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印度群島聯邦

1958-1962年加勒比海的群岛国家

西印度群島聯邦(英語:Federation of the West Indies,又作West Indian Federation),是在1958年1月3日至1962年5月31日間短暫存在的加勒比海上的聯邦。該聯邦由數個英國殖民地組成,包括千里達和多巴哥巴巴多斯牙買加以及背風群島向風群島的島嶼,首都設立在千里達和多巴哥的西班牙港。英國政府期望該聯邦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然後像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以及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那樣,獨立於英國成為一個單一的國家[1]。然而,在這之前,聯邦因內部政治衝突而崩潰,爭論的焦點是如何進行有效的治理或運作。

西印度群島聯邦
Federation of the West Indies
1958年—1962年
西印度國旗
國旗
西印度國徽
國徽
格言:「統一地生活在一起」
To dwell together in unity
國歌:以自由之愛鑄成》(A Song for Federation)
西印度的位置
西印度的位置
地位英國殖民地聯邦
首都查瓜拉馬斯名義
西班牙港實際
常用語言英語
政府君主立憲制
• 君主
伊利沙伯二世
• 總督
海利斯勛爵英語Patrick Buchan-Hepburn, 1st Baron Hailes
• 總理
格蘭特利·赫伯特·阿當斯英語Grantley Herbert Adams
立法機構聯邦議會 (Federal Parliament of the West Indies Federation英語Federal Parliament of the West Indies Federation)
• 上議院
參議院
• 下議院
眾議院
歷史 
• 建立
1958年1月3日
• 終結
1962年5月31日
面積
1960年20,253平方公里
人口
• 1960年
3117300
貨幣英屬西印度群島元英語British West Indies dollar
時區UTC–5和–4,夏令時UTC–4和–3
電話區號1-809
前身
繼承
巴巴多斯
牙買加
千里達和多巴哥
英屬背風群島
英屬向風群島
安提瓜和巴布達
巴巴多斯
開曼群島
多米尼克
格林納達
牙買加
蒙特塞拉特
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
聖盧西亞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千里達和多巴哥
特克斯斯和開卡斯群島
今屬於
 安提瓜和巴布達


 巴巴多斯
 開曼群島
 多米尼克
 格林納達
 牙買加
 蒙特塞拉特
 聖基茨和尼維斯
 安圭拉
 聖盧西亞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千里達和多巴哥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聯邦中的一部分國家選擇獨立,並最終成立了九個現代的主權國家,分別是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巴多斯多米尼克格林納達牙買加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以及千里達和多巴哥;而安圭拉蒙特塞拉特開曼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則成為了英國的海外領土。

英屬加勒比殖民地的整合

編輯

西印度群島聯邦並不是英國第一次對加勒比海上的殖民地進行整合。背風群島在1627年成為英國的單一殖民地,但在1816年便分為安提瓜-巴布達-蒙特塞拉特和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兩塊殖民地。1871年英國國會通過《1871背風群島法案》,將背風群島各島組合成殖民地聯邦。

英國人在七年戰爭中籍《1763巴黎條約》獲得向風群島部分領地,於是自1673年也在向風群島實施了類似的措施,組成英屬向風群島,總督由巴巴多斯總督兼任,管轄格林納達格林納丁斯群島聖文森多巴哥等島,每島置一個副總督,各島保留自己的議會。1838年,千里達聖盧西亞加入。1875年,英國曾派約翰·波普·軒尼斯赴巴巴多斯組織一個單一的向風群島殖民地,但由於各島利益衝突,最終無法成形。1840年千里達成為直轄殖民地,1885年巴巴多斯脫離向風群島,格林納達總督兼任向風群島總督,1889年多巴哥脫離向風群島,加入千里達。

而在兩組群島外的加勒比群島,除巴哈馬外,都多受牙買加總督的管轄,如1848年脫離巴哈馬的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和1863年正式劃歸牙買加的開曼群島。而中美洲的英屬洪都拉斯蚊子海岸,也因軍事防衛的因素,曾被劃歸牙買加總督節制。

1940年,多米尼克自背風群島轉移到向風群島。背風群島聯邦和向風群島殖民地,直至1956年解散,以便每個島以單獨個體加入西印度群島聯邦。

聯邦的解散

編輯

人們提出了許多原因來解釋聯邦的解體。從聯邦自身而言,聯邦政府非常軟弱,聯邦憲法不完善,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間存在政治爭鬥且與聯邦政府有摩擦;從歷史和地緣關係看,人口和資源在兩個最大的地區中的壓倒性集中,地區之間的地理和文化距離較大,各殖民地缺乏共同管理的歷史。

