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益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永興元年(304年)州治巴郡(今重慶市中心),永嘉四年(310年)治巴東(今重慶市奉節縣)。[參 1]其範圍相當今四川省黑水縣木里藏族自治縣一線以東的川西川中川南川西南等地,及雲南省昭通市、貴州省中西部一帶。永寧元年(301年)以後益州各地陸續淪陷,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攻陷益州州治成都,[參 2]西晉末益州轄域僅剩今重慶市東部一隅。

郡級行政區

編輯

西晉益州初領12郡,泰始七年(271年)雲南、興古、建寧、永昌4郡移屬寧州,至太康五年(284年)寧州廢州復歸。太安二年(303年)南中的建寧、興古、雲南、永昌、牂柯、越巂、朱提七郡再度移屬寧州,同時,李雄攻陷成都,蜀郡、汶山、漢嘉3郡淪陷。永興元年(304年)涪陵、巴郡、巴東3郡交由益州暫管。[參 3]。永嘉五年(311年)後犍為、江陽、巴郡3郡陸續淪陷。西晉末,益州僅領涪陵、巴東2郡。

成都國
曹魏舊郡,郡治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領成都、廣都、繁、江原、臨邛、郫6縣。太康十年(289年)晉武帝司馬炎之子司馬穎封為成都王,蜀郡改稱成都國[參 4]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攻陷蜀郡。[參 2]
犍為郡
曹魏舊郡,郡治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領武陽、南安、僰道、資中、牛鞞5縣。永嘉五年(311年)李雄攻陷犍為郡。[參 5]
汶山郡
曹魏舊郡,郡治綿虒縣(今四川省茂縣),領綿虒(後改名汶山)、氐道(後改名升遷)、都安、汶江(後改名廣陽)、白馬(280年改名興樂)、平康、蠶陵、廣柔8縣。太安二年(303年)為李雄攻陷。
漢嘉郡
曹魏舊郡,郡治漢嘉縣(今四川省天全縣東北),領漢嘉、徙陽、新道(後改名嚴道)、旄牛4縣。太安二年(303年)為李雄攻陷。
江陽郡
曹魏舊郡,郡治漢安縣(今四川省內江市),領江陽、符節(後改名符縣)、漢安3縣。太安二年(303年)為李雄攻陷。[參 5]
涪陵郡
曹魏舊郡,郡治漢復縣(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南),領漢復、涪陵、漢平、漢葭、萬寧5縣。西晉末與梁州交通中斷,交由益州暫管。[參 3][註 1]
巴郡
曹魏舊郡,郡治江州縣(今重慶市中心),領江州、墊江、臨江、枳4縣。西晉末與梁州交通中斷,交由益州暫管。[參 3]
巴東郡
曹魏舊郡,郡治永安縣(今重慶市奉節縣),領永安(後改名魚復)、朐忍、羊渠(後廢縣改置南浦縣)、漢豐、北井5縣。泰始五年(269年)北井縣移屬建平郡。西晉末與梁州交通中斷,交由益州暫管。[參 3]

