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盧寧
豆盧寧(504年—565年4月19日),字永安,又稱慕容寧[1],昌黎郡徒河縣(今遼寧省錦州市)人,北魏、西魏、北周官員,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
生平
編輯豆盧寧的祖先本姓慕容氏,是後燕北地王慕容精的後裔。高祖慕容勝在皇始初年歸附北魏[2][3],出任長樂郡太守,獲賜姓豆盧氏,也有人說是因為避難改姓。豆盧寧的父親豆盧長[4]是柔玄鎮將,有威嚴,被時人稱頌。武成初年,因為豆盧寧的功勳,豆盧長被追贈為柱國大將軍、少保[5]、涪陵郡公[6][7][8]。
豆盧寧年輕時勇猛果敢,有志氣,身高八尺,容貌俊美,善於騎馬射箭。永安元年(528年),太宰元天穆在淮南征討南梁,豆盧寧出任別將跟隨征討[1]。永年年間,豆盧寧出任別將跟隨爾朱天光進入關中,加都督。因為擊敗万俟丑奴的功勞,豆盧寧獲賜爵靈壽縣男[9]。永熙元年(532年),豆盧寧補任子都督,出任桑乾郡太守,補任都督[1]。豆盧寧曾經和梁仚定在平涼川相遇,兩人一起練習射箭。豆盧寧在百步以外懸掛莎草以射擊,七箭中了五箭。梁仚定佩服豆盧寧的才能,送給他豐厚的財物。爾朱天光戰敗後,侯莫陳悅反叛,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豆盧寧和李弼率領部眾於永熙三年(534年)歸附宇文泰[10][11]。
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西關中,豆盧寧因有因奉迎的功勞,獲封河陽縣伯,增加食邑三百戶[1]。大統元年(535年),豆盧寧出任前將軍、太中大夫[1],進爵為侯,增加食邑總計九百戶[1]。豆盧寧又升任顯州刺史、顯州大中正,很快加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爵為公,增加食邑五百戶。豆盧寧又轉任鎮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跟隨宇文泰俘虜竇泰,收復弘農,參加沙苑之戰,出任武衛將軍[12],兼任大都督。大統四年(538年),豆盧寧參與河橋之戰,因軍功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加食邑八百戶。大統五年(539年),朝廷追論豆盧寧在沙苑之戰的戰功,加封食邑總計二千戶[1]。豆盧寧不久又出任北華州刺史,在北華州沒多久,就以清廉公平著稱,又加散騎常侍[1]。大統七年(541年)三月,豆盧寧跟隨于謹在上郡擊敗稽胡首領劉平伏。大統七年(541年),梁仚定反叛,朝廷任命豆盧寧為軍司,監督隴右諸軍事。叛軍被平定後,豆盧寧進位侍中、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統九年(543年),豆盧寧跟隨宇文泰前往迎接高仲密,與東魏軍隊在邙山交戰,升任右衛將軍[13],進爵為范陽郡公,增加食邑四百戶。大統十六年(550年),豆盧寧加大將軍,同年二月,宕昌王梁彌定被族人梁獠甘襲擊後逃到西魏,梁獠甘自立為王,又勾結羌族酋長傍乞鐵匆[14][15],傍乞鐵匆佔據渠株川,擁有部落數千家,和渭州百姓鄭五丑煽動羌族諸部起兵反叛,在險要地方設置柵欄十餘處。宇文泰命令豆盧寧率領大將軍宇文貴、涼州刺史史寧出兵討伐,將他們平定[16][17][18][19][20]。魏後元年(551年),朝廷再度任命豆盧寧出任北華州刺史,豆盧寧堅決推辭沒有上任[1]。魏恭帝元年(554年),江陵周邊的蠻族發生動亂,魏恭帝詔令豆盧寧和蔡祐等人將蠻族討伐擊敗[21][22][23][24]。魏恭帝二年(555年),羌族東念姐率領部落反叛,與吐谷渾勾結,成為西魏的邊境禍患,朝廷派遣豆盧寧前往討伐,豆盧寧超過時限沒能克敵,朝廷派遣滑州刺史於寔前往討伐,於是擊敗了敵人[25][26][27]。魏恭帝二年(555年),豆盧寧改封武陽郡公,升任尚書右僕射。同年,南梁王琳派遣部將侯方兒[28]、潘純陁進攻江陵,十一月,朝廷派遣豆盧寧率領蔡祐、鄭永等人討伐[29][30][31],侯方兒等人逃走。魏恭帝三年(556年),武興的氐族反叛,圍困利州,鳳州固道的氐族魏大王[32]也聚集黨羽響應,豆盧寧再次將他們討伐平定[33][34]。周孝閔帝即位,豆盧寧於當年正月辛丑進位柱國大將軍[35][36],增加食邑四千戶[1]。武成初年,豆盧寧出任同州刺史,延州稽胡郝阿保、郝狼皮率領族人歸順北齊,郝阿保自稱丞相,郝狼皮自稱柱國,都與部族的分支劉桑德互相呼應,豆盧寧統帥各路軍隊與延州刺史高琳將他們擊敗[37][38][39]。豆盧寧回軍後,於武成元年五月辛亥升任大司寇[40][41][42],九月辛未(559年11月2日),豆盧寧進封楚國公,食邑一萬戶[43],另加鹽亭縣食邑一千戶,收取那裏的租稅。保定四年(564年),豆盧寧出任岐州刺史,恰逢北周東征,豆盧寧抱病登車跟隨軍隊出征。保定五年三月四日(565年4月19日)[1],豆盧寧在同州去世[44][45],虛歲六十二[46][1],朝廷贈予太保、同鄜等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號昭[47][48],同年十月庚申(565年11月19日)葬於洪瀆川[1]。
