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Blovecob/Sandbox

長津湖之戰


本文是對英文條目 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 的翻譯。除正文翻譯成中文外,所有格式、腳註、說明、引文、參考資料等均從原文


40°29′N 127°12′E / 40.483°N 127.200°E / 40.483; 127.200 (長津湖)

長津湖之戰
韓戰的一部分
士兵們隨一輛坦克在雪地上前進
一隊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的士兵在長津湖突圍時穿過中國軍隊防線
日期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3日
地點
長津湖,位於現在的北朝鮮咸鏡南道長今縣境內
結果

中國慘勝[1][2]

  • 聯合國軍逃出中國軍隊包圍
  • 40%的在朝中國作戰部隊失去作戰能力直到1951年3月
  • 聯合國軍撤離北朝鮮
參戰方

 聯合國

 中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美國 愛德華•阿爾蒙德
美國 奧利佛•P•史密斯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彭德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宋時輪
參戰單位

美國 第10軍英語X Corps (United States)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9兵團[a]

兵力
總計: 103,520[4]
實際參戰: ~30,000[5]
總計: 150,000[6]
實際參戰: ~67,000[7]
傷亡與損失
美方資料:
1,029 死亡
4,894 失蹤
4,582 負傷
7,338 非戰鬥傷亡[8][b]
15 輛坦克丟失[9]
中方估計:
13,900[10]
中方資料:
19,202 戰鬥傷亡
28,954 非戰鬥傷亡[10]
非正式估計: ~60,000[11][c]
UN方估計:
29,800 戰鬥傷亡
20,000 以上非戰鬥傷亡[12]

長津湖之戰,也稱為長津湖戰役或長今湖戰役(韓語:장진호 전투) [d] ,是韓戰中一場決定性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衝突以後不久,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a] 悄悄進入北朝鮮東北部, 令長津湖地區的美國第10軍英語X Corps (United States)十分意外。一場歷時17天的殘酷戰鬥在嚴寒氣候條件下隨即展開。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間,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指揮的30,000[5] 聯合國 (UN) 部隊(綽號長津精英) 被宋時輪指揮的大約67,000[7]中國部隊包圍。 雖然中國軍隊成功地包圍了聯合國軍並佔據數量優勢,但聯合國軍突破了包圍圈並重創中國軍隊。第10軍從興南英語Hungnam港的撤離,標誌着聯合國軍完全撤出了北朝鮮。

背景

編輯
 
聯合國軍向鴨綠江推進地圖。

到1950年中期,在美國第10軍英語X Corps (United States)成功地仁川登陸,並隨後擊垮朝鮮人民軍之後,韓戰已經結束在望了。[13] 聯合國軍在快速推進進入北朝鮮,意圖在1950年底重新統一南北朝鮮。.[14] 無法逾越的太白山脈把北朝鮮從中間分開,也把聯合國軍分成兩股。[15]美國第8集團軍沿着朝鮮半島西海岸向北推進,大韓民國第1軍英語I Corps (South Korea)與美國第10軍沿東海岸向北推進。[15]

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聯合國發出一系列警告之後介入衝突。[16] 1950年10月19日,大規模的中國軍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秘密跨過邊境進入北朝鮮。[17] 最早到達長津湖地區的中國軍隊之一是志願軍第42軍,目標是阻止東線聯軍的推進。[18] 10月25日,正在推進的韓國第1軍與中國軍隊遭遇,並在長津湖以南的黃草嶺山口停下。[19] 元山登陸後,第10軍的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於11月2日遭遇志願軍第124師英語124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阻擊,在後續戰鬥中給中國軍隊造成重大傷亡。[20] 11月6日,志願軍42軍受命向北撤退,意圖將聯合國軍誘至長津湖。[21] 到11月24日,第1陸戰師分別佔領了湖東面的新興里[e]和西面的柳潭裏。[22]

面對中國軍隊對第8集團軍所部的突然襲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命令第8集團軍發動「聖誕回家」攻勢。[23] 為配合攻勢,麥克阿瑟命令第10軍從長津湖向西進攻,切斷至關重要的滿浦鎮-江界-熙川補給線。[24][25] 作為回應,美國第10軍指揮官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在11月21日制定了一個計劃。該計劃要求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從柳潭裏向西推進,美國第7步兵師英語7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派出一個團級戰鬥隊英語regimental combat team在新興里保護其右翼。美國第3步兵師在保障後方地區安全的同時也保護其左翼。[26] 這時第10軍已被分散在長達400英里(640公里))的戰線上了。[22]

由於海軍陸戰隊在元山突然登陸,,[27] 中國的毛澤東主席10月31日致電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f],要求立即消滅韓國首都師、韓國第3步兵師,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和美國第7步兵師。[28] 在毛的緊急命令下,第9兵團於11月10日迅速進入北朝鮮。[29] 在未被聯合國情報機構發現的情況下,[30] 11月17日第9兵團悄悄進入長津湖地區,同時第9兵團第20軍在柳潭裏附近接替了第42軍。[21]

序幕

編輯

位置,地形和氣候

編輯

長津湖是個人工湖,位於朝鮮半島東北部。[31] Chosin(長津)這個名字是一個叫做長津的朝鮮地名的日語發音,使用這個名字是由於聯合國軍使用的是陳舊的日本地圖。[32] 戰鬥的主要焦點在連接興南英語Hungnam和長津湖的78英里(126公里)長公路上,[33] 該公路也是聯合國軍唯一的撤退路線。[34] 通過這些公路,分別位於湖西、東兩側的柳潭裏和新興里[e] 經由下碣隅里連接起來。從那個地方開始,這條公路穿過古土裏並最後通向興南港。[35] 長津湖周圍地區的人口也很稀少。[36]

這場戰鬥在韓戰期間最為嚴酷的冬季氣候條件下,在最崎嶇的地形下展開。[5] 這條公路是穿過朝鮮陡峭的山地地帶開鑿出來的。主要的山峰,如黃草嶺山口和德洞山口,俯瞰着整條公路。道路質量很差,甚至在某些地方變成了一條單車道的碎石小道。[35] 11月14日,一股來自西伯利亞冷鋒到達長津湖上空,溫度驟降到華氏 −35 °F(−37 °C)。[37] 伴隨寒冷的天氣而來的,是冰凍的大地,出現大量凍傷減員的危險,結冰的道路和武器的失效。醫療用品也被凍住了;嗎啡注射器需要在醫務兵的嘴裏解凍後才能注射;冰凍過的血漿在戰場上是無法使用的。甚至切開衣服處理傷口都有發生壞死和凍傷的危險。吉普車和電台使用的電池,在這種溫度下不能正常工作並且很快耗光。潤滑劑的凝固,使得槍炮在戰鬥中無法使用。同樣,撞針彈簧也無力擊發子彈,或者會卡殼。

