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科伊科伊人
科伊科伊人 Khoikhoi | |
---|---|
總人口 | |
200,000[1] | |
分佈地區 | |
主要分佈地區為納米比亞 少數分佈在博茨瓦納、好望角、南非 | |
語言 | |
南非荷蘭語、英語 | |
宗教信仰 | |
傳統信仰 、基督教 | |
相關族群 | |
布須曼人 |
科伊科伊人(英語:Khoikhoi,意為一般人/真正的人),又稱胡維(Khoi),是科伊桑人下的一個同種同文化的民族,居住在非洲西南部的本土人。科伊科伊人從5世紀開始在非洲生活引用錯誤:<ref>
標籤有衝突或無效的屬性,從1652年歐洲殖民統治當地開始,在好望角從事畜牧業。當時歐洲人將他們稱作發音類似當地科伊桑諸語言的霍屯督人[2]或何騰託人,然這稱謂在今天被認為含有貶義。[3]
[4]
民族分佈、人口與語言
編輯民族分佈
編輯17世紀中葉,歐洲人最早到達南非時,科伊科伊人聚集在好望角及西南沿岸,以南大約22 °N ,以西25° E。 考古學證據顯示科伊科伊人以往分佈更廣,尤其是東部地區,然而隨着6世紀,班圖語的農業耕種者南遷到夏雨和冬雨的邊界,科伊科伊人的生活範圍遭到限縮。 而後歐洲移民也同樣造成科伊科伊人必須被迫遷往更乾燥、偏遠的地區。 1900年代初期,科伊科伊人僅生活在南非及納米比亞的偏遠保留區中。[4]
人口
編輯按照民族語分類,約有200,000人使用科伊科伊語。 [1]
狹義的科伊科伊人現今約有1萬人,繼續保有傳統放牧的生活方式,並居住在南非及納米比亞。由於對科伊科伊人有不同的定義,導致沒有明確的統計數目。有些歷史學家預估科伊科伊人總人口數在17世紀中葉已經少於5萬,但有另一些學者表示人口數不可能少於20萬。 舉例來說,統計數字是否包含生活在奧蘭治河流域的人口,將造成差異。普遍認為18世紀科伊科伊人由於天花、通婚和移居其他社會等因素造成人口銳減。1805年人口普查紀錄有2萬人,但其中包含與其他民族通婚產生的後裔,並排除一大部分在當時居住在非開普敦殖民地的科伊科伊人。最近的人口調查,因為大部分的科伊科伊人後裔長期屬於勞動階級,早已融入其他社會,甚至不認為自己屬於科伊科伊人,造成人數統計上的困難。[4]
語言
編輯科伊人和布須曼人使用的語言屬於科伊桑語系,其特色在於有一系列的搭嘴音(clicks)。 科伊語在很大程度上被南非荷蘭語所取代,1990年代已經大量消失,在保留區內也僅有少數人保留傳統語言。 然而,在朝向民主發展的過程中,某些科伊語已經列入學校教育。目前在納米比亞,科伊語仍是數千科伊牧民的母語。[4] 參見:Khoekhoe language條目
地理環境
編輯氣候
編輯納米比亞主要屬乾燥的亞熱帶氣候,通常燥熱而少雨;年降水量70-100毫米以下。多數北部及內陸地區則屬於半沙漠地帶,年雨量少且年雨量變率大。
地形
編輯科伊科伊人聚集在納米比亞內陸地區,主要由中央高地組成,中央高原從北向南綿延,與納米比沙漠接壤,西部是草原、南部是奧蘭治河、東部是喀拉哈里沙漠。南部多沙漠,北部多草原;常年有水的河流極少。
歷史沿革
編輯早期歷史
編輯- 科伊科伊人在2000多年前,已生活在非洲西南部,目前大都認為科伊科伊人起源現今博茨瓦納北部地區,並向四周擴散,分為數個次群體:Nama到達東邊,Griqua到達中部,科伊科伊人到達南部。由於在先前桑人居住的肥沃山谷地區飼養羊隻、牛群,使科伊科伊人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人口也越來越多。[5]
- 3世紀時班圖人入侵,逼迫科伊科伊人遷往偏僻乾旱地區。遷徙的科伊科伊遊群也與桑人通婚,來到了今日的好望角,然而桑人和科伊科伊人仍保留不同的生活方式。科伊科伊人多為畜牧,而桑人則以採集、捕獵為生。[4]
歐洲人到來
編輯- 1500年歐洲探險家與商人來到非洲,科伊科伊人因歐洲人帶來的天花造成人口銳減。隨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到來,雙方衝突加劇。歐洲人將原本的放牧地改為農地,科伊科伊人被迫搬離原本的家園,結束傳統生活。科伊科伊人的社會結構受到嚴重破壞,17世紀晚期,歐洲人殖民地擴張使情況更加惡化。科伊科伊人逐漸成為農場工作者,或融入當時的其他民族,如:科薩人。1738年,一位德國傳教士Georg Schmidt在Riviersonderend Valley設立了第一座在南非的傳教站Genadendal,並向科伊科伊人傳教。