然而,導致聯邦解體的直接誘因是牙買加的不滿,主要有以下幾點:

  • 牙買加認為其在聯邦議會中的議席比其在聯邦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要小。
  • 人們認為較小的島嶼會耗盡牙買加的財富——島上鋁土礦的經濟收益開始增加。
  • 牙買加在地理上與其他島嶼有些孤立。
  • 島與島之間的競爭。
  • 許多牙買加人對京士頓沒有被選為聯邦首都感到不滿。

令牙買加人最不滿的主要原因是聯邦仍然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牙買加選擇加入聯邦是因為其領導人相信西印度群島會很快獲得獨立。聯邦成立將近三年後,這一點尚未發生;與此同時,像塞浦路斯塞拉利昂這樣的較小的英國殖民地已經獲得了獨立。因此,許多牙買加人認為他們可以並且應該尋求自己的獨立。

聯邦名義上的首都,位於千里達的查瓜拉馬斯也存在問題。當時該地仍由美國控制(二戰期間,美國從英國租借了該地作為海軍基地)。許多加勒比省份的領導人希望查瓜拉馬斯成為聯邦的首都。例如,牙買加的諾曼·曼利(Norman Manley英語Norman Manley)和千里達和多巴哥的埃里克·威廉姆斯(Eric Williams英語Eric Williams)推動將查瓜拉馬斯移交給聯邦。然而,美國和英國不同意,而聯邦總理格蘭特利·亞當斯(Grantley Herbert Adams英語Grantley Herbert Adams)也阻止了這一行為。對許多牙買加人來說,聯邦似乎只會阻礙他們的發展和邁向獨立的進程。

因此,布斯塔曼特(Alexander Bustamante英語Alexander Bustamante)領導的牙買加工黨(西印度民主勞工黨的地方組成部分)成功迫使曼利在1961年9月就脫離聯邦進行政治獨立公投。結果是54%的人投票贊成脫離聯邦,儘管當時該省的首席部長曼利反對。曼利本人在1962年4月的島內選舉中失敗,布斯塔曼特於1962年8月6日成為牙買加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

在牙買加退出後,有人試圖從舊聯邦的殘骸中挽救一個新的聯邦。千里達和多巴哥的威廉斯總理是其中強有力的推動者,他此前曾表示希望建立一個「強大的聯邦」。安提瓜總理韋爾·伯德(Vere Bird英語Vere Bird)回應說,他的省份只會與千里達作為平等夥伴加入聯邦,而不是作為「小多巴哥」。他明確表示,只要不試圖建立一個單一的國家,一個強大的聯邦是可以接受的。

這一新聯邦的談判於1961年9月開始;然而,談判表示,千里達必須提供新聯邦75%至80%的財政收入。此外,即使千里達現在代表新聯邦60%的人口,但在正在審議的提案中,千里達只能獲得不到一半的議席。

到了11月,威廉姆斯表示他現在支持建立一個統一國家的想法。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決定讓千里達和多巴哥獨立。他在1961年12月4日的千里達領導人重新選舉中獲勝,這讓他充滿信心。隨後的12月末,巴巴多斯總理埃羅爾·巴羅(Errol Barrow英語Errol Barrow)會見了威廉姆斯,但未能說服他讓千里達留在聯邦中。

1962年1月14日,人民民族運動(由威廉姆斯領導的西印度民主自由黨(West Indies Federal Labour Party英語West Indies Federal Labour Party)的千里達分支)通過了一項決議,拒絕進一步參與聯邦事務。威廉姆斯本人表示「10去掉1就是0」——換句話說,沒有牙買加,就不可能有聯邦。千里達和多巴哥於1962年8月31日獨立。

在沒有千里達和牙買加的情況下,剩下的「八小國」試圖挽救西印度群島聯邦,這一次以巴巴多斯為中心。然而,這些談判最終被證明是徒勞的。在沒有兩個最大的州的情況下,聯邦註定陷入財政破產。1962年5月31日,西印度群島聯邦正式解體,國祚4年,曇花一現,匆匆而去。

人口和地理

編輯

西印度聯邦成立之際約有300到400萬人口,主要種族是非洲人後裔。少數族裔包括來自印度次大陸的「東印度人」、歐洲人、華人和加勒比原住民,還有不少混血兒。宗教方面,大部分是新教徒,還有部分天主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從1853年到1884年,官方記錄中有17,904名華人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來到這裏,主要是男性。因為英國人不希望這些勞工在加勒比永久定居,他們很少被允許帶上在華的妻子[2]