豆盧寧起初沒有兒子,收養弟弟豆盧永恩的兒子豆盧勣,等到豆盧寧生了兒子豆盧贊,親屬都請求讓豆盧贊為嗣子。豆盧寧說:「兄弟的兒子,就好像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我還挑選什麼呢?」豆盧寧於是把豆盧勣當做自己的世子,世人因此稱讚他。豆盧寧死後,豆盧勣繼承了爵位[49][50]。
其他
編輯豆盧寧從軍三十七年,經歷四十二次戰鬥,篤信佛教,曾修建羅漢寺和會宗寺[51]。
家庭
編輯兄弟
編輯- 豆盧永恩,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隴右總管府長史、沃野敬公
子女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文苑英華·卷九百十九·柱國楚國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昔在殷書懋賞周禮議勛,諸侯計功,大夫稱伐。惟師尚父,昆吾載寶鼎之銘,王命尸臣,栒邑傳雕戈之賜。故知太上立德,明試以功,存有顯爵之榮,沒有大名之貴。昊天不弔,其惟楚國公乎?可以旌德景鍾,勒勛彝器,式昭盛美,載揚洪烈者焉。 公諱寧,字永安,昌黎徒河人也。都尉總六縣之卿,名山稱五嶽之佐。燕太祖文皇帝慕容皝,以當世英雄,奄有河朔。趙之南境,且建王城;冀之北土,仍為興國。公既皝之苗裔,家世燕陲。 高祖侍中、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太保、錄尚書、北地王,慕容超之世,蕃關之燕錄,可得稱焉。曾祖尚書府君,因魏室之難,改姓豆盧,仍為官族。祖仕魏文成皇帝。考早亡。朝廷以庸勛攸屬,恩深追遠,保定三年,有詔贈柱國、將軍、少師、涪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公稟氣中和,降祥川岳,岐嶷表羈貫之年,通禮稱綺紈之歲,夙著奇節,幼表大成,兄弟分果,備知推讓,賓客解鈴,曾無吝色。永安元年,太宰元天穆,魏室滿輔,握兵淮右,抗權江南。公時任別將,便從征伐。自是長城硤石,必先行陣,秦南隴西,每當矢石,摧堅乘勝,莫不前驅,莫不前驅,策勛行賞,常居第一。永熙元年,補子都督。並加鼓節軍儀,除桑乾太守,轉補都督,其年以魏皇西幸,奉迎大駕,賜封河陽縣開國伯,增邑三百戶,俄遷大中大夫,改伯為侯,增邑合九百戶,仍授使持節、都督顯州諸軍事、顯州刺史,四年遷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其年秋河橋之役,先登破陣,遷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五年沙苑之功加封,合前二千戶。俄授敷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外深推轂,內侍集書,十五年授右衛將軍,十六年授大將軍,後魏元年重授敷州刺史。公以先經刺舉,固辭不就。三年改封武陽郡開國公,除尚書僕射。職惟贊奏,任居封掌,分左右之儔,兼典舉之選。屬以江南阻兵,渚宮邊敵,軍機警急,鋒鏑縱橫。公奉命星言,元戎啟路,總秦人之銳士,兼荊屍之廣碎,水龍競雙刀之勢,步騎陳四分之威。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返旆,解甲休兵。其後鳳州內叛,成都外絕,公又總督眾軍,蒐乖即道,兵不血刃並皆擒獲,遷其酋豪,納其降附。 皇朝受終,文祖革命,神宗選賢與能,改弦創製,爰降冊書,授公柱國,增邑四千戶。二年授同州刺史。衿帶關輔,唇齒秦晉,編戶殷積,邸ト儲峙,藩籬是任,親賢勿居。公建旟作牧,褰帷行部,六條斯舉,百城咸勸。三年授公大司寇,又以公勛庸特著,冊封楚國公,食邑一萬戶。蓋因破侯方仁等於荊、陝,即其地而封焉。逖糾王慝,弛張刑政。式遏寇虐,於是御之以寬猛,柔遠能邇。然後平之以沖和,舜任咎陶,不仁者遠,晉舉隨會,群盜皆奔。保定四年,授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沈痼彌留,保定五年三月四日薨於私第,春秋六十有二。詔贈某官,諡某公,禮也。