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

清朝台灣末任巡撫、台灣民主國首任大總統

唐景崧(1841年—1903年),维卿,又字薇卿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6]清朝政治人物,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同治年间以进士词林,改吏部主事。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唐景崧
唐景崧


籍贯 广西桂林府灌阳县
族裔 汉族客家人
字号 字维卿
出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大清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
逝世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大清广西省桂林府
亲属 (父)唐(弟)唐景崇唐景崶
出身
  • 咸丰十一年辛酉科广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
  • 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士出身
经历
  • 翰林院庶吉士(1865年-?)[1]
  • 吏部主事(1868年-?)[2]
  • 福建台湾道(1885年-1891年)[3]
  • 按察使衔(1885年-1891年)[2]
  • 台湾布政使(1891年-1895年)[4]
  • 署台湾巡抚(1894年-1895年)[5]
  • 台湾民主国总统(1895年)
著作
  • 《请缨日记》
  • 《寄闲吟馆诗存》
  • 《诗畸》八卷
  • 《外篇》一卷
  • 《看棋亭杂剧》

生平 编辑

初入仕途 编辑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唐景崧生于桂林府灌阳县一个书香之家。其父唐懋功,举人出身,但入仕无门,以课馆为业。唐景崧幼时家境贫寒,母亲早逝,与弟唐景崇唐景崶三人均刻苦读书不倦。后来,唐懋功被桂林王姓富商聘为私塾教师,兄弟三人随同前往。咸丰十一年(1861年),唐景崧中式辛酉科广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7]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乙丑科二甲第八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吏部主事,多年不得升迁[8]

请缨抗法 编辑

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越南发生冲突,河内南定等地相继失陷。唐景崧主动请缨,自荐前往越南,招抚天地会首领刘永福及其黑旗军。朝廷降旨,令其听云贵总督岑毓英差遣。唐景崧先到广东,拜谒曾国荃,得到资助出关。次年到达越南保胜,会见刘永福,成功劝其内附,功赏四品卿衔。

 
中法战争期间的清朝军队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唐景崧驻军兴化北宁告急,岑毓英命其与刘永福救援。此后,奉张之洞之命募勇入关,编成四营,号“景字军”,迎战法军,挫敌锋芒,岑毓英赏识景崧才干,又拨潘德继之滇军听其指挥。唐景崧兵力日益雄厚,进军三江口。不久,法军进攻刘永福军吴凤典营,景崧驰骋援助,大获全胜。清军进逼宣光,会同桂军等,攻城数月。法军拼死抵抗,清军久攻不下。唐景崧担心后援被切断,于是退兵。继而朝廷下旨停战,唐景崧即带兵入关。因功赏花翎,赐号“霍伽春巴图鲁”,加二品秩,任福建台湾道[9]

经略台湾 编辑

光绪十三年(1887年),唐景崧正式到台任职。他颇好文事,聘请施士浩主讲海东书院,对庠生颇为礼遇。还修葺道台官署内旧有之斐亭,组成“斐亭吟社”,闲暇时邀请同僚、下属举行诗文酒会。

光绪十七年(1891年),唐景崧升任台湾布政使,改驻台北。又时邀名士吟咏于官署,诗会时曾由海上运来数十盆牡丹,遂名为“牡丹诗社”,亦多作诗钟。光绪十九年(1893年),取历年唱稿,分门编辑,录佳作十卷,命名《诗畸》,为台湾诗钟选集之滥觞。作品1301联,律诗68首,另包括宦台及本省名士佳作,如施士浩、丘逢甲汪春源林启东及淡水举人黄宗鼎等56人之作品。唐景崧在台南及台北带动地方文风,有功于诗歌传播。此后,饬纂《台湾通志》,自任监督[10]

 
唐景崧咏南坛水月庵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朝鲜寻衅,与清朝开战,甲午战争爆发。朝廷以台湾为东南重镇,命刘永福率兵至台防守。八月,唐景崧与到达的刘永福商议军事。九月,台湾巡抚邵友濂辞职,唐景崧署任台湾巡抚。一说邵友濂设法请调湖南巡抚;直到1895年5月7日才正式批准,这期间唐景崧暂代职务[11]。上任伊始,即整饬军政,命刘永福镇守台南,栋军统领林朝栋镇守台中[12]

然而,光绪二十一年春,日军攻破澎湖,守将周振邦潜逃。清军节节败退,命李鸿章赴日议和[13]。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民众激愤,上书景崧:

“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之手,不愿死于倭人手。”

五月初二(5月25日),士绅丘逢甲等拥立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身着朝服而出,“遥拜宫阙方向谢罪,然后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就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年号“永清”(代表着永远效忠清朝)[14][15]