兵力和策略

編輯
 
長津湖之戰地圖。[e]

儘管第1陸戰師作為阿爾蒙德的美國第10軍的一部分在元山登陸,阿爾蒙德和第1陸戰師的奧利弗•P•史密斯少將之間卻有着相互的反感,這要追溯到仁川登陸前的一次會議,[38] 在會上阿爾蒙德曾談及兩棲登陸是如何如何的容易雖然他從未參加過任何一次兩棲登陸作戰。[39] 儘管遠在東京的上級指揮部有另一種說法,史密斯依然相信在北朝鮮已經存在大量的中國軍隊,[39] 這使得阿爾蒙德認為史密斯過于謹慎。[40] 兩個指揮官之間相互的不信任使得史密斯不顧阿爾蒙德的指令,放慢了第1陸戰師向長津湖的推進。[41] 沿着前進路線,史密斯在下碣隅里和古土裏建立了補給點和機場。[42]

在美國第10軍向長津湖進軍的時候,中國人根據其中國內戰的經驗制定了他們的策略。[43] 基於在長津湖只會有少量聯合國軍存在的假設,第9兵團準備首先摧毀在柳潭裏和新興里的聯合國駐軍,然後向下碣隅里推進。[43] 相信第10軍主力部隊會急於援救被摧毀的單位,第9兵團那時將在下碣隅里到興南的公路上分割包圍聯合國軍主力。[43] 第9兵團開始時將6個師投入戰鬥,[44] 大部分部隊集中在柳潭裏和新興里。[43]

中國人計劃的不足在於缺乏關於聯合國軍準確情報。[45] 雖然美國第10軍的兵力分散在北朝鮮,但海軍陸戰隊的緩慢推進使得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的主力,包括第5英語5th Marine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7英語7th Marine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1陸戰團英語11th Marine Regiment (United States),都集中在了柳潭裏。[46][47] 相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下碣隅里,那裏包括一個機場和和一個補給倉庫,[48] 儘管只有第1英語1st Marine Regiment (United States)和第7陸戰團的薄弱防守,卻不是中國人的首要目標。只有第31團級戰鬥隊,一個由美國第7步兵師匆忙組建的兵力不足的團級戰鬥隊英語regimental combat team,薄弱地散佈在長津湖東岸。[49] 那支部隊後來遭到中國攻擊行動的重大打擊。至於聯合國軍的兵力,在戰鬥開始的時候第1陸戰師的實際兵力為25,473人,[50] 並且後來得到英國第41皇家陸戰突擊隊英語41 Commando和來自第3、第7步兵師相當於兩個團兵力的增援。[5] 這樣,聯合國軍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就有了接近30,000人的兵力。[5] 在長津的聯合國軍還得到了韓戰中最為密集的空中力量之一的支援,[51] 其中駐紮在連浦機場英語Yonpo Airfield第1陸戰航空聯隊英語1st Marine Air Wing和美國海軍第77特遣艦隊英語Task Force 77 (U.S. Navy)的5艘航空母艦在作戰期間能提供每天230架次英語sortie近距空中支援[51] 同時在日本的美國空軍遠東作戰物資運輸指揮部英語Far East Combat Cargo Command達到了每天250噸物資的空投能力對被圍聯軍部隊進行再補給。[52]

雖然第9兵團是一隻由老兵和以前淮海戰役戰俘組成的精銳部隊,[43] 但有些缺陷妨礙了其作戰能力。最初第9兵團打算於11月在滿洲里進行整備,但毛在此之前突然命令它進入朝鮮。[53] 結果第9兵團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適應朝鮮寒冷冬天的裝備。[54] 同樣,極差的後勤保障迫使第9兵團丟棄了重炮,[6][55] 在缺乏食物和彈藥的情況下作戰。[54] 食物短缺迫使第9兵團三分之一的兵力遠離長津湖,[56] 由於在人口稀少的湖區也無法得到補給,飢餓和凍傷隨即在中國軍隊中爆發。[54] 到戰鬥結束時,死於寒冷的中國士兵比死於作戰和空襲的還要多。[57] 至於中國軍隊的兵力,因為第9兵團由12個正式編制為10,000人的師組成,一般認為參戰的中國士兵有120,000人。[58] [59] 但在戰鬥過程中,第9兵團只部署了10個師,[60] 而所有的師在戰鬥開始時只有65~70%的兵力。[61] 所以中國實際參戰兵力接近為67,000人。

戰鬥過程

編輯

在11月27日夜,志願軍第9兵團第20、27軍發動了多起進攻,並沿長津湖至古土裏的公路埋伏起來。在柳潭裏,第5、第7和第11陸戰團被志願軍第59師英語59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79師英語79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89師英語89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包圍並受到攻擊。同樣,第31團級戰鬥隊在新興里被志願軍第80師英語80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81師分割並遭到伏擊。最後,志願軍第60師英語60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從北面包圍了古土裏的第1陸戰團的一些單位。[43] 到11月28日,聯合國軍被出乎意料地分割在柳潭裏、新興里、下碣隅里和古土裏。[62]

柳潭裏的戰鬥

編輯
一群士兵在攀爬積雪覆蓋的山丘
中國第79師的士兵正在行軍去攻擊柳潭裏的海軍陸戰隊。

11月27日,按照阿爾蒙德的指示,史密斯命令第5陸戰團在向西面的武坪里發起攻擊。[63] 攻擊旋即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9師阻截,迫使陸戰隊員在柳潭裏周圍的山脊上掘壕防守。.[64][65] 到了晚上,中國第79師的3個團從北和東北方向對柳潭裏的山脊發動了進攻,意圖一舉殲滅守軍。[66] 攻擊部隊悄悄接近陸戰隊的陣地後近戰隨之展開,[67] 但第5和第7陸戰團守住了防線並重創中國軍隊。[68][69] 11月28日拂曉時,中國軍隊和美國守軍在柳潭裏防禦圈周圍相持不下。[70]

在柳潭裏開戰的同時,志願軍第59師向第7陸戰團的C連和F連發起了攻擊,並封鎖了柳潭裏和下碣隅里之間的公路。[71] 這次成功的進攻迫使C連撤進柳潭裏,於是只剩下F連被困在德洞山口,一個控制着公路的至關重要的山口。[72] 在11月29日,第7陸戰團多次試圖營救F連,儘管重創中國軍隊,但未能成功。[73] 在下碣隅里火炮和陸戰隊海盜式飛機的支援下,F連在遭到志願軍第59師持續不斷的攻擊下成功堅守了5天。[74]

