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戰役史
從前8世紀意大利半島的一個小城邦,到逐步征服北非、南歐、西歐以及近東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中海帝國」,直至最終分崩離析,古羅馬的政治史與其軍事史密切相關。從王國及共和國初期對周圍的意大利部落的防守反擊,到帝國時期拼死抵禦入侵的匈人、西哥特人及汪達爾人等大遷徙民族,古羅馬的軍事行動往往圍繞着陸上作戰展開,而相關敘述都可以在古典以及中世紀作家的著作中覓得蹤跡。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海戰的重要性往往低於陸戰,因為地中海已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其海上霸權基本無人得以撼動。
與羅馬人首先發生軍事衝突的是羅馬城周圍的數個拉丁人鄰邦,此後相繼征服了南方的薩莫奈人以及北方更為強大的伊特魯里亞王國,並最終在地中海沿岸、不列顛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確立霸主地位。與古典時期的大多數文明一樣,羅馬人發動軍事行動主要屬於兩大類型:一類是對外擴展疆域和穩固邊界、向鄰邦索取政治與經濟利益,這一過程往往從防守反擊開始[1],最後實現對大塊領土的征服,使羅馬得以從一座小城邦迅速擴張為一個坐擁5500萬的帝國(早期帝國時期,此時擴張接近停滯)[2];而第二類則是以及對內維穩,往往表現為內戰與割據,內戰雖短,但從建國初期到其末日從未停歇。[3]
儘管在西方世界有着極高的知名度,也曾在各地贏得勝利,羅馬軍團並不是戰無不勝的[4],他們也常在各式慘敗中分得一杯羹。然而,即使是羅馬人最偉大的對手,如皮洛士和漢尼拔等,他們曾拿下數場戰鬥,最終卻輸了正常戰爭。羅馬的軍事戰役史,是一幅堅持不懈克服悲劇性失敗的壯麗畫卷[5][6]。
王政時期(前753~前509)
編輯王政時代早期
編輯與古代世界其他文明不同,羅馬文明的絕大部分歷史,從建城到最後的滅亡,都被記錄了下來。儘管部分時期的歷史,諸如圖拉真對於達西亞戰爭的描述等未能傳世,而王國早期的歷史一般認為也是半虛構的,然而羅馬的軍事史料仍然還是非常詳實的。
羅馬最早期的歷史,從其建城之初[7],到伊特魯里亞諸王被推翻,是保存得最差的。儘管這一時期羅馬人懂得訴諸文字,[8]這一時期真實歷史的缺失往往歸因於他們沒有記錄歷史的強烈意願,即使他們的確記錄了下來,也在時間長河中逐漸佚失了。[9]
「羅馬建城之前所發生之事,多數是通過優美的詩作,而非史實記載而流傳下來的,因此我不打算加以肯定或否定。對於古典時代的歷史,我們傾向於在人類的故事中混入諸神,給城市的起源增添一些的動人心魄的故事,而如果有任何人擅自將此類起源故事奉若圭臬,將城市的建立歸功於神明,那麼顯然羅馬人在鬥爭中居功至偉,即使將其歸功於戰神相助……世人也會很輕易地接受。」 |
蒂托·李維所著《早期羅馬史》[10] |
儘管羅馬史家李維(前59~公元17)在其《羅馬史》中提到過自建城以來總共出現了七位國王,其中前四位(羅慕路斯[11]、努馬·龐皮里烏斯[12][13]、圖魯斯·霍斯提里烏斯[13][14]以及安庫斯·馬爾奇烏斯)[13][15])很可能為杜撰。學界提出過一系列設想:史學作家米高·格蘭特認為,在傳統觀點中的第五任國王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建立伊特魯里亞式國家之前[16],羅馬可能聽從某種宗教長老的指引。[17]人們對這一時期的羅馬的軍事史知之甚少,大部分事件均來自神話傳說而非客觀事實。傳統觀點認為,在羅馬城建城之後,羅慕路斯將帕拉蒂尼山改造成為堡壘,而隨後不久羅馬的軍事實力便「足以與周圍任何城邦匹敵」。[18]
根據傳說記載,羅馬人的第一場戰爭指向了周圍的拉丁人城邦以及北部的薩賓人。李維寫道,在得知薩賓婦女被擄走後,拉丁人城邦凱尼納(Caenina)首先作出了回擊,他們入侵了羅馬人的領土,但最終被擊潰,城邦也落入羅馬人的控制,而緊隨其後被擊敗的拉丁人城邦還有安特姆奈(Antemnae)和克魯斯圖梅里烏姆。剩餘的薩賓人主體繼續襲擊羅馬人,甚至短暫佔據了羅馬城,但隨後即與羅馬人締結了合約:薩賓人正式成為羅馬公民。[19]
同時期(前八世紀),羅馬人捲入了與鄰邦伊特魯里亞人的衝突,羅馬人在羅慕路斯的率領下擊退了進犯的菲德奈人(Fidenae)和維愛人;而在前七世紀,羅馬人與阿爾巴朗格人,並陸續和菲德奈人和維愛人,以及薩賓人爆發了第二次戰爭。傳說中羅馬的第四任國王安庫斯·馬爾奇烏斯帶領羅馬人最終戰勝了拉丁同盟,以及以維愛人和薩賓人為主的伊特魯里亞人。
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老塔克文」,前616-前579)
編輯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是羅馬王政時代的第五位國王。他即位之後發起的第一場戰爭再次瞄準了拉丁同盟:首先閃電拿下拉丁城鎮阿庇奧萊,將大量財富洗劫一番,運回了羅馬城。[20]按照凱旋年代記的記載,這場戰爭至少發生在公元前588年之前。
