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燕之战
魏灭燕之战,为景初二年(238年),三国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
魏灭燕之战 | |||||||
---|---|---|---|---|---|---|---|
三国战役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曹魏 | 燕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司马懿 | 公孙渊 | ||||||
兵力 | |||||||
40,000人 | 多于40,000人 |
背景
编辑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随着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加快,一度依附于魏国。公孙渊继业后,东南的吴国曾派使臣拉拢公孙渊,加九锡,封燕王。公孙渊担心吴国不足以倚仗,斩杀吴国使臣,被曹魏任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但公孙渊对曹魏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吴国勾结。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
战役过程
编辑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时任太尉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公孙渊向吴帝孙权求救,并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驻扎辽隧,开挖围绕营垒的壕沟二十余里。
因为公孙渊曾有过背离东吴的行为,东吴众人皆主张杀死来使,唯独太子中庶子羊衜不同意,认为应该善待使节,出兵辽东,如魏军不利则助燕,则天下认为吴于燕有恩义,若燕军不利,则掠夺物资以为报仇。孙权同意羊衜的意见,于是以羊衜为督军使者,遣他和郑胄和孙怡远征辽东,回信称公孙渊为弟,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自己很为公孙渊担忧。
司马懿率先和卑衍交战,派胡遵击破卑衍。魏军假装朝东南行进,却突然杀向西北襄平城方向,卑衍害怕襄平失守,趁夜撤离。卑衍又在首山阻挡魏军失败,魏军直接来到襄平城下。此时连日大雨,魏军船只从辽河口顺流而下来到襄平城,司马懿建土山用投石机和连弩进攻襄平城,襄平城内粮尽,人相食,杨祚等降。
八月,公孙渊和公孙脩以及数百骑兵从襄平城东南突围,被魏军追杀。司马懿把襄平城内平民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及公孙渊政权官员将军等二千余人全部杀死,并将尸体堆积起来,号称“京观”[1]。辽东四郡为魏所据。
公孙渊败亡后,吴军才赶到辽东,与魏守将张持、高虑等作战,虏其男女而还。
影响
编辑重要参战人物
编辑时下引用
编辑注释
编辑- 《资治通鉴 魏纪六》
- ^ 《晋书》卷1: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 ^ 《三国志》卷8: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公孙渊自立,称绍汉元年。闻魏人将讨,复称臣于吴,乞兵北伐以自救。吴人欲戮其使,羊衜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计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潜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渊不克,而我军远赴,是恩结遐夷,义盖万里,若兵连不解,首尾离隔,则我虏其傍郡,驱略而归,亦足以致天之罚,报雪曩事矣。”权曰:“善”。乃勒兵大出。谓渊使曰:“请俟后问,当从简书,必与弟同休戚,共存亡,虽陨于中原,吾所甘心也。”又曰:“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 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修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
- ^ 《晋书》(卷一):“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
- ^ 《三国志》(卷十四):“景初二年,辽东平定,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本县,〔刘〕放方城侯,〔孙〕资中都侯。”
- ^ 《三国志》(卷八):“壬午,(公孙)渊众溃,与其子(公孙)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
- ^ 《晋书》(卷一):“文懿大惧,乃使其所署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请解围面缚。不许,执建等,皆斩之。”
- ^ 《晋书》(卷一):“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 ^ 《晋书》(卷一):“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及将反,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谏,文懿皆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