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友濂(1840年—1901年),原名维埏筱春,一作小村浙江余姚人,监生出身,清朝文官[1],曾任台湾巡抚。父邵灿,兄邵曰濂太常寺,与李鸿章为亲家,有孙邵洵美,著名作家诗人

邵友濂
大清湖南巡抚
籍贯浙江余姚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筱春
出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
逝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亲属邵灿,兄邵曰濂
出身
  • 同治四年乙丑浙江补行辛酉、壬戊两科乡试举人
经历

生平

编辑
  • 1862年(清同治元年), 以监生身份捐官,加恩以工部员外郎仅先补用。
  • 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乙丑补行辛酉、壬戊两科乡试举人。
  • 1871年(清同治十年),补工部虞衡司员外郎。
  •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以御史记名,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汉章京。
  • 1879年(清光绪五年)九月,出使俄罗斯署理俄罗斯钦差大臣
  • 1881年(清光绪七年)三月,出使俄罗斯大臣曾纪泽奏派友濂回京赍送改订俄约章程、地图等件。总理衙门王大臣奏准,仍留总理衙门当差。
  • 1882年(清光绪八年),补江苏省上海道道员,兼江海关道。
  • 1883年(清光绪九年)中法战争期间出面处理台湾防务。
  •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补授河南按察使
  •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迁台湾布政使
  •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六月,补授湖南巡抚 十二月兼署湖南提督
  • 1891年5月9日(清光绪十七年),补授第二任台湾巡抚
  •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邵友濂与号称知兵的布政使唐景崧不合,请调湖南巡抚,1894年10月13日因病告假,这期间唐景崧暂代职务,直到1895年5月7日,朝廷才正式批准[2]
  •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和谈。
    1月26日 张荫桓、邵友濂一行经上海东渡。
    1月31日 到达日本广岛。在中国代表到达广岛之前,日本宰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以‘媾和之机尚未成熟’,密议待中国代表到达日本后,第一步先检查中国代表的全权委任状,如有瑕可指便借口拒绝开议。
    2月1日 中日议和代表在广岛县厅举行第一次会晤。伊藤与陆奥按著事先计议好的阴谋,硬说中国议和代表授权不足,拒绝开议。实际上,张、邵不但随身携有授权证书,并以书面形式正式声明‘中国代表“授有议定条款、签名盖印的全权”’。但日本代表故意破坏谈判,不于理会。清政府拍给张、邵的电报也予扣留,拒不交出。又借口广岛是军事重地,不准敌国人员滞留为由,将中国代表逐往长崎
    2月7日 清政府照会日本,表示愿意按照日本的意图修改全权证书,乞求准张、邵继续留日本谈判。日本政府悍然加以拒绝。指明清政府必须另派“携带正当全权委任状之有名爵资格之全权委员”来日谈判。
    2月12日 将中国代表由长崎逐回中国,和谈决裂。
    邵友濂回国后便奏请开缺,不久因病免职。

评价

编辑
 
邵友濂题写之“俎豆同荣匾”

邵友濂出任台湾巡抚期间,任内设台湾省通志局,修建省后台湾通志。移云林县治至斗六门(今斗六市),原县治林圯埔(今竹山镇)设分防县丞。设台北府南雅理番捕盗同知。邵友濂停止绝大部分刘铭传时期的新政建设,并做出重大决定,将省会正式移到台北

邵友濂将省会移到台北,奠定了台北成为全台湾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

家族成员列表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连横,《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友濂,文吏也,不知兵。”
  2. ^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博客来: 92–95.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官衔
前任:
吴本杰
台湾布政使
1887年 - 1889年
继任:
沈应奎
前任:
王文韶
湖南巡抚
1889年
继任:
张煦
前任:
沈应奎
福建台湾巡抚
1891年~1894年
继任:
唐景崧
前任:
王廉
湖南巡抚
1894年 - 1895年
继任:
德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