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注音符号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的象形字,发音则取官话“刀”字的声母。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ㄉ”的发音为不送气清齿龈塞音//,不过单讲“ㄉ”这个符号时通常会发为“ㄉㄛ”或“ㄉㄜ”。

汉语拼音通用拼音粤拼中对应的为〔d〕,威妥玛拼音台罗拼音马拼等则为〔t〕。

相关变体

编辑

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增加了“ ”作为“ㄉ”的浊音对应,写法为第一笔的最末尾收个圆但不突出。“ ”发音为浊齿龈塞音/d/,可用于厦门话苏州话粤语勾漏片封开话中古汉语等有浊齿龈塞音的汉语,对应的台罗拼音为〔d〕或闽南方言拼音方案的〔dd〕。方音注音符号则改作“  ”形。台湾方音符号方面,优势腔并无此音,但吴守礼教授的方音符号扩充版本增加了“ ”,写法改为最末笔收个圆但不突出,与闰音符号的收圆位置不相同。

此外,台湾方音符号中,增加了“ㆵ”( ),为缩小版的“ㄉ”,写在韵母元音后,用于齿龈入声(//)。在台湾方音符号里,其上多一点表示阳入,无点则为阴入;它在粤拼、台罗拼音对应为写在字末的〔t〕,如“骨”的台语发音为/kut̚˧˨/,写为“ㄍㄨㆵ”〔kut〕。此符号在闰音符号中写作“ ”,见条目。方音注音符号则“ ”与“ ”皆有使用,视乎该地区的标注习惯。

闰音符号还有“ ”号,为不送气清卷舌塞音/ʈ/,用于咸阳话醴陆话“真”之声母。

现代用语

编辑

在官话注音文中,“ㄉ”也指“的”、“得”或“地”(谐音),例如“好吃ㄉ面”是“好吃的面”,“吃ㄉ很撑”是“吃得很撑”,“慢慢ㄉ吃”是“慢慢地吃”。

编码与拼音

编辑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09 A378 A8C9 d t t d d t d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d dd
ㄉ゙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U+31B5 未收录 未收录 -t -t -t -t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ʈ

参考资料

编辑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华民国连江县政府:《马祖闽东(福州)话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编辑说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连江:连江县政府,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