西印度聯邦由24個有人居住的主要島嶼組成,約有220-230個離岸島嶼和礁石。最大島牙買加島位於聯邦的西北極,第二大島千里達位於聯邦東南部,第三大島巴巴多斯位於聯邦東部。聯邦極西的開曼群島和極東的巴巴多斯,相距2,425公里,即1,310海浬,橫跨22個經度;極北的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到極南的伊卡科斯角則有1,700公里,即920海浬,橫跨12個緯度。各島之間主要是廣闊的海域。相比之下,大不列顛本島橫跨10個經度,西班牙全國橫跨20個緯度,西印度群島聯邦的領地領海總面積也相當大。但大部分省份都是集中在東加勒比海的小島上,除了在聯邦西部的牙買加和其屬地。

行政區域

編輯
西印度群島聯邦行政區域圖
西印度群島聯邦諸省
旗幟 省份 省會 人口 面積(平方公里)
  安提瓜和巴布達 聖約翰 57,000 440
  巴巴多斯 橋鎮 234,000 431
  開曼群島 佐治城 9,000 264
  多米尼克 羅索 61,000 750
  格林納達 聖佐治 91,000 344
  牙買加 京士頓 1,660,000 10,991
  蒙特塞拉特 普利茅夫 13,000 102
  聖克里斯托弗-尼維斯-安圭拉 巴斯特爾 55,600 351
  聖盧西亞 卡斯翠 95,000 616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京士頓 83,000 389
  千里達和多巴哥 西班牙港 900,000 5,131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科伯恩城 6,000 430
  西印度群島聯邦 查瓜拉馬斯 3,264,600[3] 20,239平方公里

曾屬於西印度群島聯邦的國家和地區

編輯
西印度群島聯邦行政區域圖
西印度群島諸國
國旗 國家/地區 首都 人口 面積(平方公里) 政體
  安提瓜和巴布達 聖約翰 57,000 440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巴巴多斯 橋鎮 234,000 431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開曼群島 佐治城 9,000 264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多米尼克 羅索 61,000 750 議會共和制
  格林納達 聖佐治 91,000 344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牙買加 京士頓 1,660,000 10,991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蒙特塞拉特 普利茅夫 13,000 102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聖基茨和尼維斯 巴斯特爾 52,715 261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安圭拉 瓦利 14,754 91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聖盧西亞 卡斯翠 95,000 616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京士頓 83,000 389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千里達和多巴哥 西班牙港 900,000 5,131 總統共和制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科伯恩城 6,000 430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西印度群島 3,264,600(歷史上)[3] 20,239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

編輯
  • Black, Clinton V. 1997. The History of Jamaica. Longman Publishers. ISBN 0-582-03898-7
  • Claypole, William; and Robottom, John. 1989. Caribbean Story, Book Two: The Inheritors. Longman Caribbean Publishers, Boundary Road, San Juan, Trinidad. ISBN 0-582-03985-1
  • Greenwood, Robert. 1991. A Sketchmap History of the Caribbean. Macmillan Caribbea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ISBN 0-333-53623-1
  • Wallace, Elisabeth. 1977. The British Caribbean: From the decline of colonialism to the end of Feder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0-8020-5351-3
  • Carmichael, Dr. Trevor A. 2001. Passport to the Heart: Reflections on Canada Caribbean Relations. Ian Randle Publishers, Kingston 6, Jamaica. ISBN 976-637-028-1 The book's Forward pass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ynops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Fraser, Cary. 1994. Ambivalent anti-colonialism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enesis of West Indian independence, 1940-1964. Greenwood Press
  • Ghany, Dr Hamid 1996. Kamal: a Lifetime of Politics Religion and Culture Multimedia Production Centr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 Gonsalves, Ralph E. 1994. History and the Future: A Caribbean Perspective. Quik-Print, Kingstown, St. Vincent.
  • Hoyes, F. A. 1963. The Rise of West Indian Democracy: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Grantley Adams. Advocate Press.
  • Mahabir, Dr Winston 1978 In and Out of Politics Inprint Caribbean.
  • Mordecai, John, Sir. 1968. Federation of the West Indie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Wickham, P.W. 1997 "Factor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Caribbean" published as part of Issues in the Government an Politics of the West Indies, edited by JG LaGuerre ,Multimedia Production Centr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 Williams, Eric. 1964. British Historians and the West Indies. P.N.M. Publishing Company, Port of Spain.
  1. ^ Ayearst, Morley; Lowenthal, David. The West Indies Federation: Perspectives on a New N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June 1961, 76 (2): 291 [2021-02-21]. JSTOR 2146224. doi:10.2307/2146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2. ^ 从哈莱姆到广东——寻根的加勒比华裔黑人.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8). 
  3. ^ 3.0 3.1 POPULATION STATISTICS: historical demography of all countries, their divisions and towns. [201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