十月庚申葬於洪瀆之川。馳紼毀宗,客車專道。玄甲被屬國之兵,介士陳輕車之騎,克善令終,生榮死感。嗚呼哀或! 經德秉哲,體道居貞,履貴思沖,居盈念損。澄波千畝,不能變其清濁;高牆百仞,無以測其污隆。立身行己,居安如墜,亡躬徇義,視險若夷。至於將略應變,出奇設伏,太一風角之占,常從星辰之候,艛船戰陣之錄,強弩馳射之書,莫不動會機神,發符雷電。梯衝所向,地靡百樓之城;長戟所臨,野闕三門之陣。是以斬將搴旗,四十三戰,尊官厚祿,三十七年。武彰七德之義,歌誦九功之業,跡紀庸器之文,行昭易名之典。昔臧文既歿,穆叔稱其立言;鄭僑雲亡,宣尼泣其遺愛。德陽青石之墓,千年未平;板江白虎之碑,百代無毀。敢因斯義,乃作銘曰: 遼水之東,冀州之北。既曰都尉,兼稱屬國。斂氣餘勇,雄邊遺則。孝實天經,忠為令德。冠冕世祿,羽儀祚胤。俗被燕丹,風漸英藺。劬勞役行,辛苦行陣。勇過溺駿,氣逾瓦震。王國克生,思皇多士。溫溫恭人,謙謙君子。擁旄仗節,出蕃入仕。□□五朝,建旟千里。時逢改物,名載策勛。淮陰召拜,昭陽破軍。職司刑政,獄慎深文。沈羊不飲,萑盜無聞。巴庸薄伐,江漢專征。軍總六校,兵兼七營。運長擊短,後實先聲。增壘威敵,減灶潛兵。鐘鳴夜漏,晞露朝陽。邑里蕭索,宅帷荒涼。豐碑下柩,題湊遷喪。宮臨樗里,台傾孟嘗。卜兆戒期,遠辰告筮。德遺身後,名照沒世。館舍長捐,泉扃永閉。晏嬰悼齊,柳莊悲衛。風秋北原,日沒川逝。葬出舊頃,客土新封。淚墮片石,劍掛孤松。清徽令范,千載余蹤。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0》:高祖勝以燕皇始初歸魏 張森楷云:「『燕』下當有某官,挩去。以『皇始』是魏年,燕無之,不得雲『以燕皇始初』也。」按「燕」也可能是衍文。
- ^ 《北史校勘記·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一》:高祖勝以燕皇始初歸魏 按皇始是魏道武帝年號,「燕」字疑衍,或「燕」下更有脫文。今從「燕」下斷句。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一》: 父長 北史卷六八豆盧寧傳「長」作「萇」。文苑英華卷九二五庾信豆盧永恩神道碑作「長」。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二》: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 文苑英華卷九一九庾信慕容寧(即豆盧寧)神道碑「少保」作「少師」。
-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豆盧寧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前燕之支庶也。高祖勝,以燕。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或雲避難改焉。父長,柔玄鎮將,有威重,見稱於時。武成初,以寧著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
- ^ 《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豆盧寧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後也。高祖勝,以燕。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或雲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氏焉,又雲避難改焉,未詳孰是。父萇,魏柔玄鎮將,有威重,見稱於時。武成中,以寧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
- ^ 《北史校勘記·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二》:涪陵郡公 諸本脫「陵」字,據周書卷一九豆盧寧傳、文苑英華卷九一九慕容寧碑補。
- ^ 《北史校勘記·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三》:以破万俟丑奴功賜爵靈壽縣男 百衲本「奴」下空一格,南、北、汲、殿四本作「以」字。按作「以」與上「以」字重複。周書及通志卷一五九豆盧寧傳無此字。今從之改正。
-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寧少驍果,有志氣,身長八尺,美容儀,善騎射。永安中,以別將隨爾朱天光入關,加授都督。又以破万俟丑奴功,賜爵靈壽縣男。嘗與梁仚定遇於平涼川,相與肄射。乃於百步懸莎草以射之,七發五中。定服其能,贈遺甚厚。天光敗後,侯莫陳悅反,太祖討悅,寧與李弼率眾歸太祖。