志願軍第79師在柳潭裏遭到重大損失之後,第9兵團指揮部認識到柳潭裏駐紮的是第1陸戰師的主力,其兵力是原來預計的兩倍。[75] 確信繼續進攻於事無補,宋時輪命令第9兵團從11月28日到30日放棄柳潭裏,將主要攻擊轉向新興里和下碣隅里。[75][76] 與此同時,在朝鮮西部前線的美國第8集團軍在清川江戰鬥中被迫全線撤退,麥克阿瑟命令阿爾蒙德將美國第10軍撤退到興南港。[77] 按照阿爾蒙德和史密斯的指令,第5和第7陸戰團指揮官, 雷蒙德•L•默里英語Raymond L. Murray中校和霍默•L•利曾伯格英語Homer Litzenberg上校,於11月30日分別發出聯合命令,從柳潭裏向下碣隅里突圍。[78] 面對中國阻擊師與撤退中的陸戰團即將到來的激烈戰鬥,史密斯宣稱:「撤退,見鬼!我們不是在撤退,我們只是在另一個方向上進攻!」[79]

為了突圍,陸戰隊員編成了由僅有的一輛M4A3謝爾曼坦克打頭陣的護衛隊。計劃由第5陸戰團第3營英語3rd Battalion 5th Marines作為護衛隊的先頭部隊,用3個營掩護後翼。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第1營英語1st Battalion 7th Marines向F連方向攻擊前進以打通德洞山口的道路。[80] 突圍之前,為掩護公路免受中國軍隊襲擊,第7陸戰團第3營必須首先向南攻擊佔領1542高地和1419高地。[81] 在第1陸戰航空聯隊的空中掩護下,突圍開始了。[82]

 
陸戰隊員在一塊巨石的掩護下與中國軍隊交戰。

12月1日上午,第7陸戰團第3營在1542高地和1419高地投入與志願軍第59師第175團的戰鬥。中國軍隊頑強的防守隨即逼停了陸戰隊員,到下午護衛隊通過7團3營的陣地時,他們仍然困在公路與山峰之間的山坡上。[83][81] 由於下碣隅里仍未攻取,志願軍高層急令第79師恢復對柳潭裏的攻擊,同時第89師向南面的古土裏急進。[84] 中國軍隊在夜間發起攻擊,猛烈的攻擊使得後面的掩護部隊招來了夜間戰鬥機來壓制攻擊勢頭。[85] 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2日上午所有的陸戰隊員成功撤出柳潭裏為止。[85]

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第1營在12月1日還在設法突破中國軍隊在1419高地的阻截。不顧嚴重的戰鬥傷亡,飢餓和嚴寒,志願軍投入最後5個排堅守不退。[86] 在夜幕降臨前,第7陸戰團1營最終攻佔了頂峰,並開始穿過公路東側山地前進。[87] 第7陸戰團1營以出其不意的行動,成功第摧毀了數個公路沿線的中國防守陣地。[88] 在12月2日上午,F連和第7陸戰團1營的聯合攻擊肅清了德洞山口,至此打通了柳潭裏和下碣隅里之間的公路。[89]

雖然柳潭裏到下碣隅里的公路已經打通,護衛隊仍然需要從眾多俯瞰公路高地上的中國軍隊陣地中闖出路來。在撤退的第一個夜晚,大批的中國軍隊攻擊了護衛隊並重創了第5陸戰團第3營。[90] 儘管在餘下的行進過程中強大的空中掩護壓制了大部分中國軍隊,寒冷的天氣,騷擾火力,小股突襲和路障還是嚴重延緩了撤退並造成了許多傷亡。[91] 雖然困難重重,護衛隊還是在12月3日下午井然有序地到達了下碣隅里,並在12月4日完成了撤離。[92]

長津湖東側

編輯

主條目 費斯特遣隊北極熊團

 
小唐•卡洛斯•費斯中校。第31團級戰鬥隊因受其領導,後來被稱為「費斯特遣隊」

第31團級戰鬥隊(RCT-31),後來被稱為「費斯特遣隊」,是為保護向武坪里進攻的海軍陸戰隊右翼而由第7步兵師臨時組建的團級戰鬥隊。開戰前,第31團級戰鬥隊零散地分佈着,其主要單位分別在新興里北部山區,新興里以西的入湖口和新興里南面的後浦鎮等不同的地方。[93] 雖然中國人堅信第31團級戰鬥隊是一個加強[75] 但由於第7步兵師的主力在朝鮮東北部分散着,特遣隊實際上缺了一個的兵力。

在11月27日夜裏,完全出乎守衛者的意料,第80師的3個團攻擊了北部山區和入湖口地區。[94] {sfn|Appleman|1990|p=89}}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 第32步兵團英語32d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營在新興里以北遭遇重大傷亡,[95] 同時在入湖口的第57野戰炮營和第31步兵團英語3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3營也幾乎被擊潰。[96] 中國軍隊將第81師第242團派往1221高地,[97] 這是個控制着新興里和後浦之間公路的未設防高地。[98] 在夜裏的戰事結束時,第31團級特遣隊已經被分割為三個部分。[99]

由於相信入湖口守軍已被消滅,中國人停下進攻開始搶奪美軍陣地的食品和衣物。[100] 11月28日早晨到來的時候,第31步兵團第3營在入湖口對志願軍第239團實施了反擊,回敬了驚慌失措的中國人一個徹底的潰敗。[100][101] 下午的時候,阿爾蒙德飛到第31團級戰鬥隊防禦圈,並相信第31團級戰鬥隊有足夠的兵力開始向北進攻,並能擊敗任何他們遇到的中國軍隊「殘部」。阿爾蒙德命令第31團級戰鬥隊指揮官艾倫•D•麥克萊恩上校繼續向北推進,並給麥克萊恩手下的三個軍官頒發了 銀星獎章。第32步兵團第1營指揮官 小唐•C•費斯英語Don C. Faith, Jr.中校厭惡地把他的獎章扔到了雪地里。[102]

士兵們衝進濃煙中
中國軍隊正在進攻新興里費斯特遣隊的陣地

11月28日夜裏,志願軍第80師以3個團重新進攻。[103] 在入湖口處,由於聯絡中斷,中國人的進攻成為一場災難,來自配屬給第57野戰炮營防空炮的壓倒性火力成批地橫掃了中國軍隊。[104][105][g] 在此後戰鬥以後,志願軍第238和第239團一共只剩下不到600名士兵。[106] 另一方面,由於志願軍第240團的進攻,麥克萊恩被迫下令從北部山區向入湖口撤退。[107] 11月29日,第1營成功突破中國人的封鎖到達入湖口處,但麥克萊恩卻因為誤將一些中國士兵當成美國人而失蹤。[108][h] 中國人最後在11月29日夜停止了進攻,等待新的增援部隊。[109]