縣級行政區

編輯
益州(州治成都縣)
說明:本表為西晉時期益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
(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3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成都國
(6)
成都縣 成都縣 今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國(265-316,蜀郡265-289)
廣都縣 今四川省雙流縣東北 成都國(265-316,蜀郡265-289)
繁縣 今四川省新都縣西北 成都國(265-316,蜀郡265-289)
江原縣 今四川省雙流縣西 成都國(265-316,蜀郡265-289)
臨邛縣 今四川省邛崍市 成都國(265-316,蜀郡265-289)
郫縣 今四川省郫縣 成都國(265-316,蜀郡265-289)
犍為郡
(5)
武陽縣 武陽縣 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 犍為郡(265-316)
南安縣 今四川省樂山市 犍為郡(265-316)
僰道縣 今四川省宜賓市 犍為郡(265-316)
資中縣 今四川省資陽市 犍為郡(265-316)
牛鞞縣 今四川省簡陽市 犍為郡(265-316)
汶山郡
(8)
緜虒縣 汶山縣 今四川省茂縣 汶山郡(265-316) 曹魏名綿虒縣,西晉時改名汶山縣[參 6]
升遷縣 今四川省松潘縣 汶山郡(265-316) 曹魏名氏道縣,西晉時改名升遷縣[參 7]
都安縣 今四川省郫縣西北 汶山郡(265-316)
廣陽縣 今四川省茂縣西北 汶山郡(265-316) 曹魏名汶江縣,西晉時改名廣陽縣[參 8]
興樂縣 今四川省松潘縣 汶山郡(265-316) 曹魏名白馬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興樂縣[參 9]
平康縣 今四川省松潘縣西南 汶山郡(265-316)
蠶陵縣 今四川省茂縣 汶山郡(265-316)
廣柔縣 今四川省汶川縣西北 汶山郡(265-316)
漢嘉郡
(4)
漢嘉縣 漢嘉縣 今四川省天全縣東北 漢嘉郡(265-316)
徙陽縣 今四川省天全縣 漢嘉郡(265-316)
嚴道縣 今四川省滎經縣 漢嘉郡(265-316) 三國時名新道縣,西晉時改名嚴道縣[註 3]
旄牛縣 今四川省漢源縣 漢嘉郡(265-316)
江陽郡
(3)
漢安縣 江陽縣 今四川省瀘州市 江陽郡(265-316)
符節縣 今四川省合江縣 江陽郡(265-316) 曹魏名符節縣,西晉時改名符縣[參 10]
漢安縣 今四川省內江市 江陽郡(265-316)
涪陵郡
(5)
漢復縣 漢復縣 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涪陵郡(265-316)
涪陵縣 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涪陵郡(265-316)
漢平縣 今重慶市武隆縣西北 涪陵郡(265-316)
漢葭縣[註 4] 今重慶市黔江區西 涪陵郡(265-316)
萬寧縣 地望不詳 涪陵郡(265-316)
巴郡
(4)
江州縣 江州縣 今重慶市 巴郡(265-316)
墊江縣 今重慶市合川區 巴郡(265-316)
臨江縣 今重慶市忠縣 巴郡(265-316)
枳縣 今重慶市涪陵區 巴郡(265-316)
巴東郡
(4)
永安縣 魚復縣 今重慶市奉節縣 巴東郡(264-265) 曹魏時名永安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魚復縣[參 11]
朐忍縣 今重慶市雲陽縣西 巴東郡(264-265)
南浦縣 今重慶市萬州區 巴東郡(264-265) 曹魏時名羊渠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廢羊渠縣改置南浦縣[參 12]
漢豐縣[註 5] 今重慶市開縣 巴東郡(264-265)

註釋

編輯
  1. ^ 涪陵郡至咸和元年(326年)才被成漢攻陷。
  2. ^ 孔祥軍認為「汶川州」當為「汶山縣」之訛。(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21頁)
  3.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2頁註釋4。
  4. ^ 三國時縣名為「漢髮縣」。
  5. ^ 《晉書地理志》無此縣份。

出處

編輯
  1.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興元年〕冬,〔益州刺史羅〕尚移屯巴郡。……〔永嘉四年〕南陽韓松為〔益州〕刺史、〔西夷〕校尉,治巴東。」
  2. ^ 2.0 2.1 《晉書》卷4〈惠帝紀〉:「〔太安二年〕三月,李特攻陷益州。荊州刺史宋岱擊特,斬之,傳首京師。夏四月,特子雄復據益州……十一月……李雄自郫城攻益州刺史羅尚,尚委城而遁,雄盡有成都之地。」
  3. ^ 3.0 3.1 3.2 3.3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巴郡3郡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立皇子穎為成都王。」
  5. ^ 5.0 5.1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嘉〕五年春正月……雄眾攻僰道,走犍為太守魏紀,殺江陽太守姚襲。」
  6. ^ 《太平寰宇記》卷176〈茂州汶川縣〉:「本漢綿虒縣地,晉置汶川州於此。[註 2]
  7. ^ 《水經注》卷33:「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歷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為升遷縣也。」
  8. ^ 《元和縣圖志》卷32〈劍南道中〉:「汶山縣,本漢汶江縣地,晉改為廣陽縣,屬汶山郡。」
  9.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南晉壽太守〉:「興樂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記》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馬,屬汶山。」
  10. ^ 《輿地廣記》卷31〈梓州路〉:「本漢符縣地,屬犍為郡……東漢曰符節,晉復為符,屬江陽郡。」
  11. ^ 《華陽國志》卷1〈巴志〉:「魚復縣,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復。」《宋書》卷37〈州郡志三·巴東公相〉:「魚復侯相,漢舊縣,屬巴郡,劉備章武二年,改為永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
  12. ^ 《華陽國志》卷1〈巴志〉:「迄吳平,巴東省羊渠置南浦。」

參考資料

編輯

書籍

編輯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