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取识,又称有漏心意识有漏识,佛教阿毘达摩术语,源自说一切有部,是识的一种,指带着烦恼的识,负责生命的延续,以及投生至下一世的轮回。

概论

编辑

是十二缘起之一,为烦恼的异名。有取识的意义,是指产生,有,能生后,也就是十二缘起中的识[1]四食中的识食,通常被等同于有取识[2][3]。有取识的功能,是令诸有相续。在命终之时,会依照先前所的业,决定投生方向[4]

发智论》引用《杂阿含经》的城主喻[5],认为这即是指有取识[6]。这个见解被《大毘婆沙论》沿用[7]

《杂阿含经》中的“后有因”[8]和“五种种子”[9]所喻“取阴俱识”[10],在《俱舍论》中,被统合在有取识之下[11]

玄奘译《辩中边论》中,认为有取识可以导引有情至投生之处[12]。但在真谛译本中,将有取识译为本识及意识[13]

类似思想

编辑

有取识的概念,接近于经量部的种子说,以及分别说部结生识

摄大乘论》中,将分为等无间意与染污意二者,染污意与萨迦耶见,我慢,我爱与无明等四烦恼相应[14]

注释

编辑
  1. ^ 玄奘译《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4:“能生支者,谓爱取有。由未永断欲等爱力,于欲等中爱乐,妙行恶行差别为先发起贪欲。以有有取识故,于命终位将与异熟随顺贪欲,随一业习气现前有故。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2. ^ 玄奘译《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12:“云何说生分五蕴名有?如世尊告颇勒窭那:‘识为食故,后有生起。’”
  3. ^ 印顺《佛法概论》:“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识缘名色’,为佛法中重要的教义,如《长含》〈大缘方便经〉所说。经中佛对阿难说,人在最初托胎的时候,有‘有取识’。”
  4.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30:“如有取识,正命终时,虽带众多感后有业所引熏习。而重近起数习所引明了非余。如有颂言:‘业极重近起,数习先所作,前前前后熟,轮转于生死。’”
  5. ^ 《杂阿含经》卷43〈1175经〉:“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城主者,谓识受阴。”
  6. ^ 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卷20:“‘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随行,无碍过梵志。’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者,母即喩爱,以能生故。如世尊说:‘士夫爱所生,由心故驰走,有情处生死,苦为大怖畏。’父即喩有漏业,以能引故。如世尊说:‘苾刍,如是有情,造善有漏,修所成业,得生于彼,受果异熟。故我说彼随业而行。’王即喩有取识,如世尊说:‘第六増上王,染时染自取,无染而有染,染者谓愚夫。’又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城主,即有取识。’二多闻,即喩见取戒禁取。”
  7.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0:“复次,心名城主,如契经说:‘言城主者,即有取识。’由如是义,故但说心。”
  8. ^ 杂阿含经·三〇七经》:“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
  9. ^ 杂阿含经·八九三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生,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种种子。此诸种子,不断、不破、不腐、不伤、不穿、坚新;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要得地界、水界,彼诸种子,得生长增广。如是业、烦恼,有爱、见、慢、无明,而生行,若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无明者,行则灭。”
  10. ^ 杂阿含经·三九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 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11.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如薄伽梵伽他中言:‘业爱及无明,为因招后行,令诸有相续,名补特伽罗。’又契经说五种种子,此即别名说有取识。又彼经说置地界中,此即别名说四识住。故经所说是密意言,阿毘达磨依法相说。”
  12. ^ 玄奘译《辩中边论》卷上:“将导故者,谓有取识,引诸有情至生处故。”
  13. ^ 真谛译《中边分别论》卷上:“将导者,由本识及意识,能令众生往受生处故。”
  14. ^ 玄奘译《摄大乘论》:“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