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l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Wintel,音譯微特爾,字面上指由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與Intel CPU所組成的個人電腦。
該詞實際上是指Microsoft與Intel的商業聯盟,該聯盟意圖並成功地取代了IBM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所以也稱為Wintel聯盟。這是廣受媒體使用的一種通俗用法。[1][2][3]
背景
編輯在1980年代早期,早期微型電腦市場普遍存在的混亂和不相容問題已經讓位於少數事實上的行業標準,包括 S-100 匯流排、CP/M、Apple II、唯讀記憶體 (ROM) 中的 Microsoft BASIC , 和 5+1⁄4 英寸軟碟。沒有一家公司能控制這個行業,激烈的競爭確保了硬件和軟件的創新是規則而不是例外。 微軟 Windows 和英特爾處理器獲得了優勢,他們的持續聯盟使他們獲得了市場主導地位。[4]
英特爾聲稱,這種合作夥伴關係使兩家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價格下降和效能上升的看似無休止的螺旋」。[5]此外,他們聲稱擁有「創新歷史」和「為敏捷業務的靈活計算的共同願景」。
IBM
編輯1981 年 IBM 進入微型電腦市場。 IBM PC 是由該公司的一個小部門建立的。 對於 IBM 產品來說,這很不尋常,因為它主要來自外部組件供應商,並且旨在執行第三方作業系統和軟件。 IBM 公佈了 PC 的技術規範和原理圖,允許第三方公司生產相容的硬件,即所謂的開放式架構。 IBM PC 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腦之一。
IBM PC 的主要特點是它背後有 IBM 的巨大公眾尊重。 IBM PC 碰巧有一個英特爾 CPU(而不是技術上優越的[6]摩托羅拉68000或 IBM 內部設計),並且它與 IBM PC DOS(微軟 MS-DOS 的授權版本)而不是 CP/M-86 作業系統一起提供,這些意外在後來的幾年中具有巨大的意義。
因為 IBM PC 是帶有 IBM 徽章的 IBM 產品,所以個人電腦變得受人尊敬。 與一兩年前相比,企業更容易證明購買微型電腦的合理性,並且最容易證明購買 IBM 個人電腦的合理性。[來源請求] 因為 PC 架構在 IBM 手冊中有詳細記錄,並且 PC DOS 的設計類似於早期的 CP/M 作業系統,PC 很快就有了數千種不同的第三方附加卡和軟件套件可用。 這使得 PC 成為許多人的首選,因為 PC 支持他們所需的硬件和軟件。
競爭對手
編輯行業競爭對手採取了幾種方法之一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有些(例如 蘋果公司、Amiga、雅達利 和 艾康電腦)堅持使用他們獨立且完全不同的系統。在這些系統中,蘋果公司的麥金塔是市場上僅存的一款。其他公司(例如當時世界第二大電腦公司迪吉多、惠普和 Apricot)專注於製造類似但技術上更優越的模型。其他早期的市場領導者(例如 Tandy-Radio Shack 或德州儀器)在過時的架構和專有作業系統上停留了一段時間,然後才意識到市場趨勢的走向並轉向最成功的長期業務戰略,即製造一台儘可能複製 IBM PC 的機器,然後以稍低的價格或更高的效能出售它。鑑於早期 IBM 個人電腦的工程設計非常保守,而且價格高於平均水平,這起初並不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只有在製作一個完全複製 IBM BIOS 功能但不侵犯著作權的 BIOS 時才會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
最後一個戰略的兩個早期領導者都是初創公司:哥倫比亞數據產品公司和康柏電腦。他們是第一個以與 IBM 機器非常接近的相容性而享有盛譽的人,這意味着他們可以執行為 IBM 機器編寫的軟件而無需重新編譯。不久之後,IBM 就擁有了世界上最暢銷的個人電腦,而且至少有兩個緊接着暢銷的電腦實際上是相同的。
對於軟件行業來說,影響是深遠的。首先,這意味着合理做法是將 IBM PC 及其克隆作為高優先級進行編寫,而閒暇時為不太常見的系統編寫移植版本。
其次(更重要的是),在 IBM 之前的時代,軟件編寫者必須小心使用儘可能簡單的可能技術子集(以便能夠在任何執行 CP/M 的硬件上執行) ,由於現在市場的主要部分都使用相同的硬件(或非常相似的克隆),因此利用 IBM 提供的任何和每個硬件特定的功能都是切實可行的。
Award Software、C&T 和 Phoenix Technologies 等獨立 BIOS 公司開始銷售與 IBM 的 100% 相容的淨室 BIOS,從那時起,任何有能力的電腦製造商都可以實現 IBM 的相容性。
從 1984 年左右開始,市場快速增長但相對穩定。 「Wintel」的「Win」一半尚未出現跡象,儘管微軟從 DOS 銷售中獲得了巨額收入,無論是向 IBM 還是越來越多的同意購買 MS-DOS 許可證的其他製造商名單。他們製造的每一台機器,即使是那些與競爭產品一起發貨的機器。至於英特爾,每台製造的 PC 要麼配備英特爾處理器,要麼配備英特爾許可的第二來源供應商製造的處理器。英特爾和微軟擁有巨大的收入,康柏和它們之間的許多其他製造商製造的機器比 IBM 多得多,但決定個人電腦形狀的權力牢牢掌握在 IBM 手中。