- 1800年代早期,在開普敦的科伊科伊人受到公民權限制及土地所有權的歧視法律影響。
- 有了這個藉口以後,東部地區的政府代表安德里斯Andries Stockenstrom促使了靠近開普敦殖民地東部的邊境Kat River settlement的建立。其動機更可能是因為在邊界建立緩衝區。但這片寬廣肥沃的土地,讓科伊科伊人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在此處定居,社群也隨之擴大。或多或少有朝向自治區發展的傾向,這樣的情況也吸引其他地區的科伊科伊人前往好望角。
- 當時的科伊科伊人以射手聞名,常常是開普敦殖民地在戰爭中的得力助手。1846-1847年爆發科薩戰爭 Seventh Frontier WarXhosa Wars 中的第七戰,由英國軍隊與當地人組成的團體對戰,在Andries Botha帶領下突襲鄰近的Xhosa,此舉獲得了當時統治者的讚許。
- 然而嚴格的法律並未取消,使得科伊科伊人離開這片土地,轉而成為白人農場的勞工。長久以來累積的不滿在1850年的戰爭中爆發,當鄰近的Xhosa反抗當地政府,科伊科伊人也轉而加入反抗行列,贏得勝利。
- 開普敦政府失敗後,新的政府答應將致力於保障科伊科伊人的政治權,改善種族歧視的問題。1853年制訂Cape franchise,公開聲明全體公民不分膚色都有投票權及議會的選舉權。然而這項非種族歧視的準則在1800年代晚期逐漸消失,直到Apartheid政府正式廢除。[4]
德國在西南非的大屠殺
編輯1904-1907年之間,德國人以武力攻擊當時於德屬西南非的科伊科伊人,造成當時超過總人口一半(10,000人)銳減。[4]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科伊科伊人的社會包含着富裕與窮苦之人,擁有多少家畜是財富多寡的象徵。因為家畜能提供食物來源、作成衣服或是運輸工具。這個特徵桑人非常不一樣,桑人講究的是共享與平分各項資源。然而有些時候,有錢的科伊科伊人會向群體中比較窮的成員分享,但也會搶劫動物屍體以證明自己的財力。[4]
親屬關係
編輯親族及血統
編輯- 異族通婚的父系氏族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雖然部族並不穩定且為移動式,加上不只是親族成員組成,科伊科伊人保存詳細的口傳家譜,包含不同氏族的起源與彼此之間的關係。這項知識非常重要,因為部落和氏族中的優先繼承是採長子繼承制。
- 在20世紀,血統是地位高低的象徵,通常具白人血統被認為較為高尚。直到近年來,新的潮流逐漸形成,人們會透別強調科伊科伊人血統。[4]
親屬稱謂
編輯- 個人會被賦予父系氏族的名字並繼承來自母親的兄弟或是父親姊妹的名字。透過這種命名方式,男性與他們的外祖父分享自己的名字,而女性與她們的外祖母分享自己的名字。這些名字與制度化的說笑模式與迴避親屬之間的關係有密切連結。[4]
婚姻與家庭
編輯婚姻
編輯- 氏族外婚制指的是男性必須由另一個氏族尋找女性結婚。鑑於相關部族的地理上的接近,許多男性很有可能會在部落內找到妻子,然而,在不同部落成員之間的通婚也很常見。婚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社會機制,用來團結部落內的成員或將不同的部落連結在一起。這種連結使得新郎必須要在結婚的前幾個月,在岳父母的村落住下,直到夫妻第一個孩子誕生,這種作法有時被稱為新娘服務。此後採從夫居,夫妻的婚姻也通常涉及牛隻從新郎家轉移到新娘的父母。一夫多妻制是允許的,但不是很常見。[4]
生產單位
編輯- 基本的住家單位是小家庭,包含夫、妻與他們所生子女。在殖民時代前期,家庭住處與家族有密切關係,按照資歷排列,形成有特定規範的較大圓形營地。哥哥住在右邊最遠的地方,最年輕的住在靠近父親中心的小屋,而其他所有人住在左方,例如剛結婚的女兒,尚未搬到丈夫家,或是守寡的姊妹回家與其父系氏族及僕人居住在一起。每個家族畜養牛隻、綿羊和山羊,成為獨立生產的單位,但與譜系和氏族在其他社會、政治面向仍有高度聯繫。[4]
繼承
編輯- 個別氏族或部落控制了獲取土地及其上的資源之管道,但土地不能成為個人資產。相反地,牲畜都是個人所擁有,一位富裕的牲畜擁有者具有高的社會地位。較富裕的牲畜擁有者,幾乎都是透過繼承的方式獲得牲畜。習慣上繼承方式會有所不同:在一些部落,每個孩子都可分財產,有些地區,只有兒子能繼承,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大兒子可以繼承。[4]
社會化
