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1號

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第一個載人任務

太陽神1號(Apollo 1),是追溯給太陽神-農神204 (AS-204) 的正式名稱,是美國太陽神計劃的第一個載人任務。

太陽神-1號
左起:格里森懷特查菲
任務時長14天(原計劃)
航天器屬性
發射質量20,000公斤(45,000英磅)
人員
人數3
呼號太陽神1號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1967年2月21日(原計劃)
發射場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
LC 34
任務結束
着陸日期1967年3月7日
大西洋波多黎各北面(原計劃)
軌道參數
近地點220公里(120海里) (原計劃)
遠地點300公里(160海里) (原計劃)
傾角約31°(原計劃)
週期約89.7分鐘(原計劃)

左起:格里森、懷特、查菲

1967年1月27日,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34號發射台的農神1B號運載火箭頂部的太陽神指揮艙突然發生大火,使三名太空人:指揮官維吉爾·格里森、高級駕駛員愛德華·懷特及駕駛員羅傑·查菲在17秒內喪生。

任務成員

編輯

替補成員

編輯

替補成員同樣接受任務訓練,在主力成員因各種原因無法執行任務時接替。

本團隊後來執行了太陽神9號任務。
本團隊後來執行了太陽神7號任務。

任務介紹

編輯

AS-204原計劃為第一批太陽神太空船(Block I Apollo)的第一次環繞地球軌道的載人飛行任務,由農神1B號運載火箭發射。由於早已錯過1966年尾季發射的機會,於是改為1967年首季發射。此飛行任務的目的為測試「發射操作、地面追蹤及控制設施,及太陽神-農神的表現」[1]。任務原計劃長達2星期。1967年1月27日當天並非計劃發射,而是進行模擬發射,測試太陽神太空船能否在不連接任何電線的情況下,單憑其內部供電來維持正常運作(Plugs-out Test)。如果太空船通過此測試及其後的測試,則代表太空船已為1967年2月21日的飛行準備就緒[2]

如果太陽神1號任務成功,將會有2次太陽神任務緊接在後,分別計劃於1967年夏季及秋末。其中第一次為由農神1B號運載火箭發射的第二批太陽神指揮/服務艙 (Block II Apollo Command/Service Module)及由另外一枚農神IB發射的無人登月艙,之後兩者在近地軌道進行對接。另外一次為由農神5號運載火箭同時發射指揮/服務艙及登月艙至地球高軌道。但次兩項任務均在太陽神1號失火後取消,計劃稍作更改後,由太陽神7號太陽神8號太陽神9號完成。

測試

編輯

原定於1967年1月27日進行的「拔除插頭」測試(即"Plugs-out" test),因火警在收回連接太陽神-農神的電源線前已經發生,故此測試從未真正執行。穿着整套太空服的格里森、懷特和查菲於下午1時 (1800 GMT) 進入太陽神太空艙、固定於座椅並連接至艙內系統上。但隨即發生問題:一股酸味從格里森的太空服內傳出來,令模擬發射由下午1時延遲至下午2時42分。下午2時45分,太空艙的艙蓋被正式封密,艙內的空氣亦逐漸被純氧取代。

其後出現的問題包括高氧氣流量警報,艙內隊員與控制室、操作中心和34號發射管制臺間的通訊發生故障。下午5時40分,通訊問題令模擬發射再次延遲。下午6時20分,大多數的倒數發射程序皆已完成。下午6時30分,因正在嘗試修復通訊問題,故倒數時間仍停留在發射前10分鐘 (T - 10 mins)。

