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惨案
斯德哥尔摩惨案、斯德哥尔摩血案或斯德哥尔摩大屠杀(瑞典文:Stockholms blodbad、丹麦文:Det Stockholmske Blodbad),于丹麦军队成功占领瑞典斯德哥尔摩后,由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下令执行。惨案于1520年11月7日至10日发生;虽然克里斯蒂安二世曾承诺大赦,但还是下令屠杀,在11月8日甚至处死了近百人(大部分是支持斯图尔党的贵族和神职人员),故瑞典历史上称他为“暴君克里斯蒂安”。
背景
编辑瑞典政治角力
编辑这宗惨案除了是起源于瑞典国内两派政治势力──支持联合(支持由丹麦主导的卡尔马联合)者与反对联合(支持瑞典独立)者──的角力,也是反对联合者与丹麦贵族(即克里斯蒂安国王)斗争的结果。反对联合者以小斯滕·斯图雷(Sten Sture den yngre)为首,支持联合者则以乌普萨拉大主教古斯塔夫·特罗雷(Gustav Trolle)为首。
克里斯蒂安入侵
编辑当时,瑞典选出小斯腾·斯图尔为摄政,并把特罗雷视为通敌并围困在其Stäket堡垒中。克里斯蒂安二世于是出兵救援特罗雷。但他被斯图尔带领的农民军队打败于Vedila,只得退回丹麦。他于1518年再次出兵瑞典,但都被斯图尔于Brännkyrka击退。1520年,克里斯蒂安率领大军再次入侵,终于取得胜利。
1月19日,斯图尔于Bogesund战役中负伤而死。丹麦军队遂长驱直进,直迫瑞典国会成员聚集的乌普萨拉。国会议员同意只要克里斯蒂安既往不咎,并保证依照瑞典法律和传统来管治瑞典,他们便肯效忠于他。3月31日,克里斯蒂安和丹麦枢密院答应此项条件。
斯图尔之遗孀克里斯蒂娜·吉伦斯提娜(Kristina Nilsdotter Gyllenstierna)女爵得到瑞典中部农民支持,仍然在斯德哥尔摩顽抗,并于3月19日在Balundsås击败丹麦军队。然而,她在4月6日(耶稣受难日)的乌普萨拉战役被打败。
丹麦海军于5月加入战团,使斯德哥尔摩海陆两路受袭。克里斯蒂娜虽再顽抗了4个多月,但最终于9月7日向丹麦投降,条件是她会得到赦免。11月1日,虽然瑞典法律规定选举国王,但瑞典议员拥戴克里斯蒂安为瑞典世袭国王,并向他宣誓效忠。
大屠杀
编辑11月4日,古斯塔夫·特罗雷于斯德哥尔摩大教堂膏立克里斯蒂安为王,克里斯蒂安按例宣誓只以土生的瑞典人管治瑞典。他于接着3天大排筵席。
11月7日黄昏,克里斯蒂安召开私人会议,于王宫邀请了很多瑞典领导人。11月8日薄暮间,拿着灯笼和火把的丹麦士兵闯入大堂,并押走了一些人。当晚,克里斯蒂安其余的宾客也被囚禁起来。这些人之前都被特罗雷大主教列为国家公敌。
11月9日,以特罗雷大主教为首的组织,以异端的罪名判处被囚的人死刑。晚上12时正,反对联合的斯卡拉主教和斯特兰奈斯主教被押解至大广场斩首。其后,14名贵族、3名市长、14名镇议员和20多个斯德哥尔摩平民都被溺毙或斩首。
翌日,有更多人被处死,估计共有82人被杀。有说克里斯蒂安为了向斯腾·斯图尔报复,起出了他和其幼子的尸体焚烧,其遗孀克里斯蒂娜和其他瑞典女贵族则被囚禁于丹麦。
克里斯蒂安向瑞典民众公告,大屠杀行为是为了避免教廷禁罚,故是合理的。但他向教宗就杀害主教致歉时,只归咎于其军队为了报复而擅自行动。
后续影响
编辑埃里克·约翰松在斯德哥尔摩遇害后,他的儿子古斯塔夫·瓦萨逃往达拉纳,寻求支持起义。当地人民得悉大屠杀的消息后,都拥立古斯塔夫·瓦萨。他领导的瑞典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击败了丹麦的军队。克里斯蒂安发动斯德哥尔摩惨案,原意是在巩固卡尔马联合,最终却导致瑞典独立。
相关小说
编辑芬兰作家Mika Waltari1948年的历史小说《Mikael Karvajalka》中,斯德哥尔摩惨案是一个重要情节。故事以当时身处斯德哥尔摩的年青芬兰人Mikael Karvajalka的角度道出。
参见
编辑来源
编辑- 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条目包含来自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斯德哥尔摩惨案──1520年11月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