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新客家话Giong` A+ sin`;1901年2月19日—1982年),字懋熙,出身于北埔姜家,为金广福垦首姜秀銮后代。毕业于台北国语学校(即台北师范学校前身),曾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就读,担任过由日本政府集中茶叶工厂所统一运作管理的竹东茶叶株氏会社董事长,并于1946年筹组永光公司,茶叶大都销往香港、日本,因此有台湾“茶虎”的美誉,逝世于1982年。

姜阿新
出生(1901-02-19)1901年2月19日
日治台湾新竹州竹东郡宝山庄
(今 中华民国新竹县宝山乡面盆寮)
逝世1982年(80—81岁)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01年-1945年)
 中华民国 (1945年-1982年)
教育程度台北国语学校
职业企业家政治人物
家乡台湾新竹县北埔
儿女姜鸣铎、姜丽芝
父母姜清汉(父)、罗氏(母)
亲属北埔姜家
学历
    • 北埔公学校毕业
    • 台北国语学校国语部
    • 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科专门部
经历
    • 竹东制茶株式会社 社长
    • 竹东农业兴业株式会社
    • 永光股份有限公司
    • 永光林业有限公司
    • 第一届临时省议会议员
    • 新竹客运董事长

早年

编辑

姜阿新1901年出生于新竹厅竹北一保花草林(今宝山乡面盆寮),本姓蔡,为姜清汉之养子。姜阿新属于姜荣华(姜阿新的曾祖父)长房姜金发(姜阿新的祖父)之后,姜金发于18岁英年早逝,过世时仅有一子姜清相,之后又抱养姜清汉(姜阿新的父亲),其入嗣无生育,故姜阿新自幼入嗣为其养子。

1915年于北埔公学校毕业,进台北国语学校国语部。1919年到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科专门部就读一年。

1932年田中利七任北埔庄长时聘其为“助役”(秘书),并于1935年继承家产。其年轻时期屡有投入事业的企图却屡遭父亲反对,直到姜阿新背着姜清汉在祖业内大坪、四十二分等地造林有成后,其父才同意出资让姜阿新投入事业。[1]:15-16

