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

北宋時期編纂的史書
(重定向自舊五代史
二十四史列表
次序 书名 作者
姓名 时代
1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2 汉书 班固 东汉
3 后汉书 范晔 刘宋
4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萧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徵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关 东观汉记 刘珍 东汉
相关 十国春秋 吴任臣
相关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国
相关 南明史 钱海岳 共和国
相关 清史稿 赵尔巽 民国
相关 清史 张其昀 民国
相关 点校本二十四史 顾颉刚 共和国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书[a]。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晋涵等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等文献中辑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辑本。[1]:1

旧五代史》一共一百五十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五代50余年的历史。该书分为梁、唐、晋、汉、周五书,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记十国政权,以“外国列传”记周边政权或部族,另有天文等十志。

欧阳修新五代史》刊行后,《薛史》遂废。清乾隆年间,邵晋涵在《永乐大典》中辑录旧文,参校《册府元龟》等书,为《旧五代史》辑本。虽非原书,再加上内容有窜改之处,但辑本保留了大量史料,与《欧史》可互相补充,有相当的价值。

编纂 编辑

据《玉海》卷四十六引《中兴馆阁书目》的记载,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年)四月二十五日戊申,下令编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并令薛居正作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同修。薛居正是《旧五代史》的主编。当时他任参知政事一职,在编成之后获升任为宰相。其下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参与写作。用时一年多,成书于开宝七年(974年)闰十月甲子。[1]:1-4书中还有一些开宝六年后的纪事,估计是成书后还作了一些技术性的加工,最迟的是《郑珏传》所引及的太平兴国(976年—984年)年号。[1]:7

史料来源 编辑

《旧五代史》主要是依靠五代时期的各种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而编纂的。虽然五代时期战争频繁,但各朝皇帝依然重视编纂实录之工作。《宋史·艺文志》中记载,可考之五代实录有17种,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有其实录[2]:417-418。学者认为,这些实录有三百六十卷之多。[1]:8《旧五代史》中保留了本朝人的语气,如“本朝”、“国初”之类,可见其编写时相当依靠实录。[1]:14

范质的《五代通录》也是重要的编纂来源。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此书六十五卷,范质因五代实录繁冗,“节略而成此书”,其各朝的实录合作一起,对编纂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2]:418

《旧五代史》因为编纂时间甚短,因此编写体例繁芜。在本纪方面,基本上都是依靠各代实录而成。实录的卷数甚多,写作时不舍巨细,《薛史》编写人员虽以取《实录》之大意,或者是删合琐节,以及是对话、奏议等方式削成六十一卷,其内容依然过多,和纪传体将事情具体细节放至列传的做法有异。[1]:14-15

内容 编辑

清辑本目录 编辑

全书共一百五十卷,记载了上至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下至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间的史事。其体例模仿了《三国志》,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各至为一书,各朝的本记、列传列于各书之中。五书之后另有《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以记载王朝本身之外的情况。列传之后是志,记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2]:419据《玉海》卷四十六引《中兴书目》,本纪六十一卷、志十二卷、传七十七卷。清辑本的分卷只是大致推定,但和原书不会有太大差别。[1]:7

下据《大典》本列出其目录:

新辑会证本目录 编辑

陈尚君新辑会证本《旧五代史》是对清辑本的重辑,内容上较原辑本有很大改动,参考多种文献与金石碑碣改订、增补史文近万处。其除重新辑录《梁太祖本纪》外,又重辑列传五十二篇与《地理志》一篇,新增列传六十篇,删去清人误收、误录者九篇,适当调整了原书部分卷次。[1]:77-79

现亦列出新辑会证本目录以供参考比照:

流传 编辑

《薛史》成书之后,有宁州杨及于天圣五年(1057年)进《重修五代史》,同年十二月秘书监致士胡旦进《五代史略》四十三卷,但此二书在后代近乎没有任何影响。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时,其史料内容大多取自《旧五代史》。[1]:19-23北宋时期,《旧五代史》广行于世。司马光等编修《资治通鉴》的时候,“皆专据薛史,而不取欧史”。沈括梦溪笔谈》及王钦若册府元龟》亦大量引用《薛史》。[3]:40

至南宋,《新五代史》取代了《旧五代史》的地位。据《续资治通鉴》卷一五八的记载,金从大定(1161年—1189年)之后,学校所用正史一直并用薛、欧二史。金泰和七年(1207年),“诏新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而专用《新五代史》”。张元济认为,南宋早在金人以前,朱熹上议设各科取士的时候,已经弃用《旧五代史》,“北朝文化自知不逮,故起而从其后”。虽然如此,南宋时期此书依然有不少记载,如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一、《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等。南宋时期著作征引此书者,至少计有十数家。[1]:23-24

