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英語: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是前英國綠洲樂隊 (Oasis) 的作曲家兼結他手諾爾·蓋勒格 (Noel Gallagher) 在離開綠洲後另組的搖滾樂隊。高飛鳥的現任成員包括前綠洲樂隊的結他手甘姆·阿徹 (Gem Archer) 、前綠洲樂隊的鼓手Chris Sharrock、鍵盤手Mike Rowe、低音結他手Russell Pritchard等。高飛鳥的音樂創作也有強尼·馬爾 (Johnny Marr) 、保羅·威勒 (Paul Weller) 等著名英國音樂人的合作參與。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組合
音樂類型另類搖滾迷幻搖滾巴洛克流行
出道地點 英國曼徹斯特
活躍年代2011–至今
唱片公司Sour Mash
相關團體綠洲樂隊
現任成員
諾爾·蓋勒格甘姆·阿徹 • Mike Rowe • Chris Sharrock • Russell Pritchard • Jessica Greenfield • Charlotte Marionneau • YSEE
已離開成員
Jeremy Stacey • Tim Smith

2009年8月,諾爾因綠洲巴黎巡演時和其弟連恩·蓋勒格 (Liam Gallagher) 發生爭端,在其個人網站上發佈聲明執意退出樂隊。綠洲樂隊也隨之解散。2011年7月,諾爾在發佈會上宣佈單飛,另組樂隊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並活躍至今。

諾爾曾解釋樂隊名稱來源於兩部分:以自己的姓名開頭源於英國樂隊佛利伍麥克 (Fleetwood Mac) 的專輯《Peter Green's Fleetwood Mac》;而「高飛小鳥」則源於美國樂隊傑佛森飛船 (Jefferson Airplane) 的歌曲《High Flying Bird》[1]

樂隊歷史

編輯

綠洲解散 (2009-2010)

編輯

在綠洲還未解散的末期,便有關於諾爾打算單飛的傳言出現。2009年8月28日,樂隊巡演至法國巴黎時,兄弟二人再次鬧翻並致使該演出在開場前取消。隨後諾爾在其個人網站上發佈聲明退出綠洲,稱「無法再和連恩共事任何一天」、「針對我和我家人、朋友的言語暴力以及羞辱已經再也無法忍受,而我的管理團隊和其餘樂隊夥伴們仍然聽之任之缺乏理解和支持,這讓我除了尋得一片新的天地別無退路。」[2]綠洲樂隊也隨之解散。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2011-2012)

編輯

2011年7月7日,諾爾召開發布會宣佈以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為名另組樂隊,展開音樂活動並將於同年發佈同名專輯,次年再發佈一張和英國電子樂隊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專輯。隨後,單曲《The Death of You and Me》、《AKA... What a Life!》、《If I Had a Gun...》接連發行。同年10月17日,同名專輯發行,且在兩天之內就賣出55000餘張,並在一周後以122530餘張的銷量榮登英國專輯排行榜榜首。而同年初,弟弟連恩的泡泡眼樂隊 (Beady Eye) 以66817張的銷量獲得該榜第三名。11月11日,獲得英國唱片業協會的白金唱片認證。該專輯也獲得2011年英國專輯銷量排行的第14名、搖滾專輯銷量排行的第2名(僅次於酷玩樂隊的《Mylo Xyloto》)截止2013年1月,英國銷量達到739000份。截止2015年2月,在全球範圍內銷量達到250餘萬份。

提及和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第二張專輯,諾爾稱該專輯「聽起來有點像平克·弗洛伊德樂隊 (Pink Floyd) 的專輯《月之暗面》 (Dark Side of the Moon)。和高飛鳥首專有些許類似,但更加迷幻和眩暈感,不過這並不是一個電子樂項目。」然而,之後諾爾又憂慮重重認為此次合作「略顯過火」,深思熟慮後擱置了這張專輯的發行計劃。

2012年4月的國際唱片日,EP《Songs from the Great White North》限定發行。這張唱片包含了眾多B面曲以及和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歌曲《Shoot a Hole Into the Sun》。