 
姜清汉的门牌,现存于姜阿新洋楼保存

事业

编辑

台湾日治时期

编辑

大学毕业前,姜阿新因家乡事业缘故,中途退学,于昭和七年(1932年)被派任北埔庄役场助役,两年之后,辞去助役,转而投入于地方经济。

茶叶

编辑

1930年代姜阿新在日本“三井农林株式会社岩仓一马支持以及本地制茶师傅协助下,拥有多间茶厂。昭和年间世界市场对台湾红茶需求大增,造成台湾的红茶热。

  • 昭和五年(1930)北埔制茶业者才刚开始实现制茶的机械化。当时的制茶方式为机械制茶工厂和传统手工制造并行,前者主要制造红茶;后者则是包种茶乌龙茶。姜阿新是当时推动机械化制茶的重要人物。 日后姜阿新所推动的“北埔茶业组合”其制茶实力亦受到肯定,遂与“三井物产”结合。[2]
  • 昭和八年(1933)田中利七担任北埔庄长时,姜阿新担任助役,积极推广地方产业、鼓励庄民用优良茶种扩大茶园面积,并在北埔口建设拥有最新设备的红茶制造厂。6月12日举办高级茶品评会,审查对于北埔高级茶,不论其色泽、香味皆有极高评价。时任北埔庄助役姜阿新于同年6月15日将北埔茶带至台北让北部茶商们品评,并由台湾茶共同贩卖所委托贩售,结果由台湾总督府官员以百斤千圆价格买去。而当时台湾高级乌龙茶价格百斤不过一百多圆,北埔高级茶则以百斤千圆的价格高价卖出。[3]姜阿新筹组“北埔茶叶组合”[4],先后设置制茶工厂有:北埔茶场(昭和九年);增购峨眉茶厂(昭和十年);购置横山茶厂五峰茶厂大坪茶厂(昭和十一年)。
  • 昭和九年(1934)姜阿新与三井农林会社合作在北埔口建立拥有当时最新设备的红茶制造工场,在陈阿球先生的指导下于该年春天生产红茶,带动了北埔制作红茶的辉煌期。北埔茶业组合制茶工场名义上负责人是庄长田中利七,但实际经营者是担任北埔茶叶组合专务理事的姜阿新。[1][5]
  • 昭和十四年(1939),姜阿新经营的北埔庄茶业组合拥有最具规模的两家北埔与大坪工场,不但是当时台湾组合工场中的大规模工厂,也拥有当时的最新机械化设备。
  • 昭和十五年(1940)由于中日战争爆发,台湾总督府为了资助战争之用想更有效的管控台湾茶叶资源,颁布“茶制造业取缔规则”要求制茶工厂的整合,主要整合一区域内的茶农和制茶业者,达到一区域一制茶的目的。
  • 昭和十六年(1941)4月北埔茶叶组合统合竹东郡辖下的竹东、北埔、峨嵋、草山、芎林、横山等各街庄茶厂改组为“竹东制茶株式会社”,并由其担任社长,显示其在茶叶经营上的成功也让他在竹东地区的茶业有很大的影响力。

日本战败后,台湾总督府依据统制经济政策下达的同一业种合并的命令失效,于是解散竹东株式会社,把所属茶厂归还原业主各自经营。[6]

此外,依据《新竹县志》记载,姜瑞昌担任庄长时,姜阿新任其秘书,两人对茶叶的推广不遗余力。青心大冇成为北埔栽植的主力茶种,似与其有极大关系。[7]两人亦为北埔茶(膨风茶)声誉的功臣,由于北埔地形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自清末开始种茶制茶后便成为台湾有名的优良茶产地。[1]:17北埔茶叶以“膨风茶”闻名,别名“东方美人茶”、“椪风茶”,为台湾乌龙茶中最高品质代表,产于夏季,为以受到小绿叶蝉咬食过的青心大冇种茶树的嫩叶,手采一心一叶或一心二叶的嫩叶为茶菁,经重度发酵后制成的乌龙茶。

在行销上,姜阿新以三星(Three Star)为商标出口“Ho-ppo tea”(北埔茶),并于国际市场打下响亮名号。其使用类似白兰地的皇家标志,让国际市场上的买家能够轻易认出Ho-ppo tea。在Ho-ppo tea出现以前,国际上的茶叶市场以大吉岭茶最为珍贵,但在Ho-ppo tea出现后,大吉岭茶即相形逊色。[8]

木材

编辑

昭和十四年(1939年),姜氏创设北埔新南制材所,开发木材事业,昭和十八年(1943年),将北埔新南制材所改组为“竹东农业兴业株式会社”。

台湾战后

编辑

民国35年(1946)“竹东制茶株式会社”与“竹东农业兴业株式会社”合并为永光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北市重庆南路一段及竹南镇分设两家分公司,除了开展制茶事业也投入林木、制糖、运输等产业,竹南分公司有规模宏大之制材所,专办林务及木材业。期间与怡和洋行、三井株式会社往来密切,其事业曾盛极一时,为了接待来客因而兴建了“姜阿新洋楼”。[1]:14-16

  • 民国36年5月(1947年),在二重埔创建制茶工厂,为了直接出口,将北埔粗制厂改设为精制茶厂,另在北埔建全省规模最大之粗制茶厂。
  • 民国37年10月(1948年),附设制糖部门—北埔糖厂,以应蔗农之要求。
  • 民国42年(1953年),竹南公司改组为独立之“永光林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对于战后经济萧条,农村社会的困苦窘境,起了带动民生经济之作用。其新式茶厂多,足以供应战后大量的茶叶需求,销往英、美、南非、北非、香港等地,年产量超过九十万台斤。

