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薩埵
菩萨
金剛薩埵(梵語:वज्रसत्त्व,Vajrasatva;日語:Kongōsatta;藏語:རྡོ་རྗེ་སེམས་དཔའ།,THL:Dorje Sempa,短稱藏語:རྡོར་སེམས།,THL:Dorsem;蒙古語:Доржсэмбэ)[1],漢傳佛教稱之金剛藏王菩薩[2],為佛教大乘與金剛乘的菩薩;薩埵即有情,同菩提薩埵(菩薩)之例。出現在漢傳佛教、唐密、東密真言宗與藏密等教法。
在唐密和真言宗,金剛薩埵又稱延命普賢、又稱大安樂不空真實普賢,是普賢菩薩同體異名,為密教化身;在藏傳佛教,金剛薩埵是普賢王如來的化身佛,化現種種本尊以教化眾生。[3][4]
名稱
編輯金剛薩埵是個複合名詞,由金剛與薩埵組成。在印度神話中,金剛為因陀羅的武器,即閃電,其碎片形成鑽石,有無堅不摧之意。薩埵意為有情眾生,是菩薩的字根。
東密真言宗
編輯根據日本真言宗傳承,金剛薩埵為付法八祖中僅次於初祖大日如來的二祖。根據空海大師轉述其祖師不空三藏教言:龍樹菩薩於南印度南天鐵塔面見金剛薩埵。金剛薩埵為龍樹灌頂,並傳授龍樹源自大日如來的密教教法,爾後龍樹菩薩再將密法傳予之後的傳法阿闍梨。此段經歷亦出現在《大日經》。空海對於金剛薩埵的本源未有更進一步的描述。[5]
藏傳佛教
編輯藏傳佛教密法中,金剛薩埵承繼了為金剛持尊者的五方佛,為第六金剛持尊者。[6]金剛薩埵乃是心靈純淨的表徵,為淨化業障的本尊。[7]在藏傳佛教的四大傳承(寧瑪、噶舉、格魯、薩迦)皆修習金剛薩埵法門,為修習本尊法之前的四加行之一。此法門可淨除業障,修補毀壞的三昧耶戒等戒律與誓言;此外也能彌補修法中的缺失,以空性以臻圓滿功德。
圖集
編輯-
坐於蓮花座上的金剛薩埵,14世紀日本彩繪。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Rangjung Yeshe Dictionary Page. Rywiki.tsadra.org. [2013-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 ^ 《佛學大辭典》【金剛薩埵】又,金剛藏王為此薩埵之別號(參見:金剛藏王)
- ^ 金剛薩埵簡介.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 ^ 魔強法弱的末法不可缺少的光明—金剛薩埵法門. [2015-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 ^ Abe, Ryuichi. The Weaving of Mantra: Kukai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soteric Buddhist Discours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1–133, 198, 221, 222. ISBN 0-231-11286-6.
- ^ 金剛薩埵.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Becoming Vajrasattva, 2nd Edition: The Tantric Path of Purification (2004) by Lama Yeshe, ISBN 978-0-86171-389-9, Wisdom Publication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