意外

編輯
 
燒毀的太陽神1號指揮艙殘骸

太陽神1號指揮艙為「第一批」(Block I) 設計,為太空飛行建造,但因它缺乏所須的接合設備,故此它並非用作登月任務。

意外發生前,各隊員均躺臥在他們的座椅上,完成他們將在太空中進行的項目清單,同時修理通訊系統問題。下午6時31分 (2331 GMT),一個聲音(相信來自查菲,因為只有他有通暢的頻道)透過對講機說:「駕駛艙內發生火警。」 數秒後,通話在一痛楚的叫聲中結束,從閉路電視中可看到懷特正嘗試打開艙蓋。不過,該兩件式艙蓋的設計須要隊員先鬆開數個門栓才可打開內艙蓋,因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開啟艙蓋。再者,內艙蓋是向內開啟的,這個設計標準目的是在太空飛行時利用艙內的氣壓來進一步封密艙蓋空隙。火警產生的熱空氣令艙蓋緊閉,而艙內氣壓亦在數秒內升至足以阻止隊員逃離的程度(其實,艙內氣壓已高至能夠令太空艙破裂)。

火警

編輯

火勢迅速漫延並於數秒內失去控制。由於充滿有毒氣體及面罩失靈的關係,地面人員需時5分鐘才能成功打開艙蓋及控制火勢。各隊員的太空衣及連接至艙內維生系統的輸氣管都被大火燒熔,格里森及懷特的太空衣更被燒至熔合一起。從他們各人的死亡位置來看,明顯地他們曾嘗試逃生,但從來沒有這機會。負責打開艙蓋的懷特,死亡前正向他的門挽伸去,明顯地曾盡力逃生。開啟艙蓋的程序為格里森先放下懷特的頭枕,然後懷特開始解除超過12個門栓。事實上,即使懷特能解除所有門栓,艙內氣壓已升高至根本不可能打開該向內開啟的艙蓋的程度。查菲的工作則為關掉太空船上的儀器及與地面控制保持聯絡。他的屍體被發現時仍扣著安全帶於其右座位上。在首次呼叫「火警!」後17秒,三名隊員均已死亡。

根據「太陽神204調查委員會調查報告」 (Report of the Apollo 204 Review Board) 附錄D 第11專門小組(詳細報告參見下列連結),格里森身體有36%皮膚達三級程度燒傷(一級、二級和三級總和達身體皮膚面積的60%),他的太空衣70%被燒毀。懷特身體有40%皮膚達三級程度燒傷(一級、二級和三級總和達身體皮膚面積的48%),他的太空衣25%被燒毀。查菲身體有23%皮膚達三級程度燒傷(一級、二級和三級總和達身體皮膚面積的29%),他的太空衣15%被燒毀。不過,後來證實他們並非被火燒死,而是吸入濃煙致死。

指揮艙的製造商北美航空 (North American Aviation) 原本建議艙蓋為向外開啟設計及能在緊急情況利用「爆炸門栓」開啟艙蓋。製造商亦建議艙內應使用/混合的空氣,像地球表面一樣,而非百分百氧氣。但美國太空總署不贊成建議,理由為艙蓋或會意外開啟(這情況發生在自由鐘7號上——具有諷刺意味地是那次任務也是由格里森駕駛——導致「自由鐘7號」在降落後回收時沉落海中。格里森認為艙蓋應更堅固穩當及更難開啟),及如果釋放過多氮氣,太空人會昏倒及死亡。美國太空總署亦指純氧環境在水星計劃雙子星座計劃中證明為安全,因此在太陽神上使用應該是安全的。而且,此設計能節省重量。

起因

編輯

火警相信是太空船內長達50公里(31英里)電線的某處產生的火花所引起的。因為艙內的純氧環境(氣壓為15磅每平方英寸(psi)或100千帕斯卡(kPa)),火警迅速不受控制。其後「太陽神204調查委員會」 (The Apollo 204 Review Board)確定一條佈置在指揮艙駕駛員座位下,連接環境控制單元的電線的特氟龍絕緣保護被剝離,並與其相關的掩門發生重複磨擦。此電線於一條乙二醇/水冷卻劑管線的接合點附近通過,而該處亦發生洩漏。乙二醇與由銀製成的陽極進行電解作用,其間的強烈放熱反應點燃了乙二醇混合物,其後更在加壓純氧中燃燒。[3]一宗類似的事故發生在1961年3月,前蘇聯太空人瓦連京·邦達連科在一個被隔離的模擬艙內受訓,艙內為百分百純氧並發生火警,導致該太空人死亡,多年來前蘇聯都刻意對公眾隱瞞意外。其後美國太空總署(NASA)調查發現會在百分百氧氣環境中像木頭般燃燒,調查報告亦排除了太空船內使用不合規格電線及欠缺一個插座把手為起火原因。艙內亦有許多易燃物品,其中一種易燃物為在失重狀態下固定艙內物品於牆上用的魔鬼氈。