永光公司战后主要的合作对象为怡和洋行,永光公司将完成的粗制红茶,经过再制后,销往欧美各国。时值世界红茶市场需求殷切,怡和洋行要求永光公司无限量供应红茶,并全力支援永光公司所需资金。[9]

1950年后,南洋重要茶叶生产区已陆续恢复生产,台湾茶业在国际失去优势,姜阿新的大型制茶厂面临危机,与怡和洋行间的合作关系也发生问题,1954年永光公司已成为华美茶行的代工厂,由于茶业大环境的衰退、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大量借贷等原因,造成永光公司处境困难,最终于1965年以失败破产告终,结束茶业经营,[1]:14-28但其为台湾光复初期民生复苏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

 
姜阿新(懋熙)41岁的摄影纪念

政治

编辑

民国40年(1951年),台湾省临时议会成立,改选临时省议员,以高票当选省议员。任内以社会公益,服务人群为怀,振兴工商业造福民生,反映民意,稳定民生经济,匡助政府建设地方,亦在体育领域不遗余力地贡献。

晚年

编辑

1965年结束茶叶生产和相关产业,举家搬迁台北,最终于1982年去世。[1]:14

姜阿新洋楼

编辑

简介与历史

编辑

洋楼建造于1946年至1949年,除了当成自宅,也让姜阿新有较气派的厅堂招待客户。[10]洋楼主要是由年轻的建筑师彭玉理负责设计,同时也是他的远房侄子;实作则由锺娘德德发组负责,所雇用的师傅皆是当地人。[11]1960年代姜阿新事业走下坡,洋楼被合作金库买走,直到吴东昇向合库承租此建物,才开始投入洋楼的整理。此建筑于2001年被认定为新竹县县定古迹、2012年姜家后代将洋楼买回,但建筑本身仍有许多受损,经新竹县政府委托民间事务所自2017年展开修复。其间因施工时发现许多隐蔽部分与设计图不符,加上钢筋锈蚀因素办理变更设计,工程延至2018年完成。[12]

格局与建材

编辑

洋楼的地基是其父姜清汉一房的祖传家产,因原住所天水堂横房太小,加上姜阿新需要一间招待厅,因而改建成现今模样。格局坐东朝西,一楼有大厅一间、小厅两间在侧、大厅后连接主卧与书房、最后是厕所浴室;二楼以神明厅为中心,由两间卧房、琴房与阳台环绕。[13]

结构上采钢筋混凝土,内外墙为砖砌,亦搭配人造石涂工法,例如门口番仔花装饰即是以开模洗石子工法制作,而外墙则以斩石子为主。[14]原本姜阿新采购较高级的观音石,欲将屋子建成城堡造型,但却送来北投砂岩石,使他不得不改变主意,让砂岩石运用在外墙装饰。屋顶三角桁架为陆梁(当地俗称牛嬷梁),材料除了使用之前盖工厂所剩的材料外,还从南庄、大坪等地区采购。受限于1940年代物资缺乏,除了一些材料须利用之前所剩之外,木材修饰手法上还存在许多瑕疵,包含使用螺丝的规格不一、木材显现出各种裁切技巧等。屋瓦方面,洋楼使用的红胎文化瓦与当地青灰板瓦、红色板瓦不同,也跟台湾常用的黑胎文化瓦有所差异。[15]

其洋楼最大的特色在于中西文化的共融,像是室外的半圆拱、凸窗、贝壳与卷草洗石子等元素参考欧洲风格、外墙的石块则来自北投唭哩岸;室内装饰材料则使用从林场运来各种木材,再加上仿造欧洲的壁炉布置等,呈现亦中亦西的样貌。[16]

