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是指覆蓋於體表及部分器官外表面,或襯貼在體腔和腔囊器官(各種腔、道、管、囊)內表面的上皮[1];後者也稱襯覆上皮(lining epithelium)。

各種類型的上皮組織

這些上皮貼附於心臟、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又稱為內皮(endothelium);貼附於胸膜、腹膜、心包膜處者,又稱為間皮(mesothelium)。在病理學的概念里,常將內皮、間皮與一般的上皮區分開,此因內皮、間皮惡變形成的是肉瘤而非;而在其它醫學語境下,內皮、間皮與一般的上皮均可視為上皮組織的具體形式。

共同特徵

編輯
  1. 細胞多,細胞間質少,細胞排列緊密,整個組織呈膜狀或層狀。
  2. 上皮細胞的結構具有極性,朝向基底膜的一面稱為基底面,另一面,即朝向體表或腔面的一面稱為游離面
  3. 披覆上皮通常通過基底膜與其下方的結締組織相接。
  4. 披覆上皮無血管直接供應。間接供應營養的血管止步於披覆上皮下方的結締組織,物質經由基底膜與披覆上皮交換。

功能

編輯
  • 保護
  • 物質交換
  • 感覺:被覆上皮可以存在神經末梢或某些特殊分化的感受細胞(如消化道上皮存在的開放型內分泌細胞),從而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

形態分類

編輯
上皮類型 描述 圖片
單層鱗狀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又名單層扁平上皮,由單層魚鱗狀的扁平細胞(鱗狀上皮細胞)彼此緊密排列而成。如圖所示,從游離面俯視,細胞邊緣呈鋸齒狀,細胞核在中央,細胞間鑲嵌排列;從切面上看,細胞扁平,細胞核兩側的細胞質很薄。
 
單層鱗狀上皮示意圖
複層鱗狀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又名複層扁平上皮,由多層細胞組成,表層為鱗狀上皮細胞,基底面的細胞具有分裂能力,產生的新細胞在向表層移行過程中逐漸向鱗狀上皮細胞分化。從游離面俯視,可見表層的結構與單層鱗狀上皮相似。從切面上看,表層的結構與單層鱗狀上皮相似;中間數層為多邊形細胞,體積較大;緊貼基底膜的一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由於細胞層數較多,為保證營養供應,基底膜常凹凸不平,以擴大接觸面積。
 
複層鱗狀上皮(來源於正常食管)HE染色的光鏡圖
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keratinized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又名角化的複層扁平上皮,複層鱗狀上皮最表層的鱗狀上皮細胞已死亡並角質化,其內充滿角蛋白,這一細胞層又稱為角質層。其餘結構與(未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相同。
 
正常皮膚橫切面經HE染色的光鏡圖,從上到下依次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基底層、真皮。真皮以上的各層結構即構成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
單層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由單層多面體細胞緊密排列而成,細胞的頂面觀為多邊形,側面觀為正方形。細胞核圓,位於細胞中央。
 
豬腎的腎錐體的橫切面,b為集合管,是單層立方上皮的實例。
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由一層稜柱狀細胞緊密排列而成。頂面觀,細胞呈多邊形。側面觀,細胞呈長方形。細胞核呈橢圓形,長軸與細胞長軸一致,位於基底部。腸道腔面的單層柱狀上皮里還有杯狀細胞分佈,此為外分泌腺細胞(亦可視為「單細胞腺」),側面觀呈高腳杯狀,頂部充滿粘液(具有潤滑作用),基底部細窄,細胞核呈三角形,位於基底部。
 
狗小腸腸絨毛的橫切面,披覆於表層的即是單層柱狀上皮。
假複層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高矮不等的柱狀細胞、梭形細胞和錐形細胞緊密排列而成。側面觀,細胞高矮不等,細胞核位置亦不在同一平面,酷似複層,但所有細胞均貼附於基底膜,故為假複層。
 
輸精管橫切面,管腔面為假複層柱狀上皮。
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與假複層柱狀上皮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柱狀細胞游離面長有纖毛;除纖毛柱狀細胞、梭形細胞、錐形細胞外,還有杯狀細胞。杯狀細胞產生粘液,纖毛柱狀細胞擺動纖毛令粘液以一定方向移動(通常是離開身體的方向)。
 