五月初十(6月2日),清廷割台特使,李鸿章之子李经芳在台湾基隆外海的日本军舰上,正式与日本海军大将桦山资纪办理交割事宜。次日,日军攻陷基隆之后,唐景崧逃至沪尾(今淡水区)的德商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后来与陈季同德国籍轮船鸭打号(Arthur)弃职逃亡至厦门。是民主国抗日失败的一大要素。此时,民主国建立仅仅七天[16]

晚年 编辑

唐景崧内渡后,朝廷念其旧功而并未降罪,仅命其休致返乡[17],但声望从此一落千丈。唐景崧回桂林后重拾早年对戏剧的喜爱,创出广西的桂剧[18]。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卒于桂林,享年63岁。

家族 编辑

唐景崧之父唐懋功教子有方,同治至光绪初年,唐景崧景崇景崶三兄弟相继考中进士,且都选入翰林院,以“同胞三翰林”之誉荣耀一时。

唐景崧有运溥(字度周)、运涵(字佩驯)、运深(字晋端)、运泽(字葆厚)四子。

唐景崧孙女,运泽长女唐筼是史学家陈寅恪之妻。

佚事 编辑

  • 虽然唐景崧、景崇景崶联捷科第,唐懋功本人却屡次应会试不第,愤懑不已。由于翰林经常出任会试考官,每逢考期降至,唐懋功都会堵坐在家门前,不许儿子们前往,以免分到阅卷任务,导致自己作为考官亲父,需要回避而丧失应考机会。不久,朝廷以其子为官,下达封诰。按规定,荣膺封诰者,从此便不得再赴科举。唐懋功因此怒不可遏,手持大棍追打三个儿子,唐景崧兄弟仓皇逃出家门,又请乡人再三劝慰,唐懋功方才作罢[19]
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
黑虎今何在,黄龙亦已陈。
几枝无用笔,半打有心人,
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

