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商榷》,共一百卷,清代王鸣盛(1722年-1797年)著。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并称。

十七史商榷
作者王鸣盛
类型经以明道、执义理、考实事。
系列史学系列
语言中文
主题十九史皆重考据,反对议论褒贬的春秋笔法,于儒家对历史的歪曲,皆据实予以反驳。
发行信息
出版地点中国江苏太仓州嘉定县
中译本出版日期乾隆47年(1782年)
媒介线装书
页数98卷(另有"缀言"2卷)

内容架构

编辑

《十七史商榷》沿用了宋时汇刻十七史之名(十七史又多了《旧唐书》、《旧五代史》两种)。内容分《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共十二卷、《北史》、《魏书》、《齐书》、《周书》、《隋书》共四卷、《新唐书》与《旧唐书》二十四卷、《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六卷,另有〈缀言〉二卷。

考据治史

编辑

王鸣盛治史重考据,反对议论褒贬的春秋笔法,对于儒家对历史的歪曲,皆据实予以反驳;他认为:“大抵史家所记,典制有得有失,让史者不必横生意见,驰骋议论,以明法戒也,但当考其典制之实,俾数千百年建置沿革,了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之自择焉可矣。其事迹则有美有恶,读史者不必强立文法,擅加与夺,以为褒贬也,但当考其事迹之实,俾年经事纬,部居州次,纪载之异同,见解之离合,一一条析无疑,而若者可褒,若者可贬,听之天下之公论焉可矣。书生胸臆,每患迂愚,即使考之已详,而议论褒贬,犹恐末当,况其考之未确者哉!盖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耶?”

评价

编辑

王鸣盛此书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并称。但此书有不少错误,谭其骧以《十七史商榷》中《许邺洛三都》条做分析称:“王氏此条,无一语不误”[1]。其弟子周振鹤更在《点石成金、披沙沥金与脸上贴金》中贬其为脸上贴金之作,称其“说对之处,治史之人多半均自己能悟到,至说错之处,在在皆是,误人不浅”,并连举《名字郡县义例不定》《许邺洛三都》等多条中的错误,批评其“毫无根据的乱下结论”[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历史地理》第7辑
  2. ^ 《读书》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