在第31團級戰鬥隊遭到圍攻時,阿爾蒙德最終命令第1陸戰師從下碣隅里突圍去營救第31團級戰鬥隊--一個史密斯不可能完成的命令。[110] 只有第31團坦克連發動了對1221高地的攻擊嘗試營救第31團級戰鬥隊,[111] 但由於沒有步兵支援,28日和29日的兩次裝甲進攻均因道路濕滑,地形不利和受到步兵的近距離打擊而受阻。[112] 到了11月30日,美軍為防禦下碣隅里從後浦撤出,第31團級戰鬥隊的餘部完全被困了。[113]

11月30日,第7步兵師指揮官大衛•G•巴爾英語David G. Barr少將飛臨新興里入湖口,會見了目前成為第31團級戰鬥隊指揮官的費斯。費斯表達了突圍的困難,尤其是要攜帶31戰鬥隊的500名傷員。[114] 在同一天,作為第80師增援部隊的志願軍第94師英語94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到達戰場。[i] 到了午夜,4個中國團重新發起進攻,第80師師長詹大南命令在拂曉前徹底殲滅第31團級戰鬥隊。[115] 再一次,第57營的防空炮使得中國人陷入絕境,[116] 但炮彈也幾乎用光了。[117] 在12月1日白天,費斯最終下令第31團級戰鬥隊從新興里突圍撤向下碣隅里。[117]

 
F4U Corsair}}向中國軍隊陣地投擲凝固汽油彈。

12月1日,一到天氣允許第1陸戰航空聯隊提供空中掩護,突圍立即開始。[118] 在士兵們組成護衛隊準備離開防禦圈時,第241團立即蜂擁殺入美國軍隊,[119] 其他3個團也包抄過來。[120] 擔任掩護的飛機不得不向31戰鬥隊的前方不遠處投擲凝固汽油彈,這對中美兩軍士兵都造成了傷亡。[121] 猛烈轟炸的結果掃平了阻擊的中國連隊,[120] 使得護衛隊得以前進。[122] 在31戰鬥隊的前鋒奪路前進時,密集的輕武器火力使得許多後衛隊士兵放棄保護卡車車隊而到公路下邊尋找掩護。[122] 中國軍隊的火力也打死打傷了卡車裏的人,還包括那些把開車工作看成是自殺卡車司機們。[123] 護衛隊在下午晚些時候漸漸靠近了1221高地下面的一個路障。[124] 幾隻小部隊嘗試清除1221高地,但在佔領了一部分高地後,失去指揮的士兵們沒有回到隊伍中,而是一直逃向冰凍的湖面。[125] 在費斯親自率隊攻擊路障時,他被中國軍隊的手榴彈擊中,後來傷重不治。[126] 護衛隊成功攻破第一個路障,但在到達位於後浦的第二個路障的時候,第31團級戰鬥隊在中國軍隊的攻擊下潰散了。[127] 原來2,500名士兵中的大約1,050人成功抵達下碣隅里,而只有385名生還者完好無損。[128] 第31團級戰鬥隊的剩餘人員被編成一個臨時陸軍營,參加了其後的戰鬥。[129]

下碣隅里戰鬥

編輯
 
下碣隅里的空中支援指揮中心英語Direct Air Support Center

為了支援海軍陸戰隊向武坪里的進攻,下碣隅里成為一個重要的補給站,還有一個正在修建的機場。史密斯和第1陸戰師的指揮部也在下碣隅里。[62] 因為第1陸戰師的主力集結在柳潭裏,下碣隅里只有來自第1和第7陸戰團2個營薄弱防禦,駐軍的其餘部分由來自於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一些工兵和後勤支援單位組成。[130]

中國軍隊最初的計劃要求第58師在11月27日夜裏向下碣隅里發起攻擊,但該師因其使用的過時日本地圖在野外中迷路了。{sfn|Guang|2007|p=74}} 直到11月28日拂曉以後第58師才到達下碣隅里。[131] 同時,由於前一夜發生的戰鬥和伏擊,下碣隅里的守軍注意到了他們周圍的中國軍隊。第1陸戰團第3營英語3rd Battalion, 1st Marines指揮官托馬斯•L•里奇預計,中國軍隊的進攻將在11月28日夜裏到來。[132]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只有很少戰鬥訓練的後勤部隊,因為人員短缺都被推上前線[133]並在21:30之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134]

過了不久,志願軍第173團在防禦圈的西側和南側發起攻擊,第172團同時攻擊了防禦圈北側的高地。[135] 儘管有所準備,兵力不足的陣地還是被突破了,中國軍隊在防禦陣地上打開了幾個缺口併到達陣地後方。[136] 但這卻導致了混亂,起因是中國士兵中的紀律崩潰,他們開始哄搶食品和衣物而不是擴大戰果。[137] 守衛的美國兵在反擊中成功摧毀了中國軍隊,趁中國各團之間聯絡中斷堵住了缺口。[133] 當戰鬥停止的時候,中國軍隊只得到了北部防禦圈的東高地。[133] 另一次進攻計劃在11月29日夜裏,但在行動之前,集結的中國軍隊被陸戰隊第542夜間戰鬥機中隊英語VMA-542的空襲擊垮。[138]

 
由陸戰隊第6偵察中隊的HO3S-1直升機撤出的陸戰隊傷員

由於下碣隅里兵力的極其短缺,史密斯命令從古土裏向北派出一個特遣隊打通下碣隅里南方的道路。[139] 作為回應,一個包括第41皇家陸戰突擊隊,第1陸戰團G連和第31步兵團B連的921名士兵的特遣隊組建起來。[140][141] 該特遣隊因其指揮官為道格拉斯•B•德賴斯代爾而被稱之為「德賴斯代爾特遣隊」,他也是第41突擊隊的指揮官。.[140] 在11月29日下午,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在志願軍第60師的連續攻擊下開始從古土裏向北推進。[142][143] 特遣隊之後的悲慘經歷使這條公路贏得「地獄火山谷」的別稱。[144] 隨着中國軍隊攻擊線的拉長,特遣隊開始混亂起來,[145] 護衛隊一輛被擊毀的卡車後來把特遣隊分割成兩段。[146] 雖然特遣隊的前半部分於打開道路11月29日夜裏進入下碣隅里,但後半部分被殲滅了。[147] 儘管遭受159人負傷162人陣亡或失蹤的損失,特遣隊還是給下碣隅里的防禦帶來了300個急需的步兵。[141][148]