遗迹 编辑

唐景崧故居唐景崧故居位于今桂林市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故居为清代砖木穿斗式建筑,占地面积约410平方米,梁、枋、门等雕刻精美。现为灌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得到部分修缮[21]唐景崧五美堂别墅遗址唐景崧五美堂别墅遗址在今桂林市榕湖旁,遗址尚存一面墙,上面的雕刻极其精美。遗址旁边立有他的塑像,有一石刻,上书“唐景崧(1841-1903),桂林灌阳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精通诗文音律。历任吏部候补主事、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唐景崧组织台湾军民抵抗日军侵台,基隆失守后回到桂林。在此建五美堂别墅,内有戏台、书房、藏书楼、花园。唐景崧晚年于此潜心研究戏剧,组织桂剧社团“桂林春班”,课徙授艺,亲自编写、修改剧本,改编了桂剧剧目40出,著有《看棋亭杂剧》,供戏班演出,是桂剧史上第一位剧作家和奠基人之一。桂剧由此逐步走向成熟,经后人不断改革发展,成为广西代表性剧种,并进入中国十大剧种行列。”五美堂别墅遗址的不远处,就是五美路。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清代职官年表》第4册
  2. ^ 2.0 2.1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5册,398-399页
  3. ^ 《清代职官年表》第3册,1951页
  4. ^ 《清代职官年表》第3册,1951-1954页
  5. ^ 《清代职官年表》第2册,1734-1735页
  6. ^ 唐景崧 -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8). 
  7. ^ 《清秘述闻续·卷六》
  8. ^ 台湾通史·卷三十六》:唐景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以编修转部。性豪爽,饮酒赋诗,遨游公卿间。
  9. ^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唐景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八年,法越事起,自请出关招致刘永福,廷旨交岑毓英差序。景崧先至粤,谒曾国荃,韪其议,资之入越。明年,抵保胜,见永福,为陈三策,谓:“据保胜十州,传檄而定诸省,请命中国,假以名号,事成则王,此上策也;次则提全师击河内,中国必助之饷;若坐守保胜,事败而投中国,策之下也。”永福从中策。战纸桥,敌溃,为作檄文布告内外,檄出,远近争响应。越嗣君为法胁,莫能自振,景崧乘间劝内附。永福意犹豫,景崧曰:“子能存亡继绝,即所以报故主也。且阮福时已薨,无背主嫌。”永福意稍动,于是广招戎幕谋大举。上念景崧劳,赏四品衔。
    景崧上书言:“越南半载之内,三易国王,欲靖乱源,莫如遣师直入顺化,扶翼其君,以定人心。若不为籓服计,不妨直取为我有,免归法夺,否则首鼠两端,未有不败者也。”十年,驻兴化,会北宁告急,毓英令景崧导永福往援。初,桂军黄桂兰等方守北宁,刘团被困山西,坐视不救,永福憾之深。至是景崧力解之,始往;并劝桂兰离城择隘而守,弗听。景崧轻骑入谅山,与徐延旭量战守。适扶良警,请还犒刘军,行至郎甲,涌球陷,阻弗达。回谅,谓延旭曰:“寇深矣!亟宜收溃卒,定人心,备糗粮,集军械,分兵守险,以保兹土。”于是令综前敌营务,扼巴塘岭。敌再至,再却之,广军气稍振。
    会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乃编立四营,号景字军,为规越广军之一。朝廷赏加五品卿。景崧遂取道牧马,行千二百里,箐壑深岨,多瘴厉,人马颠陨不可称计。既至,数挫敌锋。毓英高其能,复以潘德继滇军属之,兵力乃益厚,进顿三江口。逾月,法人攻刘军吴凤典营,景崧率谈敬德驰救,大捷。敌既退,遂先薄宣光。城外地故荒服,乃督军开山斩道,首龙州,讫馆司,创设台站,滇桂道始达。已而军其南门,敌开壁出荡,疾击之,逼城而垒,枪弹雨坌,攻益力。是时天霪雨,运馈绝,吏士无人色。逾岁,滇军丁槐攻城,桂军虽饥疲,然犹据山巅轰击。法人殊死斗,不可败。毓英虑其断后援,令勿拼孤注,于是退顿牧马。有旨罢战,遂入关。论宣光获胜功,赏花翎,赐号霍伽春巴图鲁,晋二品秩,除福建台湾道。
  10. ^ 台湾通史·卷三十六》:台为海中奧区,人材蔚起,景崧雅好文学,聘进士施士浩主讲海东书院,庠序之士,礼之甚优。道署旧有斐亭,葺而新之,暇辄邀僚属为文酒之会。又建万卷堂,藏书富。太夫人能诗,每一题成,主评甲乙,一时台人士竞为诗学。十七年,升布政使,驻台北。台北新建省会,游宦寓公,簪缨毕至。景崧又以时勋之,建牡丹诗社,饬纂通志,自为监督,未成而遭割台之役。
  11. ^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博客来: 92–95.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12. ^ 台湾通史·卷三十六》:二十年春,日本以朝鲜之故,进兵汉城,布告开战。清廷以台湾为东南重镇,命永福率师防守,帮办军务。六月,至台南,巡视沿海,驻旗后。八月,上省,与景崧议戎机。……九月,邵友濂奏请辞职,以景崧署巡抚。既受事,整剔军政,以永福守台南。栋军统领林朝栋守台中,而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亦率军驻北。士客新旧凡三百数十营,每营三百六十人,需饷孔巨,妻请协济。旋奉部拨五十万两、南洋大臣张之洞许助壹百万两,以次划汇,而战守急矣。
  13. ^ 台湾通史·卷三十六》:二十一年春二月,日军破澎湖,守将周振邦逃,奉省亦军败舰降。诏以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议和,日廷索割台湾。