1987 年,IBM 推出了 PS/2 電腦系列。儘管 PC 及其繼任者的開放式架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他們是最大的單一製造商,但大部分市場都在購買其他公司製造的更快、更便宜的 IBM 相容機器。 PS/2 保持軟件相容,但硬件完全不同。它引入了技術上優越的微通道架構匯流排以實現系統內的更高速通訊,但未能維持開放的 AT 匯流排(後來稱為工業標準結構),這意味着現有的數百萬個附加卡都無法正常工作。換句話說,新的 IBM 機器與 IBM 不相容。
此外,IBM 計劃 PS/2 的方式是,出於技術和法律原因,它很難被克隆。相反,IBM 提出將 PS/2 許可證出售給任何能夠支付版稅的人。他們不僅需要為每台銷售的 PS/2 相容機器支付版稅,而且還需要為特客製化造商過去製造的每台 IBM 相容機器支付費用。
許多 PC 製造商註冊為 PS/2 許可證持有者。 (到目前為止,由于堅持「比 IBM 更好的 PC」戰略而遭受慘重損失的Apricot就是其中之一,但還有許多其他的。)許多其他PC 製造商決定在承諾之前推遲。一些被稱為九人幫的主要製造商決定聯合起來決定一種對所有製造商開放的匯流排類型,其速度與 IBM 的 Microchannel 一樣快或更快,但仍保持與 ISA 的向下相容。
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整個行業不再滿足於讓 IBM 做出有關技術方向的所有重大決策。在事件中,新的擴充工業標準結構匯流排本身就是一個超出高端的商業失敗:當實施 EISA 的成本降低到可以在大多數台式 PC 中實施的程度時,更便宜的 VESA 本地匯流排已經消除了台式 PC 對它的大部分需求(儘管它仍然在伺服器中很常見,因為例如連接到 VLB 控制器的硬碟機上的數據損壞的可能性),而英特爾的外設組件互連標準匯流排指日可待。但是,雖然 EISA 系統賣得很少,但它已經達到了目的:IBM 不再控制電腦行業。 IBM 遲早會用 PS/ValuePoint 系列修改 PS/2 系列,該系列跟蹤新興的 Ad hoc 平台的特性。
大約在同一時間,即 1980 年代末和 1990 年代初,微軟的 Windows 操作環境開始流行,微軟的競爭對手數字研究公司開始以 DR-DOS 奪回 DOS 印刷機和 DOS 市場的份額。 IBM 計劃用效能優越得多的 OS/2(最初是 IBM/Microsoft 的合資企業,與 PS/2 硬件不同,高度向下相容)取代 DOS,但微軟更傾向於將行業推向自己的產品 Windows 。在 PS/2 災難、巨額財務損失以及公司明顯缺乏統一性或方向性之後,IBM 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公開羞辱,微軟將軟行銷聲音和大財務大棒相結合是有效的:Windows 成為了事實上的標準。
對於競爭的電腦製造商,無論大小,提供聯合技術領先地位的唯一共同因素是微軟的操作軟件和英特爾的 CPU。
支配地位
編輯在接下來的幾年中,Wintel 合作夥伴關係中的兩家公司都將試圖擴大其壟斷地位。英特爾成功進軍主機板和晶片組市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主機板製造商,在某個階段,幾乎是唯一的晶片組製造商——但在進軍圖形晶片市場的嘗試中失敗了,並且(從 1991 年開始) ) 在其核心 CPU 領域面臨來自超微半導體、Cyrix、威盛電子和全美達的激烈競爭。
微軟表現更好。 1990 年,微軟在其核心市場有兩個競爭對手(Digital Research 和 IBM),而英特爾則沒有。到 1996 年,英特爾在其核心市場 (CPU) 上有兩個競爭對手,而微軟則沒有。微軟一直奉行堅持按處理器計費的政策,從而使競爭作業系統對電腦製造商沒有吸引力,並引發歐盟委員會和美國當局的監管審查,導致微軟承諾停止此類做法。 [7]然而,將 DOS 整合到 Windows 95 是主線:不僅其他作業系統供應商被凍結,微軟現在可以要求電腦製造商遵守其要求更高價格的痛苦(就像它要求 IBM 停止積極行銷 OS/2 否則為 Windows 95 支付其競爭對手 Compaq 兩倍以上的費用一樣)[來源請求] 或扣留「為 Windows 95 設計」的背書(這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硬件行銷工具)。微軟還能夠要求硬件製造商向他們提供免費宣傳。 (例如,幾乎所有現代鍵盤上的 Windows 鍵廣告符號,或者對系統啟動期間和 Windows 桌面上可能顯示或可能不顯示的內容的嚴格許可限制。)此外,微軟以Windows NT能夠接管大部分網絡市場(以前是 Artisoft 的 LANtastic 和 Novell 的 NetWare 的領域),以及以Microsoft Office接管商業應用程式市場(以前由 蓮花軟件 和 WordPerfect 領導) 。
儘管微軟目前是 Wintel 合作夥伴關係中的主導者,但英特爾的持續影響力不容小覷。英特爾和微軟曾經是最親密的合作夥伴,自從第一次發生重大糾紛後,雙方就一直處於尷尬的距離,這與英特爾在 32 位最佳化的奔騰Pro上的巨額投資以及微軟交付Windows 95 中的 16 位代碼的比例高得出乎意料有關。兩家公司不時與對方的競爭對手交談,最值得注意的是微軟與 AMD 的密切關係以及利用 AMD 設計的 x86 架構的 64 位擴充開發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以及英特爾決定將其處理器出售給蘋果公司。