由於更多來自後浦的增援在11月30日到達,[149] 守軍企圖奪回東高地。儘管摧毀了一個中國連,但所有努力全都失敗了。[150][151] 當夜幕降臨,第58師集結了剩下的1,500名士兵為奪取下碣隅里做最後一搏。[152] 增強了的守軍消滅了大部分的進攻部隊,只剩下東高地周圍的陣地沒被控制。[153] 當中國軍隊嘗試從東高地推進時,他們被第31步兵團坦克連擊敗。[154]

到12月1日,志願軍第58師實際上已經被摧毀,[155] 其殘部在等待第9兵團第26軍的增援。[156][157] 但讓宋時輪最感到失敗的,就是第26軍沒有在陸戰隊員從柳潭裏突圍之前到達。[10] 機場在12月1日建成通航,聯合國軍得以獲得增援以及撤走死者和傷員。[158] 隨着柳潭裏的陸戰隊員於12月4日完成撤離,被圍的聯合國軍終於可以開始他們向興南港的突圍了。

突圍

編輯
 
長津湖撤退地圖。

經過短暫的休息,12月6日開始突圍,第7陸戰團作為撤退部隊的前鋒,第5陸戰團在後面掩護。[159] 與此同時,姍姍來遲的第26軍抵達下碣隅里,其 第76師英語76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77師英語77th Divi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替換了第58和第60師。[160] 在第7陸戰團在下碣隅里南面向第76師推進時,第5陸戰團接管了防禦圈並從第76師手中奪回了東高地。[161][162] 為阻止突圍而做的最後努力中,[161] 中國軍隊又恢復了慣用的夜間攻擊,第76和第77師對下碣隅里防禦圈進行了全面進攻。[156] 陸戰隊員擊退了中國軍隊的進攻並給予了重大殺傷。[163]

同時,第7陸戰團奪取了公路周圍的高地,打通了下碣隅里和古土裏之間的公路。但只要陸戰隊員一離開,第77師立即回到兩側山峰並攻擊撤退隊伍。[164][165] 混戰在隊伍中爆發,撤退進展極其緩慢。[166] 海軍陸戰隊的夜間戰鬥機恢復了對中國軍隊的壓制,[165] 戰鬥中大部分阻擊部隊被摧毀。[167] 12月7日,餘下的隊伍成功輕鬆抵達古土裏,最後面的單位也在當夜到達。[168]

下碣隅里的第26軍失敗後,志願軍高層命令第26軍和第27軍追擊逃跑的聯合國軍,第20軍堵截逃跑路線。[167][169] 但由於第20軍大部已經在柳潭裏和下碣隅里被摧毀,在古土裏與興南之間的部隊只有第58和第60師殘部。[170] 絕望中,宋時輪命令這些部隊在黃草嶺山口築壕據守,同時炸掉至關重要的車轍橋,希望這些地形因素和障礙能讓第26軍和第27軍趕上撤退的聯合國軍。[10][170] 佔據1081高地的志願軍第180團連續炸毀了原來的水泥橋和兩個臨時替代橋,確信其無法修復。[171][172] 作為回應, 第1陸戰團第1營英語1st Battalion, 1st Marines從南面攻擊1081高地,並於12月9日在守軍戰鬥到最後一人後成功佔領了該高地。[173] 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和第31團級戰鬥隊從北面進攻車轍橋,只遭遇到已經凍僵在散兵坑中的防禦者。[174]

 
一個美軍第3步兵師道格特遣隊的巡邏隊於12月9日進入黃草嶺山口。

由於通向興南的道路在黃草嶺山口被截斷,美國 第314軍事運輸機聯隊英語314th Troop Carrier Wing的8架C-119運輸機被用來傘降便攜橋組件[175][176] 便攜橋包括8個獨立的18英尺(5.5米) 長,2,900磅(1,300公斤)重的組件,每個組件使用一個48英尺(15米)降落傘,每次空投一個組件。[177] 海軍陸戰隊的工兵們和美國陸軍第58工兵舟橋連在12月9日將其中的4套組件及附帶的木質附件組裝成一座臨時橋,使聯合國軍得以通過。[178] 難以想像的是,志願軍第58師和第60師仍然發動伏擊和突襲試圖阻滯聯合國軍的推進,但經過幾周的連續作戰,這兩個中國師加起來也只剩下200名士兵了。[179] 最後一支聯合國軍部隊於12月11日離開了黃草嶺山口。[180]

撤退過程中最後戰鬥之一是追擊的志願軍第89師在水洞的一次伏擊,[179] 被第3步兵師的道格特遣隊輕鬆擊退。[181] 被圍聯合國軍部隊最終於12月11日21時0分抵達興南防禦圈。[182]

興南撤退

編輯
 
1950年12月24日美國海軍高速運輸艦英語high-speed transport「Begor」號APD-127觀察銷毀興南的港口設施。
 
1950年12月美國海軍重型巡洋艦 「Saint Paul」號CA-73 使用其8英寸 (203毫米) 艦炮轟擊威脅興南港撤退的中國軍隊。

在聯合國軍到達興南英語Hungnam之前,麥克阿瑟已經在12月8日命令撤走美國第10軍,以增援那時已精疲力竭並快速撤向38線的美國第8集團軍。[183][184] 按照他的命令,韓國第1軍,韓國第1陸戰團,美國第3步兵師和美國第7步兵師已經在港口周圍佈置了防禦陣地。[185] 一些小規模的戰鬥發生在美國第7步兵團英語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7步兵團英語1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65步兵團英語65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與追擊的志願軍第27軍之間,[186] 但已經被重創的第9兵團面對來自美國海軍第90特遣艦隊英語Task Force 90的強大海上火力,根本無法靠近興南防禦圈。[184][187] 在被美國歷史學家稱為「美國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海上撤退行動」中,[188] 一個有193艘船隻的艦隊在港口組成,不僅撤走了聯合國軍士兵,也包括他們的重裝備,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朝鮮難民。[189] 一艘勝利輪美國海軍梅雷迪思號勝利輪英語SS Meredith Victory撤走了14,000名難民。最後一個聯合國軍單位在12月24日14時36分離開,為防止中國和北朝鮮軍隊使用,港口被摧毀。[188] 志願軍第27軍在12月25日上午進入興南。[190]

後續影響

編輯

...傷亡達到40,000之多。中央(政府)極為懷念... ----毛澤東[11][191][j]

美國第10軍從東部前線撤離的時候,美國第8集團軍已經在清川江戰役之後從西部前線撤向38線。由於聯合國軍全線收縮,中共軍隊奪回了北朝鮮的大部,向鴨綠江的急進亦告結束。[13] 韓戰又拖延了兩年半時間,直到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議。[13] 除了北朝鮮的損失,美國第10軍和韓國第1軍後來報告的戰鬥傷亡總共為10,495人,其中4,385人來自美國海軍陸戰隊,3,163人來自美國陸軍,78人來自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2,812人來自附編於美軍的韓國補充兵。[192] 在戰鬥損失之外,第1陸戰師還報告了寒冷天氣引起的7,338人非戰鬥傷亡。[193]