- ^ 《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寧少驍果,有志氣,身長八尺,美姿容,善騎射。魏永安中,以別將隨爾朱天光入關。以破万俟丑奴功,賜爵靈壽縣男。嘗與梁仚定遇於平涼川,相與肄射,乃相去百步縣莎草以射之,七發五中。仚定服其能,贈遺甚厚。天光敗,從侯莫陳悅。及周文討悅,寧與李弼來歸。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三》: 除武衛大將軍 北史本傳無「武」字。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四》:遷左衛將軍 英華慕容寧神道碑「左」作「右」。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五》:羌帥傍乞鐵(忽)〔匆〕 卷三三趙剛傳宋本作「鐵忩」,卷四九異域宕昌羌傳宋本作「鐵蔥」,殿本都作「鐵忽」。北史本傳作「鐵公」,卷六0宇文貴傳作「鐵匆」。冊府卷二九一作「鐵忩」,通鑑卷一六三作「鐵匆」。按北史本傳「公」字是「忩」之訛。「忩」「匆」「匆」音同。「忽」是「匆」之訛,今據改。以後逕改,不別出校記。
- ^ 《北史校勘記·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四》:羌帥傍乞鐵匆及鄭五丑等反叛 諸本「匆」作「公」,周書作「忽」,通志作「匆」。按傍乞鐵匆見周書卷三二趙剛傳,卷四九羌傳、本書卷六宇文貴傳。「公」是「忩」之訛,「忽」是「匆」之訛,「忩」乃「匆」之俗體。今據通志改。參卷六一史寧傳校記。
-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又有羌酋傍乞鐵匆因梁屳定反後,據有渠株川,擁種類數千家,與渭州民鄭五丑扇惑諸羌同反,憑險置柵者十餘所。太祖令貴與豆盧寧、史寧討之。貴等擒斬鐵匆及五丑。史寧又別擊獠甘,破之,乃納彌定。並於渠株川置岷州。朝廷美其功,遂於粟坂立碑,以紀其績。
-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又有羌酋傍乞鐵忽,因梁屳定反後,據有渠株川,擁隸數千家,與渭州人鄭五丑同反。周文令貴與豆盧寧、史寧討之,貴等禽斬鐵忽及五丑,史寧又別擊獠甘破之。
- ^ 《周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十六年,宕昌叛羌獠甘作亂,逐其王彌定而自立,並連結傍乞鐵匆及鄭五丑等。詔寧率軍與宇文貴、豆盧寧等討之。
-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十六年,宕昌叛羌獠甘作亂,逐其王彌定而自立,並連結傍乞鐵匆及鄭五丑等。詔寧率軍與宇文貴、豆盧寧等討之。
-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三》:宕昌王梁彌定為其宗人獠甘所襲,彌定奔魏,獠甘自立。羌酋傍乞鐵悤據渠株川,與渭州民鄭五丑合諸羌以叛魏。丞相泰使大將軍宇文貴、涼州刺史史寧討之,擒斬鐵悤、五丑。
-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江陵初附,諸蠻騷動,詔祐與大將軍豆盧寧討平之。
-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九》:六官建授兵部中大夫江陵初附諸蠻騷動詔祐與大將軍豆盧寧討平之 按卷二文帝紀平江陵在魏恭帝元年,六官建在三年,據卷四九蠻傳,祐與豆盧寧攻蠻,在恭帝二年前,亦即元年。這裏敘事顛倒。
- ^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于謹等平江陵,諸蠻騷動,詔豆盧寧、蔡祐等討破之。
- ^ 《北史·卷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于謹等平江陵,諸蠻騷動,詔豆盧寧、蔡祐等討破之。
- ^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魏恭帝二年,羌東念姐率部落反,結連吐谷渾,每為邊患。遣大將軍豆盧寧討之,逾時不克。又令寔往,遂破之。
- ^ 《北史·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魏恭帝二年,羌東令姐率部落反,西連吐谷渾。大將軍豆盧寧討之,逾時不克。又令寔往,遂破之。
