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人或称牙郎牙商牙侩牙人,女性又称牙婆牙媪。牙本为“互”字,因与牙字字形相近,唐代起被误写成牙[1],是在买卖交易中撮合成交的经纪人,属于一种特殊的商人,又叫撮合商居间商。对于中国商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现行台湾法律上有性质相类之商人,即牙保[2]

历史

编辑

西周时期,这种中介人称为质人,到了西汉就称作驵侩[3],最后唐朝以后才叫牙人,唐朝官牙办事员称为牙郎[4],到了北宋末年确立了官牙制度[5]

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工会,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所以广东十三行只是最兴盛的十三家[6]

由于一些牙人狡猾,存在着侵渔百姓、欺行霸市、欺诈哄骗、钻营渔利、收取高额佣金、损害交易双方利益的行为等危害,故对牙人常有负面评价,女性牙人也因此列为三姑六婆之一[7]。传统上牙人社会地位不高,在一些时代甚至属于贱民阶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政府不鼓励牙行和牙人的发展。随着规范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数牙行和牙人被取缔或自行消亡。现代社会里替代牙人的商业中介组织主要为各种交易所信托公司经纪人等等。

工作

编辑

最早的牙人的工作是在城市或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顺利完成交易过程,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后来商业不断发展,牙人行的种类也变得多样化,如:说合贸易、拉拢买卖,接受委托、代人经商和代收商税等,牙人在契约买卖和赊欠贸易中的担保作用也非常重要。非正式的个体牙纪,一般称之为“经纪”。一些具有某些专业经验的牙人,专门撮合某类商品的成交,如“牛经纪”、“驴马经纪”等。而牙行就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场地、撮合成交并从中提取佣金的地方,也就是牙人的办公处。此外,还有专为人买卖奴婢妾侍的牙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陶宗仪,《辍耕录》(卷11):“今人谓驵侩者为牙郎。本谓之互郎,谓主互市事也。唐人书互作牙,互与牙字相似,因讹而为牙耳。”
  2. ^ 「牙保」是蝦米? 法律用詞民眾霧煞煞 - 自由時報.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3. ^ ·司马贞,《史记索隐》(卷28):“驵者,度牛马市﹔云驵侩者,合市也。”
  4. ^ 后晋·张昭等,《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少孤,随母在突厥中,将军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开元初,与将军安道买男俱逃出突厥中。道买次男贞节为岚州别驾,收获之。年十余岁,以与其兄及延偃相携而出,感愧之,约与思顺等并为兄弟,冒姓为安。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5. ^ 《明律“ 私充牙行埠头” 条的创立及其适用》,童光政,2004年第2期,P.118,《法学研究》双月刊
  6. ^ 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古代商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陶宗仪,《辍耕录》(卷10):“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盖与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乎净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