儘管遭受了損失,美國第10軍依然保住了大部分兵力。[194] 大約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輛車輛,和350,000噸補給從興南船運到釜山[189] 他們後來在朝鮮重新加入戰爭。史密斯被認為拯救了第10軍免遭摧毀,[195] 第1海軍陸戰師,第41皇家陸戰突擊隊和陸軍第31團級戰鬥隊因在作戰中的頑強表現獲得總統集體嘉獎英語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 (United States)[196][197][198] 14名陸戰隊員,2名陸軍士兵和1名海軍飛行員獲得榮譽勳章,所有在長津服役的聯合國軍士兵後來榮獲「長津精英」的美譽。[196][199]2010年9月15日,韓戰長津湖之戰退伍軍人紀念碑在彭德爾頓軍營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詹姆斯•T•康韋英語James T. Conway將軍揭幕。[200]

在長津的勝利為中國贏得了重要軍事強國的地位,[201] 但這勝利來自巨大的代價。隨着美國第十軍和韓國第1軍的逃離,毛的長津設想沒有實現,其失利導致宋時輪提出辭呈。[202] 同時,作戰和極差的後勤保障導致的嚴重傷亡摧毀了第20和第27軍所屬的8個精銳師大部。這8個師中,2個師被迫解散,[203] 並且直到1951年3月第9兵團才恢復其常規兵力並形成有效戰力。[2][204] 在1951年初由於在朝鮮的中國軍隊有近40%缺額,中國軍隊在長津的重大損失最終使聯合國軍部隊在朝鮮站穩了腳跟。[2]

光榮行動

編輯

在作戰期間,聯合國軍陣亡者被埋葬在公路沿線的臨時墓地。光榮行動英語Operation Glory在1954年7月到11月進行,期間交換了各方死者。4,167名美國陸軍士兵和陸戰隊員遺骸交換了13,528名北朝鮮和中國死者。另外,546名死於聯合國軍戰俘營的平民被轉交給韓國政府。[205] 光榮行動之後,416名姓名不詳者被安葬在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英語National Memorial Cemetery of the Pacific。按照國防部戰俘和失蹤人員辦公室的一份白皮書,在光榮行動期間中國人和北朝鮮人還轉交了1,394個名字,其中858名得到證實。[206] 被歸還的4,167個遺體被發現屬於4,219人,其中2,944人是美國人,所有遺體中有416人確定了姓名。在239名韓戰下落不明人員中,有186人與太平洋公墓中未知姓名者無關。[k] 從1990年到1994年,北朝鮮挖掘並送還了超過208具遺骸,這些可能屬於200到400名美國軍人,但因為遺體被混合存放,只有很少部分被鑑別出來。[207] 從2001年到2005年,從長津戰役墓地發現更多的遺骸,1996年到2006年在中國邊界附近找到了大約220個遺骸。[208][209]


參考條目

編輯

說明

編輯

Footnotes

  1. ^ 1.0 1.1 In Chinese military nomenclature, the term "Army" (軍) means en:Corps, while the term "Army Group" (集團軍) means Army.
  2. ^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reported 604 killed, 114 dead of wounds, 192 missing, 3,485 wounded and 7,338 non-battle casualties. However, US X Corps disputed the number by only recording 393 killed, 2,152 wounded and 76 missing for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This number is calculated by inserting the 1st Marine Division's casualty data into the X Corps' total casualty report. See Appleman 1990,第345–347頁 and Montross & Canzona 1992,第381–382頁.
  3. ^ This number is the total number of replacements requested by the 9th Army to reconstitute itself, which includes units that were not involved the fighting. See Roe 2000,第394頁.
  4. ^ Official Chinese sources refer to this battle as the Second Phase Campaign Eastern Sector (第二次戰役東線). The Western Sector is the en:Battle of the Ch'ongch'on River.
  5. ^ 5.0 5.1 5.2 The town of Sinhung-ni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another identically named town located at south of Yudami-ni on the west side of Chosin Reservoir. See Appleman 1990,第30, 32, 221, 376頁.
  6. ^ The Chinese military did not have en:military ranks during the 1950s.
  7. ^ RCT-31's anti-aircraft guns were from D Battery, 15th Antiaircraft Battalion, which was attached to the 57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 during the entire battle. See Appleman 1990,第82頁.
  8. ^ Maclean's final fate is disputed among Chinese and US sources. Although both sides agreed that Maclean was shot numerous times while running towards the Chinese soldiers, Chinese sources claim that Maclean was shot dead on the spot, while UN POWs stated that Maclean later died from his wounds while being moved to a Chinese POW camp. See Guang 2007,第60頁 and Appleman 1990,第114頁.
  9. ^ Misidentified as the 90th Division by UN intelligence. See Guang 2007,第118頁.
  10. ^ Mao's original telegraph was "......減員達4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 Roe translat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elegraph as "expresses its deepest sorrow". See Roe 2000,第394頁.
  11. ^ 176 were identified and of the remaining 10 cases, four were non-Americans of Asiatic descent; one was British; three were identified and two cases unconfirmed. See "DPMO White Paper, Punch Bowl 23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trieved 2009-08-27.