- ^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其後羌酋東念姐、鞏廉俱和等反,大將軍豆盧寧、王勇等前後討平之。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六》:侯方兒 英華慕容寧碑「兒」作「仁」。按「仁」和「兒」北人讀音同。正如爾朱兆字「萬仁」,本書文帝紀作「爾朱吐萬兒」。參卷一校記第一九條。
- ^ 《周書·卷二·帝紀第二》:二年,梁廣州刺史王琳寇邊。冬十一月,遣大將軍豆盧寧帥師討之。
-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是歲,梁廣州刺史王琳寇邊,大將軍豆盧寧帥師討之。
- ^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二年,梁廣州刺史王琳寇邊。十月,帝遣大將軍豆盧寧帥師討之。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七》:固(查)〔道〕氐魏大王 張森楷云:「異域傳(卷四九)作『固道氐魏天王』,是也。此疑誤刻。」按固道是南岐州所屬廢郡名(見魏書卷一0六地形志下、隋書卷二九地理志上河池郡梁泉縣條),張說是,今據改。「大」「天」不知孰是。
- ^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魏恭帝末,武興氐反,圍利州。鳳州固道氐魏天王等亦聚眾響應。大將軍豆盧寧等討平之。
- ^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恭帝末,武興氐反,圍利州,鳳州固道氐魏天王等亦聚眾響應,大將軍豆盧寧等討平之。
- ^ 《周書·卷三·帝紀第三》:以大將軍寧都公毓、高陽公達奚武、武陽公豆盧寧、小司寇陽平公李遠、小司馬博陵公賀蘭祥、小宗伯魏安公尉遲迥等並柱國。
- ^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以大司徒、趙郡王李弼為太師;以大宗伯、南陽公趙貴為太傅、大冢宰;以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為太保;以大宗伯、中山公護為大司馬;以大將軍寧都公毓、高陽公達奚武、武陽公豆盧寧、小司寇陽平公李遠、小司馬博陵公賀蘭禪、小宗伯魏安公尉迥等並為柱國。
- ^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武成初,延州稽胡郝阿保、郝狼皮率其種人附於齊氏。阿保自署丞相,狼皮自署柱國,並與其別部劉桑德共為影響。柱國豆盧寧督諸軍與延州刺史高琳擊破之。
- ^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武成初,延州稽胡郝阿保、狼皮率其種人,附於齊氏。阿保自署丞相,狼皮自署柱國,並與其別部劉桑德共為影響。柱國豆盧寧督諸軍擊破之。
-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又從柱國豆盧寧討稽胡郝阿保、劉桑德等,破之。
- ^ 《周書·卷四·帝紀第四》:辛亥,以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崇為大司徒,大司寇、高陽公達奚武為大宗伯,武陽公豆盧寧為大司寇,柱國、輔城公邕為大司空。
- ^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辛亥,以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崇為大司徒;大司寇、高陽公達奚武為大宗伯;武陽公豆盧寧為大司寇;柱國、輔城公邕為大司空。
-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辛亥,周以侯莫陳崇為大司徒,達奚武為大宗伯,武陽公豆盧寧為大司寇,柱國輔城公邕為大司空。
- ^ 《周書·卷四·帝紀第四》:辛未,進封輔城公邕為魯國公,安城公憲為齊國公,秦郡公直為衛國公,正平公招為趙國公。封皇弟儉為譙國公,純為陳國公,盛為越國公,達為代國公,通為冀國公,逌為滕國公。進封天水公廣為蔡國公,高陽公達奚武為鄭國公,武陽公豆盧寧為楚國公,博陵公賀蘭祥為涼國公,寧蜀公尉遲迥為蜀國公,化政公宇文貴為許國公,陳留公楊忠為隨國公,昌平公尉遲綱為吳國公,武威公王雄為庸國公。邑各萬戶。
-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三月戊子,柱國、楚國公豆盧寧薨。
-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戊子,柱國豆盧寧薨。
