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勞伊·山多爾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1年9月11日) |
馬勞伊·山多爾(匈牙利語:Márai Sándor,1900年4月11日—1989年2月22日),匈牙利記者、詩人、作家。他成名於1930年代,在蘇聯佔領匈牙利後被迫流亡。1989年,他在孤獨中於美國聖地亞哥開槍自殺。1990年代中期,意大利出版商意外發現了馬勞伊的著作,大為賞識,遂購得版權出版。後來美國 Knopf出版社又出版了英譯本。2002年,《餘燼》英譯本一出版就成為暢銷書。
馬勞伊·山多爾 | |
---|---|
本名 | Sándor Károly Henrik Grosschmid de Mára |
出生 | 奧匈帝國考紹 (今斯洛伐克科希策) | 1900年4月11日
逝世 | 1989年2月22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 | (88歲)
職業 | 作家、詩人、記者 |
語言 | 匈牙利語 |
國籍 | 奧匈帝國 (1900年-1918年) 美國 (1957年-1989年) |
母校 | 羅蘭大學、萊比錫大學 |
代表作 | 《餘燼》《叛軍》 |
獎項 | |
配偶 | 伊蘿娜·馬茨納(Matzner Ilona) |
父母 | 格薩·格羅施米德(父) 瑪吉特·拉特科夫斯基(母) |
親屬 | 蓋扎·馮·拉德瓦尼(弟) 貝尼·格羅斯密德(叔) |
受影響於 | 托馬斯·曼、古拉·克呂德、約瑟夫·羅特 |
簽名 |
他的日記在匈牙利廣為人知。
生平
編輯馬勞伊於1900年4月11日生於奧匈帝國卡紹。通過其父系血統,他成為了匈牙利貴族奧爾薩格家族的一員。1919年,他成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一名狂熱支持者,參加記者工作。他加入匈牙利共產黨,成為「共產主義作家積極分子和反民族團體」的創始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垮台後,他的家人覺得離開這個國家更安全,於是他在萊比錫繼續自己的學業。馬勞伊曾在法蘭克福、柏林和巴黎旅行和生活,並短暫地考慮過用德語寫作,但最終選擇了他的母語匈牙利語來寫作。在《一個公民的自白》(匈牙利語:Egy polgár vallomásai)中,馬勞伊將母語與國家本身的概念等同起來。1928年,他定居於布達佩斯克里斯蒂娜城。20世紀30年代,他以一種精確明晰的現實主義風格聞名。他是首個為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寫評論的人。
馬勞伊對第一次與第二次維也納仲裁裁決十分熱衷 。其中作為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仲裁的結果,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不得不歸還匈牙利在特里亞農條約中失去的部分領土,包括其家鄉卡紹。儘管如此,馬勞伊還是對納粹主義持強烈批評態度。
馬勞伊著有46部著作。他1942年的著作《餘燼》(匈牙利語:A gyertyák csonkig égnek),原標題意為「燃至根底的蠟燭」)表達了對過去奧匈帝國多民族、多元文化社會的懷念,讓人想起約瑟夫·羅特的作品。2006年,克里斯多夫·漢普頓為這部小說創作的舞台劇在倫敦上演。
他也不喜歡二戰後奪權的共產主義政權,並於1948年離開匈牙利。在意大利生活了一段時間後,馬勞伊定居在美國聖地亞哥,於1951年至1968年加入自由歐洲電台。他對西方國家沒有幫助1956年匈牙利革命感到非常失望。
此後他繼續用母語寫作,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出版英文作品。像其他匈牙利作家和政治家的回憶錄一樣,他的《地球!地球!》(匈牙利語:Föld! Föld!)於1971年首次在西方出版,該書於1956年後的卡達爾執政年代無法在匈牙利出版。這本回憶錄的英文版於2001年在他死後出版。1986年妻子去世後,馬勞伊越來越與世隔絕。1987年,他身患晚期癌症,在失去養子亞諾什後,他的抑鬱症進一步惡化。1989年,他在聖地亞哥對準頭部開槍自殺,留下三個孫女。
他的作品在匈牙利之外基本上被遺忘了,直到近年才被「重新發現」,並以法語、波蘭語、加泰羅尼亞語、意大利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保加利亞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丹麥語、冰島語、韓語、立陶宛語、荷蘭語、烏爾都語和其他語言重新出版,現在被認為是20世紀歐洲文學經典的一部分。
畫廊
編輯中譯本
編輯- 《餘燼》(ISBN 9789867291882)
- 《偽裝成獨白的愛情》(ISBN 9789862130155)
連結
編輯- [1]
- 《紐約時報》書評:《餘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