火警發生後,太陽神計劃在得到重新設計前被暫停,而結果如下:

  • 艙內氣壓不會被加壓至高於大氣壓力2磅力每平方英吋(lbf/in2)(14千帕斯卡(kPa))。發射時艙內空氣為海平面氣壓,60%為氧氣,40%為氮氣。發射期間氣壓將會調低至5千帕斯卡(kPa),並逐漸在飛往月球的頭24小時內轉為100%氧氣
  • 艙蓋改為向外開啟設計,並可在10秒內開啟。
  • 艙內的易燃物料改為使用一些會自動熄滅物料。
  • 配管系統及電線均包上保護絕緣材料。
  • 修正1,407處線路問題。
  • 尼龍太空衣改為使用帶有塗層的玻璃纖維制太空衣。

對於線路的改進在兩年後的太陽神13號中證明是至關重要的—指揮艙關掉電源4天期間所凝聚的水,在重新進入大氣層前的啟動都沒有導致短路。

太陽神1號之命名

編輯

北美航空運送太空船CM-012到甘迺迪太空中心時,太空船上被掛上「太陽神1號」的橫額,而於1966年6月,格里森等人就已得到使用「太陽神1號」臂章的批准,但美國太空總署計劃稱該任務為AS-204。火警發生後,太空人的遺孀們要求保留「太陽神1號」的代號給他們丈夫,作為紀念這個永遠不能完成的旅程。一段時間,任務策劃人員稱呼下一次接着的發射為「太陽神2號」。亦有建議任務名稱為「太陽神1號」(AS-204),「太陽神1A號」(AS-201),「太陽神2號」(AS-202),及「太陽神3號」(AS-203)。最後,美國太空總署的「計劃命名委員會」(Project Designation Committee)通過「太陽神4號」為首次(非載人)太陽神-農神5號任務(AS-501),但宣佈不會追溯命名AS-201、AS-202及AS-203。太陽神1號(AS-204)的農神1B號運載火箭從34號發射中心被拆下,後來於37B號發射中心重新組裝,用作發射太陽神5號登月艙 LM-1 至地球軌道作首次登月艙測試任務。

任務徽章

編輯

徽章中央為一艘在美國東南部上空飛行的指揮/服務艙,突顯出原計劃的發射點佛羅里達州。遠處為月球,象徵月球為太陽神計劃的最終目標。徽章的黃色鑲邊有此任務和太空人名稱,外圍再有一條有星星和橫條的金邊。

紀念活動

編輯
 
其中一塊位於34號發射中心的太陽神1號銘牌
 
被保留下來的發射平台

當34號發射中心被拆卸後,其鋼筋混凝土結構發射平台仍被留下來,平台上則鑲著2塊紀念3名太空人的銘牌。其中一塊刻上:

LAUNCH COMPLEX 34

Friday, 27 January 1967
1831 Hours

Dedicated to the living memory of the crew of the Apollo 1:

U.S.A.F. Lt. Colonel Virgil I. Grissom
U.S.A.F. Lt. Colonel Edward H. White, II
U.S.N. Lt. Commander Roger B. Chaffee

They gave their lives in service to their country in the ongoing exploration of humankind's final frontier. Remember them not for how they died but for those ideals for which they lived.