諾爾聘請了參與製作首張專輯的鍵盤手Mike Rowe和鼓手Jeremy Stacey加入首次樂隊巡演。來自The Zutons樂隊的低音結他手Russell Pritchard聽聞諾爾決定單飛巡演的消息後,毛遂自薦並被批准加入巡演。來自The Sand Band樂隊的David McConnell本被選中作為結他手,但在巡演開始數周之前被解僱。Rowe和Stacey的舊友,美國音樂家Tim Smith隨後作為巡演結他手被起用。

2012年9月,諾爾攜樂隊在香港和台北舉行演出。

《Chasing Yesterday》 (2013-2016)

編輯

2014年5月,諾爾在其官方Facebook賬號上發佈照片,證實正在進行第二張專輯的工作。10月,官方宣佈一張名為《追逐昨日》(Chasing Yesterday) 的專輯將於次年3月發行。11月起, 單曲《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Ballad of the Mighty I》和《Riverman》接連發行。

2016年3月,樂隊巡演至墨西哥時,鼓手Jeremy Stacey宣佈將加入英國前衛搖滾樂隊深紅之王 (King Crimson) 。為了完成剩下的演出,同時由於連恩的泡泡眼樂隊 (Beady Eye) 已於2014年解散,諾爾聘請了泡泡眼的鼓手,同時也是綠洲的最後一任鼓手Chris Sharrock加入巡演。諾爾曾經稱Stacey和Sharrock是整個英格蘭唯二會考慮的鼓手人選。雖然Stacey離開了巡演,但他仍然參與了高飛鳥第三張專輯《明月何人造》 (Who Built the Moon?) 的錄製。

《Who Built The Moon?》及迷你專輯EP (2017-至今)

編輯

2016年10月,諾爾在其Instagram賬號上發佈照片,證實正在進行第三張專輯的工作。

2017年6月,諾爾主持了一場綠洲紀錄片《超音速》的特殊放映活動。

2017年7月,諾爾在其Instagram賬號上發佈照片,宣佈樂隊會有新成員的加入。隨後,巡演鼓手Sharrock和結他手甘姆·阿徹 (Gem Archer) 被證實正式加入高飛鳥。Sharrock和Gem均是綠洲樂隊和泡泡眼樂隊的成員,Gem曾經跟隨諾爾以個人名義出演眾多不插電演出。

2017年9月,高飛鳥領銜曼徹斯特「We Are Manchester」公益演出,紀念於五月發生的爆炸案後,曼城體育場的重新開放。

2017年10月,三名女性(鍵盤手/和聲Jessica Greenfield、「剪刀手」Charlotte Marionneau、非裔歌手YSEE)首次出現在單曲MV和現場表演節目錄製中,之後被證實為高飛鳥新成員並加入之後的巡演。

2017年11月,第三張專輯《明月何人造》 (Who Built the Moon?) 發行,樂隊隨後展開全球巡演。

2018年11月,一本記錄了本次巡演的攝影集《Any Road Will Get Us There (If We Don't Know Where We're Going)》出版。

2019年6月,EP《黑星跳舞》 (Black Star Dancing)發行 。

2019年9月,EP《正是此地》 (This Is The Place)發行 。

2020年3月,EP《藍月當空》 (Blue Moon Rising)發行。

作品目錄

編輯

錄音室專輯 (Album)

編輯

單曲 (Single)

編輯
年份 單曲 最高排名 專輯
英國 愛爾蘭
2011 The Death of You and Me 15 35 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AKA... What a Life! 20
If I Had a Gun... 95
2012 Dream On 52
Everybody's on the Run 61
2014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26 71 追逐昨日
2015 Ballad of the Mighty I 75
Riverman
Lock All the Doors
The Dying Of the Light
2017 Holy Mountain 31 明月何人造
It's a Beautiful World 77
2018 She Taught Me How to Fly 71
If Love Is the Law

迷你專輯 (EP)

編輯
  • 《黑星跳舞》(Black Star Dancing) (2019)
  • 《正是此地》 (This Is The Place) (2019)
  • 《藍月當空》 (Blue Moon Rising) (2020)

巡演成員

編輯

現任成員

編輯

已離開成員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oel Gallagher’s solo album title inspired by Fleetwood Mac, Jefferson Airplane. NME. 2011-08-02 [2020-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英語). 
  2. ^ "Entertainment 'Intimidation' behind Oasis split". BBC News. 2009-08-29 [2020-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4)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