  14. ^ 唐景崧致清政府电文:“台民闻割台后,冀有转机,未敢妄动。今已绝望,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于五月初二日齐集衙署,捧送印旗前来,印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旗为蓝地黄虎,强臣暂留保民理事,臣坚辞不获。伏思倭人不日到台,台民必拒;若炮台仍用龙旗开仗,恐为倭人借口,牵涉中国,不得已暂允视事,将旗发给各炮台暂换,印暂收存,专为交涉各国之用。一面布告各国,并商结外援,嗣后台湾总统均由民举,遵奉正朔,遥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藁请罪。
  15. ^ 台湾通史·卷三十六》:四月,烟台换约,诏饬守土官撤回。歧珍率所部归厦门,景崧电询永福去就,复曰:“与台存亡。”而自主之议成。五月初二日,绅士邱逢甲率人民等公上大总统之章,受之,建元永清,檄告中外。景崧亦分电各省大吏曰:“日本索割台湾,台民不服,屡经电奏,不允割让,未能挽回。台民忠义,誓不服从。崧奉旨内渡,甫在摒挡之际,忽于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日,将印旗送至抚署,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旗用蓝地黄虎,不得已允暂主总统。由民公举,仍奉正朔,遥作屏藩,商结外援,以图善后。事起仓猝,迫不自由,已电奏,并布告各国。能否持久,尚难预料,唯望悯而助之。”翌日,又以大总统之衔告示台民曰:“日本欺凌中国,大肆要求,此次马关议款,赔偿兵费,复索台湾。台民忠义,誓不服从,屡次电奏免割,本总统亦多次力争。而中国欲昭大信,未允改约,全台士民不胜悲愤。当此无天可吁,无主可依,台民公议自主,为民主之国。以为事关军国,必须有人主持,乃于四月二十二日,公集本衙门递呈,请余暂统政事。再三推让,复于四月二十七日相率环吁,五月初二日公上印信,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换用国旗蓝地黄虎。窃见众志已坚,群情难拂,故为保民之计,俯如所请,允暂视事。即日议定改台湾为民主之国,国中一切新政,应即先立议院,公举议员,详定律例章程,务归简易。唯台湾疆土,荷大清经营缔造二百余年,今虽自立为国,感念旧恩,仍奉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照常严备,不可疏虞。民间如有假立名号,聚众滋事,借端仇杀者,照匪类治罪。从此清内政,结外援,广利源,除陋习,铁路兵船,次第筹办,富强可致。雄峙东南,未尝非台民之幸也。”
  16. ^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十七年,迁布政使。二十年,代邵友濂为巡抚。
    台湾自设巡抚,首任刘铭传,治台七年,颇有建设,详铭传传。铭传去,友濂继之,丈地清赋,改则启征,迭平番乱,建基隆炮台。及景崧莅任,日韩启衅,亟起筹防。永福分镇南澳。景崧自与永福共事,积不相能,乃徙永福军台南,而自任守台北,未几而李文奎变作。文奎故直隶匪,从淮军渡台,居景崧麾下为卒。有副将余姓者,缘事再革之,文奎忿甚,即抚署前斩其头,护勇内应,争发枪,将入杀景崧。景崧出,叛卒见而怖之,敛刃立,并告无事。景崧慰之,翻令文奎充营官,出驻基隆。于是将领多离心,兵浸骄不可制。
    割台议起,主事邱逢甲建议自主,台民争赞之。乃建“民国”,设议院,推景崧为总统。和议成,抗疏援赎辽先例,请免割,不报,命内渡。台民愤,乃决自主,制蓝旗,上印绶于景崧,鼓吹前导,绅民数千人诣抚署。景崧朝服出,望阙谢罪,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电告中外,有“遥奉正朔,永作屏籓”语,置内部、外部、军部以下各大臣。命陈季同介法人求各国承认,无应者。无何,日军攻基隆,分统李文忠败溃。景崧命黄义德顿八堵,遽驰归,诡言狮球岭已失,八堵不能军,且日人悬金六十万购总统头,故还防内乱,景崧不敢诘也。是夜,义德所部哗变。平旦,日军果占狮球岭,溃兵争入城,城中大惊扰乱,客勇、土勇互仇杀,尸遍地。总统府火发,景崧微服挈子遁,附英轮至厦门,时立国方七日也。二十八年,卒。
  17. ^ 《清史稿·德宗本纪二》:(光绪二十一年)夏四月丁卯,召唐景崧来京。……庚子,唐景崧休致。
  18. ^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博客来: 183.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19. ^ 《清稗类钞·门阀类》:兄弟翰林:灌阳唐氏薇卿名景崧,文简公名景崇,禹卿名景崶,当同治朝,同怀昆季,先后入翰林。其封翁懋功犹应礼部试屡下第,辄愤懑无已。每值考试试差,封翁设几于门而坐焉,尼公子辈毋许赴试,恐其分校会闱,亲父须回避也。未几,遇覃恩,膺诰命,封翁则盛怒,凡膺封诰者,毋得乡、会试。索大杖杖三太史,亟走避,并浼乡人数辈为之再三缓颊,廑乃得免。
  20. ^ 吴学昭的《听杨绛谈往事》212页也提到胡适曾写这首诗送给钱锺书,这张卡片一直保留到文化大革命前夕。
  21. ^ 唐景崧故居[永久失效链接] 桂林旅游网

书目 编辑

  • 《清代职官年表》
  •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 (清)法式善等,《清秘述闻三种》,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ISBN 7101017428
  • 赵尔巽等,《清史稿》
  • 连横,《台湾通史》
  • 〈唐景崧〉,翁圣峯,《台湾文学辞典》
  • 《清稗类钞》

延伸阅读 编辑

[]

 清史稿·卷463》,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官衔
前任:
陈鸣志
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任
继任:
程起鹗
前任:
沈应奎
福建台湾布政使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任
继任:
顾肇熙
前任:
邵友濂
福建台湾巡抚
光绪二十年(1894年)署任
台湾割让
新头衔 台湾民主国大总统
永清元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2日-6月4日
继任:
刘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