯特拉斯堡號加入了戰艦國王號和王儲號的陣中,以掃蕩里加灣[17]。在接下來的穆胡島海戰中,這些戰艦摧毀了俄國前無畏艦光榮號,並迫使公民號撤出灣區[18]。當天晚些時候,科爾貝格號移入灣區,並自13:35開始與設在穆胡島第三大附屬島嶼——沃拉島上的一座俄國海岸炮交戰,為期10分鐘。俄國炮台沒有回擊,科爾貝格號遂停火,並於14:25與斯特拉斯堡號在克萊嫩海峽拋錨。一支由40人組成的登陸部隊繼而被派往佔領沃拉島的俄國炮台;他們於15:45登陸,並至17:30佔據了炮台後致使其失效。[19]
至1918年,科爾貝格號已淪為擔當岸防艦。它於1919年11月5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然後於1920年4月20日在瑟堡作為戰利艦而以代號「W」移交法國支配。它以「科爾馬號(Colmar)」之名重新投入法國海軍服役。[5]1924年,科爾馬號與老舊的裝甲巡洋艦茹費理號一同被派往亞洲,參與殖民地值勤。1924年9月,由於上海爆發騷亂,兩艘法籍艦隻還加入了由約1800人組成的多國登陸部隊。[20]它在法國服役僅短短數年,便於1927年7月21日再次除籍。最終,科爾馬號於兩年後在法國的布雷斯特拆解報廢。[21]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Gröner,第56頁.
- ^ Gröner,第106–107頁.
- ^ 3.0 3.1 Gröner,第106頁.
- ^ Gardiner & Gray,第159頁.
- ^ 5.0 5.1 Gröner,第107頁.
- ^ Staff,第26頁.
- ^ Woodward,第29頁.
- ^ Tarrant,第31頁.
- ^ Halpern,第41頁.
- ^ Tarrant,第33頁.
- ^ Halpern,第45頁.
- ^ Tarrant,第38頁.
- ^ Halpern,第196頁.
- ^ Halpern,第197頁.
- ^ Polmar & Noot,第43頁.
- ^ Staff,第60頁.
- ^ Staff,第102–103頁.
- ^ Staff,第113–114頁.
- ^ Staff,第119–120頁.
- ^ Waldron,第53–54頁.
- ^ Gardiner & Gray,第20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Polmar, Norman; Noot, Jurrien. Submarines of the Russian and Soviet Navies, 1718–1990.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0-87021-570-1.
- Staff, Gary.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08. ISBN 978-1-84415-787-7.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1995. ISBN 0-304-35848-7.
- Waldron, Arthur. From War to Nationalism: China's Turning Point, 1924–1925.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52332-X.
- Woodward, David. The Collapse of Power: Mutiny in the High Seas Fleet. London: Arthur Barker Ltd. 1973. ISBN 0-213-16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