- ^ 《周書校勘記·卷十九·列傳第十一·一八》:時年六十六 英華慕容公碑作「春秋六十有二」。
-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魏孝武西遷,以奉迎勛,封河陽縣伯,邑五百戶。大統元年,除前將軍,進爵為侯,增邑三百戶。遷顯州刺史、顯州大中正。尋拜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爵為公,增邑五百戶。授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從太祖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除武衛大將軍,兼大都督。尋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八百戶。拜北華州刺史,在州未幾,以廉平著稱。加散騎常侍。七年,從于謹破稽胡帥劉平伏於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寧為軍司,監隴右諸軍事。賊平,進位侍中、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九年,從太祖迎高仲密,與東魏戰於邙山,遷左衛將軍,進爵范陽郡公,增邑四百戶。十六年,拜大將軍。羌帥傍乞鐵(忽)〔匆〕及鄭五丑等反叛,寧率眾討平之。魏恭帝二年,改封武陽郡公,遷尚書右僕射。梁將王琳遣其將侯方兒、潘純陀寇江陵,寧與蔡祐、鄭永等討之,方兒等遁走。三年,武興氐及固(查)〔道〕氐魏大王等,相應反叛,寧復討平之。孝閔帝踐阼,授柱國大將軍。武成初,出為同州刺史。復督諸軍討稽胡郝阿保、劉桑德等,破之。軍還,遷大司寇,進封楚國公,邑萬戶,別食鹽亭縣一千戶,收其租賦。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屬大兵東討,寧輿疾從軍。五年,薨於同州,時年六十六。贈太保、同鄜等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昭。
- ^ 《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孝武西遷,以奉迎勛,封河陽縣伯,後進爵為公。從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除衛大將軍、兼大都督。大統七年,從于謹破稽胡帥劉平伏於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寧為軍司,監隴右諸軍事。賊平,進位侍中、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九年,從周文迎高仲密,與東魏戰於芒山。遷左衛將軍,進爵范陽郡公。十六年,拜大將軍。羌帥傍乞鐵匆及鄭五丑等反叛,寧討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陽郡公,遷尚書右僕射。周孝閔帝踐祚,授柱國大將軍。武成初,出為同州刺史。遷大司寇,進封楚國公,邑萬戶,別食鹽亭縣一千戶,收其租賦。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屬大兵東討,寧輿疾從軍。薨於同州。贈太保、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昭。
-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初,寧未有子,養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贊,親屬皆請贊為嗣。寧曰:「兄弟之子,猶子也,吾何擇焉。」遂以勣為世子。
- ^ 《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初,寧未有子,養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贊,親屬皆請贊為嗣。寧曰:「兄弟之子猶子也,吾何擇焉。」遂以勣嗣。時以此多之。及寧薨,勣襲爵。
- ^ 《辯正論·卷第四》:周柱國尚書僕射楚國公豆盧寧。(造羅漢寺及會宗寺)燕文明皇帝慕容晃之後。祖什文成皇帝直寢司隸大夫。父篤柱國大將軍涪陵公。寧年始弱冠。爰初筮仕。月角稱奇。星精表德。在軍三十七年。身經四十二戰。胡兵不敢南牧。趙人詎肯東漁。人倫水鏡當世杞梓。而泛愛居心回向為業。造羅漢會宗二寺。鑄像寫經相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