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武裝部隊
阿爾巴尼亞武裝部隊(阿爾巴尼亞語:Forcat e Armatosura të Shqipërisë,縮寫為FASH)是阿爾巴尼亞自1912年獨立之後組織的的正規軍事部門,其最高指揮為阿爾巴尼亞總參謀部,總參謀部之下則是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後勤部以及訓練和教學部。
阿爾巴尼亞武裝部隊 Forcat e Armatosura të Republikës së Shqipërisë | |
---|---|
建立 | 1912年12月4日 |
當前組編 | 1992年 |
軍事部門 | 阿爾巴尼亞地面部隊 阿爾巴尼亞航海部隊 阿爾巴尼亞空軍 阿爾巴尼亞憲兵 |
總司令部 |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
領導 | |
總統 | 伊利爾·梅塔 |
國防部長 | 尼科·佩萊希 |
總參謀長 | Arben Kingji上將 |
軍力 | |
服役年齡 | 18歲 |
徵兵役期 | 2010年起廢除徵兵制 [1] |
現役人數 | 107,104人 |
備役人數 | 6,700人 |
部署人數 | 波黑 乍得 科特迪瓦 科索沃 利比里亞 馬里 |
軍費 | |
預算 | 4.46億美元(2023年) |
佔GDP百分比 | 1.85%(2023年) |
工業 | |
本國供應商 | 軍事進出口公司 聚能機械聯合工業 格拉姆什機械廠 爆破材料工廠 |
外國供應商 | 奧地利 比利時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羅馬尼亞 土耳其 美國 |
相關 | |
歷史 | 阿爾巴尼亞王國軍隊(1928–1939年) 阿爾巴尼亞人民軍(1945–1991年) |
軍銜 | 阿爾巴尼亞軍銜 |
歷史
編輯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權的軍隊侵佔阿爾巴尼亞。1941年12月,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建立了城市戰鬥小組。1942年8月,阿共武裝開始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1943年7月10日,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部成立。1944年5月28日起實行軍銜制。1944年10月5日,民族解放軍突擊第5旅全部越過阿南國界在科索沃與納粹德軍作戰。1944年10月20日,突擊第3旅也進入科索沃境內戰鬥,並由民族解放軍第1軍政委希斯尼卡博指揮,切斷了尼什德軍從塞拉尼克撤向薩拉熱窩的退路。1944年11月17日解放首都地拉那,11月19日解放全國,這一天被定為「反法西斯日」。1944年12月,民族解放軍2個師北上出境參與了解放黑山、桑扎克和波斯尼亞南部。二戰時阿爾巴尼亞人口約100萬人,犧牲了包括由意大利起義者組成的葛蘭西營在內的28000人,拖住了至少15個意大利師和德國師。
1947年7月10日,民族解放軍改稱阿爾巴尼亞人民軍,這天成為建軍節。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黨中央國防委員會,國防部是全軍最高作戰指揮機構。1955年5月參加華沙條約組織,1961年8月起停止參加華約任何活動。1966年3月7日取消軍銜。1968年9月退出華約。
1974年發生巴盧庫事件,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貝基爾·巴盧庫、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佩特里特·杜米,人民軍政治部主任希托·恰科被撤職。
-
T-59戰車
-
2005出兵伊拉克支援美國
-
阿爾巴尼亞陸軍
-
與北約軍演
-
BO-105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