Citations

  1. ^ Xue 1990,第59頁.
  2. ^ 2.0 2.1 2.2 Roe 2000,第412頁.
  3. ^ Appleman 1990,第70頁.
  4. ^ Appleman 1990,第37頁.
  5. ^ 5.0 5.1 5.2 5.3 5.4 Appleman 1990,第24頁.
  6. ^ 6.0 6.1 Xue & Li Part One 2000.
  7. ^ 7.0 7.1 Appleman 1990,第361頁.
  8. ^ Appleman 1990,第345, 347頁.
  9. ^ Appleman 1990,第348頁.
  10. ^ 10.0 10.1 10.2 10.3 Xue & Li Part Four 2000.
  11. ^ 11.0 11.1 Roe 2000,第394頁.
  12. ^ Appleman 1990,第352頁.
  13. ^ 13.0 13.1 13.2 Millett, Allan R. Korean War. en: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2009-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December 2008). .
  14. ^ Alexander 1986,第312頁.
  15. ^ 15.0 15.1 Appleman 1990,第3頁.
  16. ^ Roe 2000,第101–107頁.
  17. ^ Roe 2000,第145, 148–149頁.
  18. ^ Guang 2007,第46頁.
  19. ^ Appleman 1990,第5頁.
  20. ^ Appleman 1990,第7頁.
  21. ^ 21.0 21.1 Guang 2007,第47頁.
  22. ^ 22.0 22.1 Appleman 1990,第8頁.
  23. ^ Appleman 1989,第24, 33頁.
  24. ^ Mossman 1990,第48頁.
  25. ^ Appleman 1990,第11頁.
  26. ^ Appleman 1990,第14頁.
  27. ^ Roe, Patrick C. The Chinese Failure at Chosin. Dallas, TX: Korean War Project. August 1996 [2010-01-22]. 
  28. ^ Guang 2007,第47-48頁.
  29. ^ Appleman 1990,第21頁.
  30. ^ Appleman 1990,第35頁.
  31. ^ Russ 1999,第65頁.
  32. ^ Tucker et al. 2000,第108頁.
  33. ^ Appleman 1990,第32頁.
  34. ^ Appleman 1990,第29頁.
  35. ^ 35.0 35.1 Appleman 1990,第28–31頁.
  36. ^ Appleman 1990,第25頁.
  37. ^ Appleman 1990,第xi頁.
  38. ^ Hammel 1994,第214頁.
  39. ^ 39.0 39.1 Halberstam 2007,第428頁.
  40. ^ Halberstam 2007,第434頁.
  41. ^ Halberstam 2007,第429頁.
  42. ^ Halberstam 2007,第433–434頁.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Guang 2007,第52頁.
  44. ^ Roe 2000,第436頁.
  45. ^ Roe 2000,第296頁.
  46. ^ Halberstam 2007,第435頁.
  47. ^ Appleman 1990,第42頁.
  48. ^ Appleman 1990,第158, 162頁.
  49. ^ Appleman 1990,第75頁.
  50. ^ Appleman 1990,第24, 37頁.
  51. ^ 51.0 51.1 Appleman 1990,第250頁.
  52. ^ Appleman 1990,第182頁.
  53. ^ Millett 2010,第338頁.
  54. ^ 54.0 54.1 54.2 Shrader 1995,第174頁.
  55. ^ Appleman 1990,第36頁.
  56. ^ Zhang 1995,第117頁.
  57. ^ Spurr 1988,第270頁.
  58. ^ Hammel 1994,第9頁.
  59. ^ Appleman 1990,第17–18頁.
  60. ^ Appleman 1990,第360頁.
  61. ^ Appleman 1990,第17頁.
  62. ^ 62.0 62.1 Appleman 1990,第72頁.
  63. ^ Appleman 1990,第52頁.
  64. ^ Roe 2000,第301頁.
  65. ^ Appleman 1990,第56頁.
  66. ^ Guang 2007,第68頁.
  67. ^ Appleman 1990,第64, 66, 68頁.
  68. ^ Guang 2007,第68-71頁.
  69. ^ Appleman 1990,第74頁.
  70. ^ Guang 2007,第71頁.
  71. ^ Appleman 1990,第227頁.
  72. ^ Appleman 1990,第73頁.
  73. ^ Appleman 1990,第178頁.
  74. ^ Appleman 1990,第226頁.
  75. ^ 75.0 75.1 75.2 Roe 2000,第329頁.
  76. ^ Appleman 1990,第213頁.
  77. ^ Appleman 1990,第120–121頁.
  78. ^ Appleman 1990,第215頁.
  79. ^ Retreat of the 20,000. New York, NY: Time Inc. 1950-12-18 [2009-08-27]. 
  80. ^ Appleman 1990,第215–216頁.
  81. ^ 81.0 81.1 Appleman 1990,第218頁.
  82. ^ Appleman 1990,第214頁.
  83. ^ Appleman 1990,第220頁.
  84. ^ Guang 2007,第88頁.
  85. ^ 85.0 85.1 Appleman 1990,第223頁.
  86. ^ Guang 2007,第86頁.
  87. ^ Appleman 1990,第233頁.
  88. ^ Appleman 1990,第234頁.
  89. ^ Appleman 1990,第235頁.
  90. ^ Appleman 1990,第221–223頁.
  91. ^ Appleman 1990,第224–225頁.
  92. ^ Appleman 1990,第239, 243頁.
  93. ^ Appleman 1990,第85頁.
  94. ^ Guang 2007,第53-54頁.
  95. ^ Appleman 1990,第93頁.
  96. ^ Appleman 1990,第97頁.
  97. ^ Guang 2007,第55頁.
  98. ^ Appleman 1990,第98頁.
  99. ^ Roe 2000,第310頁.
  100. ^ 100.0 100.1 Guang 2007,第58頁.
  101. ^ Appleman 1990,第96頁.
  102. ^ Appleman 1990,第102–103頁.
  103. ^ Guang 2007,第59頁.
  104. ^ Guang 2007,第59-60頁.
  105. ^ Appleman 1990,第107頁.
  106. ^ Guang 2007,第61頁.
  107. ^ Appleman 1990,第110頁.
  108. ^ Appleman 1990,第114頁.
  109. ^ Guang 2007,第62頁.
  110. ^ Appleman 1990,第183頁.
  111. ^ Appleman 1990,第103頁.
  112. ^ Appleman 1990,第103–105, 118–119頁.
  113. ^ Appleman 1990,第126頁.
  114. ^ Appleman 1990,第124頁.
  115. ^ Guang 2007,第63頁.
  116. ^ Appleman 1990,第129–130頁.
  117. ^ 117.0 117.1 Appleman 1990,第134頁.
  118. ^ Appleman 1990,第132, 135頁.
  119. ^ Appleman 1990,第137頁.
  120. ^ 120.0 120.1 Guang 2007,第64頁.
  121. ^ Appleman 1990,第137–138頁.
  122. ^ 122.0 122.1 Appleman 1990,第138頁.
  123. ^ Appleman 1990,第139頁.
  124. ^ Appleman 1990,第140頁.
  125. ^ Appleman 1990,第144頁.
  126. ^ Appleman 1990,第146頁.
  127. ^ Appleman 1990,第150頁.
  128. ^ Alexander 1986,第339頁.
  129. ^ Appleman 1990,第249頁.
  130. ^ Alexander 1986,第322頁.
  131. ^ Guang 2007,第74頁.
  132. ^ Appleman 1990,第162頁.
  133. ^ 133.0 133.1 133.2 Appleman 1990,第174頁.
  134. ^ Appleman 1990,第163頁.
  135. ^ Roe 2000,第317頁.
  136. ^ Appleman 1990,第165頁.
  137. ^ Alexander 1986,第324頁.
  138. ^ Appleman 1990,第195頁.
  139. ^ Appleman 1990,第186頁.
  140. ^ 140.0 140.1 Appleman 1990,第187頁.
  141. ^ 141.0 141.1 Montross & Canzona 1992,第228, 234頁.
  142. ^ Guang 2007,第78頁.
  143. ^ Appleman 1990,第189頁.
  144. ^ Appleman 1990,第193頁.
  145. ^ Appleman 1990,第191頁.
  146. ^ Appleman 1990,第192頁.
  147. ^ Alexander 1986,第327頁.
  148. ^ Appleman 1990,第201頁.
  149. ^ Appleman 1990,第204頁.
  150. ^ Guang 2007,第80頁.
  151. ^ Appleman 1990,第203頁.
  152. ^ Guang 2007,第81頁.
  153. ^ Appleman 1990,第205頁.
  154. ^ Appleman 1990,第206頁.
  155. ^ Roe 2000,第340頁.
  156. ^ 156.0 156.1 Guang 2007,第97頁.
  157. ^ Appleman 1990,第251頁.
  158. ^ Appleman 1990,第208頁.
  159. ^ Appleman 1990,第247頁.
  160. ^ Roe 2000,第379頁.
  161. ^ 161.0 161.1 Roe 2000,第382頁.
  162. ^ Appleman & 1990,第260頁.
  163. ^ Appleman 1990,第262頁.
  164. ^ Roe 2000,第382–383頁.
  165. ^ 165.0 165.1 Appleman 1990,第257頁.
  166. ^ Appleman 1990,第257–259頁.
  167. ^ 167.0 167.1 Roe 2000,第383頁.
  168. ^ Alexander 1986,第361頁.
  169. ^ Guang 2007,第103頁.
  170. ^ 170.0 170.1 Roe 2000,第341頁.
  171. ^ Mossman 1990,第137頁.
  172. ^ Appleman 1990,第288, 296頁.
  173. ^ Appleman 1990,第300–301頁.
  174. ^ Alexander 1986,第364頁.
  175. ^ Appleman 1990,第297頁.
  176. ^ Rumley, Chris, 314th Delivers Bridge to Combat Troops, Little Rock, AR: en:Little Rock Air Force Base, 2010-05-18 [2011-05-12] 
  177. ^ Appleman 1990,第296頁.
  178. ^ Appleman 1990,第296, 304頁.
  179. ^ 179.0 179.1 Guang 2007,第108頁.
  180. ^ Appleman 1990,第314頁.
  181. ^ Appleman 1990,第307–310頁.
  182. ^ Appleman 1990,第316頁.
  183. ^ Mossman 1990,第149, 158–159頁.
  184. ^ 184.0 184.1 Appleman 1990,第324頁.
  185. ^ Appleman 1990,第319–320頁.
  186. ^ Appleman 1990,第324–327, 329頁.
  187. ^ Roe 2000,第393–394頁.
  188. ^ 188.0 188.1 Appleman 1990,第340頁.
  189. ^ 189.0 189.1 Alexander 1986,第367頁.
  190. ^ Guang 2007,第113頁.
  191. ^ Guang 2007,第110頁.
  192. ^ Appleman 1990,第347頁.
  193. ^ Appleman 1990,第345頁.
  194. ^ Appleman 1990,第356頁.
  195. ^ Halberstam 2007,第430頁.
  196. ^ 196.0 196.1 Daily 1999,第78頁.
  197. ^ Cunningham-Boothe & Farrar 1989,第50頁.
  198. ^ Seelinger, Matthew J., Nightmare at the Chosin Reservoir, Arlington, VA: The Army Historical Foundation, [2010-07-27] .
  199. ^ Ham IV, Walter T., Veterans Mark 60th Anniversary of Legendary Reservoir Battle, Washington, D.C.: en:US Army, 2010-11-11 [2010-11-11] .
  200. ^ Walker, Mark, MILITARY: 'Chosin Few' Monument Dedicated at Camp Pendleton, Escondido, CA: North County Times, 2010-09-15 [201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September 2010) .
  201. ^ Malkasian 2001,第91頁.
  202. ^ Spurr 1988,第266頁.
  203. ^ Guang 2007,第114頁.
  204. ^ Appleman 1990,第355頁.
  205. ^ Operation Glory. Fort Lee, Virginia: Army Quartermaster Museum, U.S. Army. [2007-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December 2007). 
  206. ^ DPMO White Paper, Punch Bowl 239 (PDF). Washington, D.C.: en: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9-08-27]. 
  207. ^ Wars and Conflict: The Korean War. Hickam Air Force Base, HI: en:Joint POW/MIA Accounting Command. [2009-08-27]. 
  208. ^ DWPO release April 29, 2008 (PDF). Washington, D.C.: en: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1-08-19]. 
  209. ^ Remains from Korea identified as Ind. soldier. Springfield, VA: en:Army Time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08-27]. 