編輯- 家長們負責訓練他們的孩子基本生活技能,並依照性別分工。祖父母與他們女兒的小孩及、小孩與母親兄弟有密切關係,兄弟與姊妹、父親的姊妹與她兄弟小孩之間的關係則比較正式且尊敬。[4]
社會政治組織
編輯社會組織
編輯政治組織
編輯- 每個村莊認可首領的權威,首領是透過世襲的方式,一代代傳給始祖的長子。頭目領導並決策村落內部事務,例如決定何時搬家及搬到何處。同時也會擔任仲裁者,協調刑事或民事案件。雖然村莊享有某種程度的自治,但數個村莊會集結成一個部落。根據氏族基礎建立的村莊,村莊內的成員都有親屬關係。他們是由一群有關聯的氏族構成,最資深的氏族負責領導。資深的氏族頭目會被認為是部落首領。部落首領負責管理部落的資源,然而大家都清楚意識到,無論是土地或土地上的資源都不屬於個人財產。頭目透過個人能力及努力(通常是累積許多牲畜)來獲取人們的尊重。然而頭目仍必須遵守由頭人及其他氏族組成的部族會議決定。殖民政府通過正式承認頭目的領導地位,以拉攏當地酋長及首領,以利管理。[4]
社會控制
編輯衝突
編輯產業與生活
編輯分工
編輯- 女性負責擠牛奶及收集食物,而男性則負責放牧及狩獵。建造房屋的工作則由男性及女性共同負責。男性負責削減及種植樹苗,並與皮革綑綁在一起,形成一個基本的外框。女性負責收集蘆葦和製造墊子。隨着現代住宅結構的引進,女性負責大部分建造傳統房屋的工作,男性則負責現代建築,由瓦-鐵及磚的房屋。現在位於保留區內同時擁有現代及傳統建築,女性多在傳統房屋內進行烹飪活動。[4]
生產單位
編輯- 基本的住家單位是小家庭,包含夫、妻與他們所生子女。在殖民時代前期,家庭住處與家族有密切關係,按照資歷排列,形成有特定規範的較大圓形營地。哥哥住在右邊最遠的地方,最年輕的住在靠近父親中心的小屋,而其他所有人住在左方,例如剛結婚的女兒,尚未搬到丈夫家,或是守寡的姊妹回家與其父系氏族及僕人居住在一起。每個家族畜養牛隻、綿羊和山羊,成為獨立生產的單位,但與譜系和氏族在其他社會、政治面向仍有高度聯繫。[4]
土地使用權
編輯- 在殖民之前,數個以氏族組成的村落會集結成較大的組織,稱為部落,通常由數百到數千人組成。特別的是部落內的人都可以運用共同土地。氏族可以使用在範圍內的水資源及食物等。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由於人口稀少,資源相對充足,足夠支撐眾人,因此土地之間的界線並不明確。
- 歐洲人到來以後,產生了壓力,土地所有權的觀念逐漸興起,現今在保留區內的土地大多是由當地人管理,僅少部份屬於私人農場擁有。[4]
貿易
編輯- 科伊科伊人和自身民族與鄰近群體交換許多商品、服務,窮人從富裕的牛主人處,以煙草和其他人得來的受歡迎物品,換取牛隻。同樣地,工匠製造額外的武器以換取牛隻、毛毯、煙草及咖啡等。科伊科伊人在好望角販售牛、羊、牛奶給歐洲船隻,換取銅鐵、酒及其他物品。[4]
生活
編輯- 科伊科伊人的生活都是圍繞着照顧牲畜、打獵以及採食。一般而言,牛隻通常只有在祭祀時才會被宰殺,但平常牛乳是科伊科伊人生活的主食。科伊科伊人運用公牛搬運貨物及作為交通工作;羊隻較常被殺,因其脂肪受到大家的喜愛,此外羊皮也能做為衣服。羊奶也是科伊科伊人會利用的資源。
- 僅管現在人口不斷減少,但仍維持傳統放牧的方式,在共同土地上放養牛隻、羊隻。若天氣許可,也會有一些農業種植。到了1990年代,大部分農產品都外銷。僅管放牧的重要性仍然存在,在保留區外的科伊科伊人卻以勞動工作維持生計。[4]
住家
編輯信仰與習俗
編輯萬物有靈信仰
編輯霍屯督人除部分改信基督教外,其餘的人保持萬物有靈信仰,崇拜自然力和祖先,相信巫術。巫師是認為是最有魔力的人,他們法力很大,並非常人所能類比,他們有特殊的魔力,不僅可以在人間行使魔法,而且還可以到陰間與鬼神往來。他們一直以人與神鬼的媒介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求得他的魔力,幫助自己解決棘手的實際問題。[6]
對月亮的崇拜
編輯科伊科伊人對月亮的崇拜顯得十分突出,認為與上天相關、至高無上的地位象徵。每當新月和滿月之時,他們特別激動,稱月亮為「統帥」,整夜為之歡歌曼舞 。他們認為,月亮會給人們帶來好運,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他們需要的東西。有時,他們對月亮高聲呼喊「我們歡迎您!」「給我們的牛多多的飼料,多多的牛奶,讓我們的生活比蜜還甜」。他們相信他們所崇敬的月亮會使他們如願以償。[6] 此外,Tsui'goab被認為是創造者和健康的守護者,而Gunab是一個邪惡的存在,導致疾病或死亡。有些人會在祈求降雨的儀式或治病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這些人並非特殊的宗教中介者。在文獻中有提及巫術的部分,但細節部分並無紀錄。[4] [7]