氣管的橫切面,頂部即為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
複層柱狀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多層細胞組成,側面觀表層細胞呈柱狀,中間層細胞呈多邊形,底層細胞呈低柱狀。
移行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又名變移上皮,由數層細胞組成,細胞的層數可隨器官的充盈程度發生改變。當器官空虛時,側面觀見上皮細胞的層數較多;表層細胞呈立方形,體積通常較大,可蓋住多個底層的細胞,稱為蓋細胞,其游離面細胞質濃密,可形成防護層,防止尿液侵蝕,部分蓋細胞有雙核;中間層為多邊形或倒梨形細胞;底層為低柱狀或立方形細胞。當器官充盈時,側面觀見上皮細胞層數變少,細胞被壓扁。有人認為移行上皮各層細胞均有長突起伸向基底膜,故持此觀點者認為移行上皮實際為假複層上皮。
 
移行上皮模式圖
 
膀胱的部分橫切面,主要顯示移行上皮

分佈

編輯
上皮類型 分佈
單層鱗狀上皮
  • 需要物質交換的地方,如肺泡、毛細血管、腎小球等。
  • 需要潤滑的地方,如胸腔、腹腔、心包、大部分消化管道的外表面等。
複層鱗狀上皮

複層鱗狀上皮具有很好的自我修復能力和機械性能(主要是耐磨、耐穿刺),因此常出現在需要很強機械保護性能的地方:

  • (未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口腔、食管、肛門、陰道。
  • 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皮膚、龜頭[2]
單層立方上皮 分佈於分泌器官或吸收器官中,如甲狀腺等腺體的導管部,腎小管等。卵巢表面披覆的生殖上皮也是單層立方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
  • 具有分泌、吸收功能,分佈於胃、小腸、大腸、膽總管、膽囊、輸卵管、子宮。
  • 具有感受作用,分佈於內耳膜迷路壺腹嵴。
假複層柱狀上皮 鼻粘膜嗅部(嗅上皮)、(男性)尿道前列腺近膜部、輸精管。
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 鼻粘膜呼吸部、氣管、支氣管、輸卵管。
複層柱狀上皮 瞼結膜、(男性)尿道海綿體。
移行上皮 因蓋細胞具有抗尿液侵蝕作用,主要分佈於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

臨床應用舉例

編輯
  • 血管內皮損傷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重要機制之一,故心血管病治療常常強調血管內皮的保護,如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糖,應用他汀類藥物調降脂並穩定血管內皮。
  • 血管內皮來源的惡性腫瘤叫血管肉瘤,著名的Kaposi肉瘤是血管肉瘤的一種。
  • 鱗化:由於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抗侵害能力,故其它類型的上皮組織在慢性損傷下常化生為鱗狀上皮,這種現象在病理學上稱為鱗化。如,慢性宮頸炎時,正常的單層柱狀上皮會發生鱗化;嗜煙者氣管、支氣管的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會鱗化;膽囊、膽管、腎盂、膀胱處長期存有結石時,其披覆的單層柱狀上皮(膽囊、膽管)或移行上皮(腎盂、膀胱)會鱗化。鱗化是正常不存在鱗狀上皮組織發生鱗狀(上皮)細胞癌(鱗癌)的病理學基礎。
  • 長期吸煙使氣管、支氣管的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發生鱗化,喪失排痰功能,故容易反覆感染,發生慢性支氣管炎(現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鱗化的上皮發生惡變,即為肺鱗癌,故嗜煙者容易發生肺癌,組織類型多為鱗癌。發生鱗化的呼吸道內皮多在大氣道,所以,嗜煙者發生的肺癌多為中央型。
  • 癌珠:鱗癌的癌細胞如果分化程度較高,可能保留角化能力,在癌巢中央出現層狀角化物,稱為癌珠角化珠

參考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2. ^ Halata, Zdenek; A. Spaethe. Sensory innervation of the human peni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1997, 424 (424): 265–6 [2006-07-07]. PMID 9361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0).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