Wintel 平台仍然是佔主導地位的桌上電腦和手提電腦架構。
有人認為,微軟 Windows 天生的軟件膨脹已經吞噬了英特爾處理器通過摩爾定律賦予「Wintel 平台」的大部分「硬件進步」。 [8]隨着智能電話和NetBook的興起,一些媒體猜測 Wintel 的主導地位可能會隨着越來越多的廉價裝置採用其他技術而終結。[9][10] [11]
該術語的現代用法
編輯在最嚴格的意義上,「Wintel」僅指在 Intel 處理器上執行 Windows 的電腦。 但是,Wintel 現在通常用於指代在任何現代 x86 相容 CPU 上執行現代 Microsoft 作業系統的系統,由 Intel 或 AMD 製造。[12] 這是因為可以在 x86 Intel 處理器上執行的 PC 應用程式通常也可以在 x86 AMD 處理器上執行。
2017 年 10 月中旬,微軟宣佈基於高通驍龍的 Windows 10 處於測試的最後階段。[13][14][15]這不會被視為「Wintel」。 使用基於安騰或 ARM 架構的 Intel 處理器執行 Microsoft 作業系統的系統,儘管該處理器是由 Intel 製造的,但也不被視為 Wintel 系統。
參考資料
編輯- ^ 2012,“微特尔”变革之年. 財富 (雜誌). 2012-02-03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 ^ 打造新“微特尔(Wintel)” ——爆发前夜走入消费极只差一个“奇点”. 杭州日報. 2016-06-17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 ^ 驰骋计算产业数十年的Wintel联盟开始分崩离析. 鳳凰網科技. 2017-03-10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 ^ "Microsoft Alliance With Intel Shows Age", Wall Street Journal, Jan 4, 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18 June 2014
- ^ Intel: "Doing Business Better", p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18 June 2014
- ^ The Red Hill CPU Guide: in the beginning. www.redhill.net.au.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6).
- ^ Deal clears deck for Novell DOS 7.0. Personal Computer World. October 1994.
- ^ Kennedy, Randall C. Fat, fatter, fattest: Microsoft's kings of bloat | Applications. InfoWorld. 2008-04-14 [201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6).
- ^ Caulfield, Brian. Look Ma, No Wintel. Forbes.com. 2009-03-02 [201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8).
- ^ Bajarin, Tim. Can WinTel Survive? - Columns by PC Magazine. Pcmag.com. 2010-01-04 [201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1).
- ^ Cooper, Charles. Judging Wintel on the eve of a new era | Coop's Corner — CNET News. News.cnet.com. 2009-01-13 [201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What is Wintel? - Definition from Whatis.com. Searchwinit.techtarget.com. 2002-12-30 [201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5).
- ^ Windows 10 Laptops With 'Multi-Day' Battery Life Due by December: Report.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 ^ Windows 10 on Snapdragon Laptop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21 February 2018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7).
- ^ Reichert, Corinne. Microsoft in final stages of Windows 10 Snapdragon PC development - ZDNet.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