至元明时期,薛史已经罕有援引。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元末明初王祎的《大事记续编》中依然有引用《旧五代史》,可见尚有小量流传。入明之后,“惟明内府有之,见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万历年间,胡应麟说《旧五代史》已经被废置。明末刻书家毛晋也说《旧五代史》已“久不传于世”。[1]:23-24

入清之后,《旧五代史》更是无人得见。吴任臣在编写《十国春秋》的时候,曾向黄宗羲借《旧五代史》。《十国春秋》卷首《凡例》叙中采用书有“薛氏《旧五代史》”,似乎确实借有此书,但全祖望以为“借之而未得”。假设确有此书,黄宗羲的藏书也已经毁于火海,《旧五代史》也应随之化为灰烬。明藏书家陈第曾藏有《旧五代史》,清代藏书家陆心源曾说嘉庆年(1796年-1820年)散出,杭州藏书家赵昱虽欲收藏,但未见。[1]:24-25

近代张元济于1930年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曾刊登广告,悬巨赏以征集原书,然而未得一纸半叶。[1]:19-23

特色 编辑

体例完整 编辑

《旧五代史》断代为史,即将五代各朝独立成书。《薛史》模仿了《三国志》的编撰方法,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各自为一书,体例完整。所涉朝代的本纪、列传分别编写并列入各书之中,五书之后,另有《世袭列传》《僣伪列传》《外国列传》记载中原王朝以外的情况。最后以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志,全面叙述了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全书以五代为正,十国为伪,目的是凸显继承后周的宋代乃正统政权。[2]:419

内容丰富 编辑

《旧五代史》把五代各朝的重大事件都连贯地记录在各个皇帝的本纪里,材料相当充实,总体框架清晰,没有琐碎零散之感。在主要叙述中原地区的历史之外,也对其他地区的历史作了记述。此外,书中对礼乐及职官之制度、选举及刑法的沿革、食货和郡县的变化等也作了详细介绍。[2]:419-420

观点可取 编辑

《旧五代史》在观点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某些部分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如在谈及后汉灭亡时,就否定了“天命论”,把统治者的残暴看作是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触及到问题本质的论述;二是在分析方法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辩证因素,如卷九十六对有作为的帝王如周世宗,既赞扬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又批评他“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三是在对人民的态度上也比较宽厚,指出:“好利残民,夫何足贵!”对王周的“享性宽惠,人庶便之”和刘审交的“无扰于民,百姓歌之”,大加赞扬。[2]:420-421

版本 编辑

《大典》本 编辑

在明初编纂《永乐大典》的时候,编纂者将《薛史》的内容分散收入于其各韵之中。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朱筠上《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建议从《永乐大典》辑录逸书,至次年二月开馆。邵晋涵以大学士刘统勋荐,于开馆初入充纂修官,专职史部,至四十年秋母丧南归。在这两年多时间,邵晋涵在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在各书中引自(或他认为来自)《薛史》的条文,再加以编排、注释编成《旧五代史》。当中,采自《永乐大典》者有822条、《册府元龟》318条、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6条、胡三省《资治通鉴注》12条、《太平御览》2条、洪迈《容斋随笔》1条。[2]:266-267

当时《永乐大典》藏于翰林院的典籍库中。邵氏或其他纂修官会先签出《永乐大典》中的佚文,将会将可以辑出的书目粘贴标识,然后由缮写官抄出当中的散片。因为《永乐大典》不便移出移入,因此缮写的工作都在翰林院里进行。《大典》所缺者,则参照《册府》等书以补其缺。遗文有脱讹衍者,馆臣贮会在各纪传上粘签,以说明差异。熊罗宿影库本时,粘签尚完整,为统一规格,重抄影印附后。粘签中所涉各项,与他书歧互者,邵晋涵重加考订,编写按语,作《旧五代史考异》五卷。[2]:287-290[4]:69-84

清辑本版本以熊罗宿影库本和孔继涵手校抄本最早,刘氏嘉业堂刊本次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次之。武英殿本最迟,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对比各个版本,熊孔二本的讳改较少,刘本较多,文渊阁本和殿本则最剧。[2]:287-290