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的軍事才能隨後受到了來自薩賓人的挑戰。為此他將軍隊中騎士階級的人數擴大到之前的兩倍,[21]並最終擊敗了薩賓人。在隨後的和平交涉中,羅馬人將科拉蒂亞納為己有,並將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的外甥(「窮人」阿倫斯·塔奎尼烏斯)指派為城內守軍的指揮官。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本人回到羅馬,為此舉辦了一場凱旋式(根據凱旋年代記的記錄, 凱旋式的具體舉辦日期為公元前585年9月13日)。
此後被陸續征服的拉丁城邦有科尼庫魯姆、菲庫利亞、卡梅里亞、克魯斯圖梅里烏姆、阿梅里奧拉、梅杜利亞以及諾梅圖姆,他們均被逐漸羅馬化。[22]
塞爾維烏斯·圖里烏斯(前578-前535)
編輯
塔奎尼烏斯·蘇培布斯(「高傲者塔克文」、「小塔克文」,前535-前509)
編輯共和國時期
編輯共和國早期(前509-前275)
編輯意大利半島征伐初期(前509-前396)
編輯
凱爾特人入侵意大利半島(前390-前387)
編輯
深入意大利半島腹地(前343-前282)
編輯
皮洛士戰爭(前280-前275)
編輯
共和國中期(前274-前148)
編輯布匿戰爭(前264-前146)
編輯
伊比利亞半島征伐(前219-前18)
編輯
征服馬其頓、希臘諸城邦與伊利里亞(前215-前147)
編輯
共和國晚期(前147-前30)
編輯內亂
編輯奴隸戰爭(前135-前71)
編輯
同盟戰爭(前91)
編輯
蘇拉內戰(前82)
編輯
朱古達戰爭(前112-前105)
編輯
野蠻人再臨
編輯阿洛布羅基人與阿維爾尼人(前121)
編輯
辛布里戰爭(前113-前101)
編輯
米特里達梯戰爭(前89-前63)
編輯
剿滅奇里乞亞海盜(前67)
編輯
凱撒的高盧征伐(前59-前50)
編輯
前三頭的結盟與內戰(前53-前30)
編輯
帝國時期
編輯帝國早中期(前30-180)
編輯帝國早期的擴張(40-117)
編輯
猶太叛亂(66-135)
編輯
公元69年內戰(69)
編輯
第二次帕提亞戰爭(114-217)
編輯
馬科曼尼戰爭(116-180)
編輯
帝國晚期(180-476)
編輯民族大遷徙(163-378)
編輯
三世紀危機(193-284)
編輯
四帝共治(284-312)
編輯
從君士坦丁一世到狄奧多西一世(312-379)
編輯
羅馬-薩珊戰爭(230-363)
編輯
西部帝國的覆亡(402-476)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Luttwak,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 p. 38
- ^ Goldsmith, An Estimate of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Product of the Early Roman Empire, p. 263
- ^ Trigger, Understanding Early Civilizations, p. 240
- ^ Johnson, The Dream of Rome, p. 8
- ^ Goldsworthy, In the Name of Rome, p. 31
- ^ Goldsworthy, The Punic Wars, p. 96
- ^ Pennell, Ancient Rome, first page of Chapter III.
- ^ Grant, The History of Rome, p. 23
- ^ Pennell, Ancient Rome, Ch. IX, para. 3
- ^ Livy, The Rise of Rome, p. 3
- ^ Florus, Epitome of Roman History, Book 1, ch. 1
- ^ Florus, Epitome of Roman History, Book 1, ch. 2
- ^ 13.0 13.1 13.2 Cassius Dio, The Roman History, Vol. 1, VII, 6
- ^ Florus, Epitome of Roman History, Book 1, ch. 3
- ^ Florus, Epitome of Roman History, Book 1, ch. 4
- ^ Pennell, Ancient Rome, Ch. V, para. 1
- ^ Grant, The History of Rome, p. 21
- ^ Livy, The Rise of Rome, p. 13
- ^ Cassius Dio, The Roman History, Vol. 1, VII, 9; Livy, Ab urbe condita, 1:10–13
- ^ Livy, Ab urbe condita, 1:35
- ^ "The Cholas"" University of Madras"K. A. Nilakanta Sastri
- ^ Livy, Ab urbe condita,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