葬禮
編輯除了自然死亡以外,其他在特殊情況下的死亡往往都被認為是邪惡不祥,或是違反某些儀式禁忌。死亡之後會盡速舉行低調的葬禮。此外,科伊科伊人沒有來世的完整觀念。[4]
儀式
編輯科伊科伊人大部分的儀式都代表着人生階段的轉變,像是出生、青春期、成年禮、婚姻或死亡等在人生中的轉捩點。在這些儀式當中,中介狀態被認為是一個脆弱與危險的階段,且有一些禁忌,例如不能接觸到神聖的水,然而有些則被認為具有保護功效,通常與家畜有關,像是會用牛乳餵孩子,或是給孕婦穿上獸皮,同樣都被認為有保護作用。[4]
參見:科伊科伊人原始宗教
藝術與文學
編輯科伊科伊人對於裝飾藝術比較不感興趣,他們的藝術多表現在音樂樂器及舞蹈之中。[4]
右圖這一系列素描出自一組畫在 15 頁紙上的 27 張圖畫,於 1986 年在南非國家圖書館被發現。這些圖畫屬於重要資料,是最早描繪西開普省原住民科伊科伊人真實生活的素描。素描中顯示了科伊人的活動,包括繪製面紋、打鼓和跳舞。註釋是荷蘭文,詳細介紹了面紋中的圖案以及男人和女人所打的鼓的不同。頁面的右側專門描繪了跳舞。荷蘭文註釋中描述了科伊婦女們跳的舞蹈,並在右下角用一個非常簡單的音樂記譜給出了舞曲。 早期歐洲資料中有很多關於科伊科伊族的信息,但保留下來的圖畫資料很少。這份圖集中的圖畫均是在現場繪製的,與大部分早期歐洲人對科伊科伊族的描繪不同,這些圖畫不曾經過歐洲雕畫師的過濾目光。這位藝術家極有可能是荷蘭人,出生於 17 世紀,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擔任某個職位,他可能是在前往荷屬東印度群島或返回荷蘭的途中,參觀了好望角。有證據表明這批圖畫的創作時間不遲於 1713 年,實際可能遠早於這一時間。在大部分圖畫上,均有另一位身份不明人士在 1730 年之後加上的註釋。
在右圖中,藝術家捕捉到了人體、衣物和珠串的運動軌跡。註釋是荷蘭文,指出這是「五個正在跳舞的霍屯督婦女」,霍屯督人是當時定居的白人對科伊科伊族的歷史稱呼,現在被認為是貶義。中間舞者下方的註釋指出:「這似乎是一個寡婦,她小指第一個關節已經截去,這表示她願意再嫁。如果她想結第三次結婚,無名指的第一個關節也必須截去。」多位作者曾提到過這一點,這似乎是科伊人的一個習俗。
現況
編輯面對現代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科伊科伊人逐漸融入了更大的國家體系裏,無論是生產活動也產生巨大的改變,不再是採行以往農牧兼營的方式,而是成為勞工,從事勞力工作。另一方面,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保存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科伊科伊語也納入學校教育當中,使更多科伊科伊人能夠保有母語。[4]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Ehnologue: naq#. [2016年6月28日].
- ^ Rev. Prof Johannes Du Plessis, B.A., B.D. Report of the South Af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89–193. 1917 [2016年6月28日].
- ^ Khoikhoi: the first people of South Africa. [2016年6月28日].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Boonzaier, Emile. Culture Summary: Khoi. HRAF. 2010.
- ^ Pre-colonial Cultures in South Africa: The San and Khoikhoi. [2016年6月28日].
- ^ 6.0 6.1 霍屯督人. [2016年6月28日].
- ^ Reconstructimg the Past:the Khoikhoi Religion and Nature. [2016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