參考資料

編輯

深入閱讀

編輯
  • Appleman, Roy, East of Chosin: Entrapment and Breakout in Korea, 1950 2,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 and 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1987, ISBN 978-0-89096-283-1 
  • Appleman, Roy,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 ISBN 978-0-16-035958-3 
  • Chae, Han Kook; Chung, Suk Kyun; Yang, Yong Cho, Yang, Hee Wan; Lim, Won Hyok; Sims, Thomas Lee; Sims, Laura Marie; Kim, Chong Gu; Millett, Allan R. , 編, The Korean War, Volume II,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1, ISBN 978-0-8032-7795-3 
  • Chinese Military Science Academy, History of War to Resist America and Aid Korea (抗美援朝战争史), Volume II, Beijing: Chinese Military Science Academy Publishing House, 2000, ISBN 978-7-80137-390-8 (Chinese) 
  • Cowart, Glenn C., Miracle In Korea: The Evacuation of X Corps from the Hungnam Beachhead,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2, ISBN 978-0-87249-829-7 
  • Drury, Bob; Clavin, Tom, The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New York, N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9, ISBN 978-0-87113-993-1 
  • Farrar-Hockley, Anthony, Official History: The British Part in the Korean War, Volume I, London, England: HMSO, 1990, ISBN 978-0-11-630953-2 
  • Fehrenbach, T.R., This Kind of War, Dulles, VA: Brassey's, 1963, ISBN 978-1-57488-259-9 
  • Hayhurst, Fred, Green Berets in Korea: The Story of 41 Independent Commando – Royal Marines, New York, NY: Vanguard Press, 2001, ISBN 978-1-903489-12-3 
  • O』Donnell, Patrick K., Give Me Tomorrow: The Korean War's Greatest Untold Story – The Epic Stand of the Marines of George Company, 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2010, ISBN 978-0-306-81801-1 
  • Owen, Joseph R., Colder Than Hell: A Marine Rifle Company at Chosin Reservoi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978-1-55750-416-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