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Typhoon wolf/「原創研究」的「動車組」
概念解釋
編輯運營
編輯- 實現列車建造初衷的運行。
- 多數情況下,對於多數動車組,「運營」為載客、運貨等以盈利為目的的運輸。特定情況下,或者對於特定的動車組,「運營」也可以是以路軌、接觸網檢測等為目的特別開行。
承載運營載荷
編輯- 動車組自身即可搭載其設計中的全部乘客、貨物或為完成特殊目的所需要的特定設備,完成客運、貨運或線路狀況檢測等正常的預期任務,而無須拖帶、夾帶或頂推其他車輛。
編組內自帶運營動力
編輯- 正常情況下,在設計的使用環境內,動車組自身即有動力,用以保障其設計的運營方式,而不需要用到機車、軌道車等其他車輛作為動力來源。
常固編組
編輯- 一般情況下,動車組中的車輛只能與同體系的車輛達成最佳配合,因為動車組多為整體設計,設計上強調以組為單位運營。
- 「常固編組」指正常運營情況下的動車組有相當固定的編組方式,編組中的每類、甚至每節車輛都有自己的用途與定位。隨意與其他型號或系列的車輛混編,甚至僅僅是編組內車輛順序、方向排列不當,都可能破壞動車組的運營能力。
- 「常固編組」不是「永固編組」,動車組一般是可以拆解的,甚至可以與不同型號、系列的車輛混編,但這多見於廠內測試、調車、回送或臨時堆放等非運營場合。運營需要需要滿足很多嚴格的條件限制,而混編狀態的動車組很難滿足。確有動車組在混編狀態下運營,但都是特例,不具代表性。
分類說明
編輯按本質屬性劃分
編輯統而言之的「動車組」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為了便於說明,在此人為劃分兩大部分,即正統意義上的動車組和被擴展演繹的動車組。
正統意義上的動車組
編輯正統意義上的動車組是「單元化組合列車」,也是「動車組」一詞最初所指。更多說明已存在於對應的詞條中,本詞條不再贅述。
被擴展演繹的動車組
編輯由於資料的矛盾和概念的混亂,這是一個「灰色地帶」,無法像「單元化組合列車」那樣給出定義,只能進行一些比較主觀的描述。
主觀描述
編輯很多常見的現代化單元化組合列車客觀上存在以下特徵:
- 兩端都有司機室。每個司機室都具有控制整列車的全部驅動與制動能力,列車終到換向或中途換向時,只要司機前往另一端的司機室駕駛即可。不像傳統列車那樣需要進行機車摘掛、調車等作業環節。
- 外觀齊整風格統一。列車中各節車輛具有相同或者互相匹配的外形和塗裝風格,外表看起來像是一個華麗、光鮮、高檔的整體。不像傳統列車——尤其是老舊的低檔列車——那樣各種顏色、各種形狀、新舊各異、高度參差不齊的各種車廂混亂地串在一起。
雖然這只是非常表面且很不具代表性的附屬特徵,但在中國大陸,這種附屬特徵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判定「動車組」的依據,而不在乎列車中是否真正存在「單元」結構。因此,很多「單元化組合列車」之外的列車也被認定為動車組。
對混亂概念的解讀
編輯- 很長一段時期,中國鐵路的牽引動力非常稀缺,鐵路方面的資源主要被投入到機車方向,以解決「拉得走」問題,沒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和研發動車組,對動車組的了解很少,由此對動車組產生了很多奇怪、錯誤、混亂的認識。一些技術資料甚至把上文中的外在附屬特徵當成了判定「動車組」的依據,而不管列車內部是否有「單元」結構。甚至有一些來自鐵路內部的技術資料認為只要客運列車兩端的機車能共用一個司機室即可稱作「動車組」。這種對概念的隨意演繹一直延續至今,以至於出現過「KTT以雙機推挽方式運行時即成為動車組」的說法。
- 當然,也有牽強的看法認為其中存在「單元」結構——此種看法認為整列車即成為「運營單元」,如果像對待傳統列車那樣隨意拆解和替換編組內的車輛,列車將無法按照設計的方式運營,謂之「單元被破壞」。
更多說明
編輯- 「被擴展演繹的動車組」中動車稀少,一般只有一到兩輛,且一般分佈於列車的一端或兩端。這些動車功率巨大,自重和軸重也比同編組的拖車高出許多,內部幾乎被動力機械佔滿,一般沒有載客空間。即使某些型號的動車有客室,也非常短小,只象徵性的佈置一點座位。而這些動車即使從編組中拆單出來也一樣行動自如。
- 在「被擴展演繹的動車組」中,這些動車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於傳統列車中的機車。或者說這類「動車組」根本就是改頭換面的傳統列車。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偽動車組」。
類別 | 說明 | 典型代表 | 備註 | |
動力集中 | 動拖比小於1:3 | 型號和數量稀少。 | ||
動力分散 | 弱動力分散 | 動拖比等於或大於1:3但小於1:1 | 型號和數量較少。 | |
強動力分散 | 動拖比等於或大於1:1 | 型號和數量眾多。 |
按驅動方式分類
編輯類別 | 典型代表 | 備註 |
電力動車組 | ||
內燃動車組 | ||
燃氣輪機動車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