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蒂特·韋希

由微肿头龙在話題建議更名:「蒂特·韦希」→「季特·韦希」上作出的最新留言:6 個月前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愛沙尼亞專題 (獲評未評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愛沙尼亞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愛沙尼亞相關主題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傳記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建議更名:「蒂特·韦希」→「季特·韦希」

編輯

蒂特·韦希」 → 「季特·韦希」:見新華社歷史資料庫。--The3moboi留言2024年2月25日 (日) 17:49 (UTC)回覆

@The3moboi:因為有新華社的譯名,所以暫時我不提異議。但我的感覺是愛沙尼亞語的音譯表之前受到俄語的影響,ti和di齶音化為「季」。這種例子在辭典上好像也不多。我找到一個Sindi愛沙尼亞地名在《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裏是譯為「辛迪」。留待以後在觀察吧.--萬水千山留言2024年2月26日 (一) 08:43 (UTC)回覆
@The3moboi:1996年人民日報上用的是「蒂特」,新華社歷史資料庫里也有新聞稿用「蒂特」的。谷歌搜尋結果「季特」數量不多。如果您同意的話,我覺得應該移回原名。--萬水千山留言2024年6月14日 (五) 12:59 (UTC)回覆
@TuhansiaVuoria新華社搜索「蒂特」的結果只有一個,即「愛沙尼亞內閣」。不過在我看來應該可以作為又譯名表記的。--The3moboi留言2024年6月14日 (五) 13:04 (UTC)回覆
谷歌搜尋「季特·韋希」只有7個結果,且都是維基輸出的。「蒂特·韋希」有2000多個結果,包括人民日報及百度百科。既然兩者都有權威來源,就應該選用更符合原語讀音且更廣泛使用的譯名,即「蒂特·韋希」。--萬水千山留言2024年6月14日 (五) 13:40 (UTC)回覆
@TuhansiaVuoria新華社歷史資料庫搜索「Tiit」的第一個結果就是人名「季特 [愛沙/新增]」。再之前還有幾位愛沙尼亞政治人物的譯名也有「季特」。--The3moboi留言2024年6月23日 (日) 07:04 (UTC)回覆
我不否認新華社歷史資料庫的新增譯名,但我也指出了1996年人民日報上的譯名。在這種權威來源有衝突時,我的選擇是應該符合原語讀音的譯名。從這個網站上可以聽到音節tii是發「蒂」的音,不是「季」。所以我覺得維基里應該使用「蒂特」的譯名,其他前名相同的人物也應該使用「蒂特」的譯名。--萬水千山留言2024年6月23日 (日) 20:27 (UTC)回覆
從新華社歷史資料庫來看愛沙尼亞語的ti音節大多被翻做「季」。不過如果此人物的確「蒂特」更常見的話也可用它。但不建議類推到所有人物。
上面提到的Sindi,地名大詞典好像和人名大詞典有點衝突?烏克蘭人地名的就是一大例子。之前還發現法語人名Martin在人名大詞典是「馬丁」,結果在地名大詞典是「馬丹」。--微腫頭龍留言2024年6月23日 (日) 23:36 (UTC)回覆
地名大辭典和人名大辭典是採用了不同的音譯方式。芬蘭語人名地名也按照不同的方式來翻譯,印象中如後綴-mies:人名辭典好像為了縮短譯名譯為「梅斯」,但地名辭典則按照讀音譯為「米埃斯」。但多數時候一個地名有可能是姓氏。由此可見,即使是人名地名辭典這樣的權威來源,還是需要持批判性態度去參考。--萬水千山留言2024年6月24日 (一) 06:41 (UTC)回覆
@微肿头龙但上面提示了如果該專題不存在的話是可以移除的。--The3moboi留言2024年7月5日 (五) 09:44 (UTC)回覆
已建專題模板--微腫頭龍留言2024年7月5日 (五) 10:28 (UTC)回覆

建議更名:「季特·韦希」→「蒂特·韦希」

編輯

季特·韦希」 → 「蒂特·韦希」:參見上面的討論。--萬水千山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06:11 (UTC)回覆

(+)支持--Коля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15:45 (UTC)回覆
@TuhansiaVuoria 完成。——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27日 (四) 06:17 (UTC)回覆
返回 "蒂特·韦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