中文翻譯:

34號發射中心

1967年1月27日,星期五
1831時

奉獻給太陽神1號隊員:

美國空軍 中校 維吉爾·伊萬·格里森
美國空軍 中校 愛德華·希金斯·懷特二世
美國海軍 少校 羅傑·布魯斯·查菲

他們為了人類最後的疆界進行的探索而奉獻生命給國家。
不要因他們的死而惦記他們,而是為了他們生命中所追求的理想而緬懷他們

另一塊刻上:

IN MEMORY

OF
THOSE WHO MADE THE ULTIMATE SACRIFICE
SO OTHERS COULD REACH FOR THE STARS

AD ASTRA PER ASPERA
(A ROUGH ROAD LEADS TO THE STARS)

GOD SPEED TO THE CREW
OF
APOLLO 1

中文翻譯:

紀念

那些作出至高犧牲的人們

而讓其他人能夠探索眾星

AD ASTRA PER ASPERA
(越過坎坷,直達星空)

祝太陽神1號的隊員一路平安

此銘牌曾於電影《世界末日》(Armageddon)中出現。

除了上述兩塊銘牌,其中一名太空人的大學同學利用花崗石製成了三張長椅,每位隊員一張。這些長椅已於2005年1月被安置。

每年太陽神1號隊員的家庭都會被邀請到上述地點進行紀念活動。而甘迺迪太空中心參觀者中心亦會為那些選擇參觀位於卡納維爾角舊發射中心的參觀者提供參觀34號發射平台的服務。

三顆星星,Navi、Dnoces 及 Regor 是為紀念太陽神1號隊員而命名的。行星名稱為 "Ivan"、"Second" 及 "Roger" 的倒寫。Ivan 為格里森 (Virgil Ivan Grissom)的中間名,而懷特為愛德華·希金斯·懷特二世(Edward Higgins White the Second),因而取名"Second"。查菲英文名為 Roger Bruce Chaffee,因而取名 "Regor"。隊員利用這些星星來校準他們的儀器,而名稱亦被記錄在美國太空總署的正式文件中,最後這些名稱成為他們死後的榮譽。[4]

此外,一些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火星上的山都是以三名太空人命名的,如太陽神1號丘陵

 
太陽神1號丘陵三座山丘中的一座 — 格里森山,紀念太空人維吉爾·格里森

HBO的系列劇從地球到月球中的一集講述了太陽神1號的悲劇和之後的事情。之中由馬克·羅爾斯頓扮演格里森,克里斯·伊薩克扮演懷特,本·馬雷扮演查菲。在電影太陽神13號中,吉姆·洛威爾 (由湯姆·漢克斯扮演)對他的兒子傑夫 (米科·休斯扮演)講述了這場悲劇。劇中當傑夫聽說太陽神13號發生事故時,傑夫警惕的問:「是艙門 (出問題了)嗎?」

格里森及查菲被安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懷特則被安葬於美國紐約州西點美國軍事學校。他們的名字亦被刻在一塊位於甘迺迪太空中心參觀者中心的太空紀念鏡上。

三所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亨斯維爾的公立學校是以太陽神1號隊員命名的,分別為維吉爾·伊萬·格里森高級中學(Virgil I. Grissom High School)、愛德華·懷特中等學校(Ed White Middle School)及羅傑·查菲小學(Roger Chaffee Elementary School)。

一條通往位於密歇根州大急流市(羅傑·查菲的出生地)的肯特郡國際機場英語Gerald R. Ford_International Airport (Kent County International Airport (KGRR))道路被命名為 "Roger B. Chaffee Memorial Boulivard"。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FIRE THAT SEARED THE SPACEPORT. [2006-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2. ^ 1 The Fire. [2006-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3. ^ The Apollo Spacecraft - A Chronology. Vol. IV. Part 2 (1967 May). www.hq.nasa.gov. [2020-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4. ^ Post-landing Activities. [2020-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2). 
  • Lattimer, Dick (1985). All We Did was Fly to the Moon. Whispering Eagle Press. ISBN 0-9611228-0-3.
  • Eric Bergaust: Murder on Pad 34, N.Y. 1968 (only take the data, let drop conspiracy)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