《大典》本的评价 编辑

《旧五代史》的辑本成就,梁启超曾给予肯定,认为,“极繁难者,例如《五代史》,散在各条,篇第凌乱,搜集既备,佐以他书,苦心排比,乃克成编。非得邵二云辈深通著述家法,而赴以精心果力,不能蒇事。此种工作,遂为后此辑佚家模范。”[5]陈尚君认为,邵晋涵《旧五代史》辑本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取材较为广泛。二,标明了史料来源,有利后世治史者校勘。三,考订细致。四,编次接近薛《史》原本面貌。[1]:28-42

清辑本的不足,主要有三。一、史料漏辑。据陈智超统计,现存《永乐大典》残卷引《旧五代史》共72段,清辑本仅采用60段;《太平御览》涉及《旧五代史》者76条,清辑本只采用了2条:《资治通鉴考异》涉及266条,清辑本只采用了6条,而且还有误引;《资治通鉴注》涉及138条,清辑本只采用了12条;《容斋随笔》涉及10条,清辑本仅采用了1条。此外,引用《旧五代史》的其它文献,如《玉海》、《职官分纪》、《五代史阙文》、《通历》、《群书考索》、《通鉴目录》、《记纂渊海》、《锦绣万花谷》、《群书会元截江网》等书,皆未采用。二、篡改原文。陈垣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中指出四库馆臣在辑校时有十忌:忌虏、忌戎、忌胡、忌夷狄等等,并指馆臣会对这些字眼会作出修改。三、脱衍舛误甚多,仅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就考订出一千多条错误。[1]:28-42

中华书局校点本 编辑

中华书局校点本最初由刘迺龢在陈垣指导下负责,文革前已经完成大部分工作,后由复旦大学完成校点工作。参与点校的有朱冬润等十一人,参与定稿的有五人,参与编辑整理工作的有陆枫等六人。197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发行。[1]:42-46

该校点本对当时能够看到的清辑本系统的主要传本作了通校,确定以江西熊罗宿影库本为底本,参校了多种保存了《旧五代史》的书籍,如《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作校勘,在清辑本之上作了一千七百多条校记。[1]:42-46

重辑 编辑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陈尚君著,200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册,150卷,300多万字。和清辑本相比,《新辑会证》本扩大了佚文文献的范围,删除了误收佚文、重辑已有佚文,并在校勘上取得新的成果。[3]:49-50

《辑补旧五代史》,陈智超著,2021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全书6册。和通行本相比,《辑补旧五代史》新增补列传113个,校正内容480处,增补了十志的内容,纠正了通行本的一些错误。[6]

评价 编辑

《四库提要》在评论《旧五代史》时指出:“虽其文体平弱,不免叙次烦冗之病,而遗文琐事,反藉以获传,实足为考者参稽之助。”(虽然《旧五代史》文体平弱,不免叙述繁琐重复的病,但遗文琐事,反而借此得以流传,有助考者参稽。)[7]

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旧五代史》:“事实较详,盖欧《史》专重书法,薛《史》专重叙事,本不可相无”。[8]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尚君认为:“五代虽还有《新史》,其长处在义例与文章,就史料的原始丰富来说,远不能取代《薛史》”。[2]:304

注释 编辑

  1. ^ 此书原名《五代史》,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编成之后,宋人为了分别两者,故称《旧五代史》,或简称《薛史》。这些名称已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陈尚君, 前言, 舊五代史新輯會證,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向燕南; 李峰 (编). 新舊唐書與新舊五代史研究. 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书(第七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梁太济, 薛史「輯本因避諱而改動的文字」,為什麼「一般不再改回」?——對《舊五代史》點校本的一點意見: 257-263 
    • 陈智超, 《舊五代史》輯本之檢討與重新整理之構想: 264-286 
    • 陈尚君, 清輯《舊五代史》評議: 287-304 
    • 单远慕, 薛居正和他的《舊五代史》: 414-423 
    • 陈登元, 薛氏《舊五代史》之冥求: 540-563 
  3. ^ 3.0 3.1 3.2 孙先文. 《舊五代史》研究 (博士论文). 安徽大学. 2014. 
  4. ^ 4.0 4.1 张昇. 四庫全書館研究.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3140503. 
  5. ^ 梁启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397. 
  6. ^ 《輯補舊五代史》書評.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1, (3): 2. 
  7. ^ 四库馆馆臣. 四庫提要·史部二·舊五代史. [202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4). 
  8. ^ 赵翼. 廿二史札記·卷二十一五代史. [202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旧五代史 (四库全书本)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五代史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