家族

编辑

姜阿新是战后初期新竹北埔姜秀銮家族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其先祖姜秀銮在道光14年(1834)结合闽粤两籍人士合组金广福垦隘,从事竹堑城东南城厢的土地开垦,也建立了新竹北埔姜家的基业。姜秀銮家族经四代的经营,不仅拥有财力,在地方上也有绝对影响力。[1]:14-16

评价

编辑

因为姜阿新的事业版图扩充太快,且其经营不善,转向民间高利借贷,导致事业出现颓败而无法挽救,洋楼甚至曾遭到银行查封的经历。姜阿新最后被迫远离北埔家乡,当时有许多北埔的乡亲都受到牵连,乡人们也对姜阿新呈现两极化的评价。[17]

奖助与慈善

编辑

姜阿新自经营事业开始,便非常重视教育兴学,在峨眉乡捐地兴建狮山国小(废校后改建为狮山游客中心)[18],捐地停止蔗田耕权,以供北埔国中校址之用,也捐助校园所需的各项资材,重视茶叶技术的传承以及人才培育,资助北埔在地的青年茶师,前往日本研习制茶技术,姜家后代成立姜阿新文教基金会,除了营运姜阿新洋楼的永续维护,持续办理大隘三乡弱势学童的奖助学金,以继续姜阿新的慈善精神遗风。[19]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吴学明. 姜阿新歷史研究初探. 地方菁英与地域社会:姜阿新与北埔. 2007. 
  2. ^ 徐幸君,〈战后台湾北部客家茶产业经营性格〉,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学位硕士论文,2011,页41
  3. ^ 新竹县, 北埔乡公所. 北埔鄉志上卷. 2005: 451–452. 
  4. ^ 徐幸君,〈战后台湾北部客家茶产业经营性格〉,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学位硕士论文,2011,页80
  5. ^ 邱显明. 北埔茶葉發展史初探. 地方菁英与地域社会:姜阿新与北埔. 2007: 59. 
  6. ^ 徐幸君,〈战后台湾北部客家茶产业经营性格〉,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学位硕士论文,2011,页81
  7. ^ 新竹县政府,2008,《新竹县志》〈卷五-经济篇〉,页 111。
  8. ^ 庄瑞兰,〈从市场变迁观点─论战后北埔茶产业史〉,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客家社会与文化学程硕士论文,2013,页43。
  9. ^ 庄瑞兰,〈从市场变迁观点─论战后北埔茶产业史〉,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客家社会与文化学程硕士论文,2013,页28。
  10. ^ 周秋尧. 张爱伦、刘敏耀. 姜阿新洋樓古蹟修復保存北埔聚落文化. 营建知讯. 2019, (443): 5. 
  11. ^ 廖伦光. 歧異性建材的應用與歷史性理解—試以姜阿新故居為例. 地方菁英与地域社会:姜阿新与北埔. 2007: 234. 
  12. ^ 周秋尧. 张爱伦、刘敏耀. 姜阿新洋樓古蹟修復 保存北埔聚落文化. 营建知讯. 2019, (443): 6. 
  13. ^ 薛琴. 北埔姜阿新故居興建與形式之研究. 地方菁英与地域社会:姜阿新与北埔. 2007: 220. 
  14. ^ 叶俊麟. 北埔姜阿新故居外牆人造石塗之研究. 地方菁英与地域社会:姜阿新与北埔. 2007: 250、255、262. 
  15. ^ 廖伦光. 歧異性建材的應用與歷史性理解—試以姜阿新故居為例. 地方菁英与地域社会:姜阿新与北埔. 2007,. 235-237. 
  16. ^ 周秋尧. 张爱伦、刘敏耀. 姜阿新洋樓古蹟修復 保存北埔聚落文化. 营建知讯. 2019, (443): 5. 
  17. ^ 319旅行事誌----姜阿新故宅--新竹縣北埔鄉姜阿新宅. naturallybread.yam.org.tw. [2021-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18. ^ 獅山國小廢校變遊客中心 校友巡禮.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19. ^ 姜阿新教育基金會.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