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型威力枪弹 编辑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12月19日) |
中间型威力枪弹(英语:intermediate cartridge)是步枪子弹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枪口动能约在1,300—2,500焦耳(960—1,840呎·英磅)级别、口径在5—8毫米(0.20—0.31寸)左右的中/小口径步枪子弹。所谓“中间”是指这种子弹的威力级别和有效射程都处在更适合战斗步枪远程射击的传统步枪弹(所谓的“全威力”步枪弹)和只适合冲锋枪/手枪近距离射击的手枪子弹之间。
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因为陆军的摩托化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步兵使用轻武器与敌作战大多发生在400米(440码)距离以内,远远短于之前的步兵交火距离,因此传统步枪弹的长距离威力变得没有优势,反倒是在快速射击时仍能保持精确才更有战术价值。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全威力”步枪弹因为威力过剩(2500焦耳以上),在全自动射击时因为后坐力过强而无法有效控制枪口跳动导致丧失精度的问题。
历史
编辑早期(短弹)
编辑法国在一次大战末期首先发展的Mle 1918 全自动卡宾枪,便同时研制了一种新的8×35毫米口径子弹,但在成功前一次大战结束了,而新枪和新弹的量产化也中止了。
美国首先在第二次大战前夕,开发了半自动的M1卡宾枪和其专用的.30卡宾枪弹(7.62×33毫米),可算是第一种正式被采用的中间型威力枪弹,但因其弹头问题导致威力偏低而没有被认为是适合于正规进攻战斗使用,主要作为个人防卫或特种作战使用。
1941年,德国研制成功并开始生产7.92×33毫米步枪子弹,弹壳长度由原7.92×57毫米标准步枪子弹的57毫米减至33毫米,装药量由约3克减至约1.6克,威力比较标凖步枪子弹低,但又大于.30卡宾枪弹而被认为适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纳粹德国首先为部队装备了发射7.92毫米中间型威力枪弹的StG44突击步枪。
随后在1943年,苏联也研制了7.62×39毫米M1943中间型威力枪弹,该弹的威力也可和德国的7.92×33毫米相似。
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自动步枪的射击控制问题,亦统一了班用武器的弹药以简化后勤部队的工作量,更使全自动射击武器成为各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装备。但此前的弹型,都不过是简单地把本有中口径步枪子弹,缩短弹壳减少火药的分量并降低初速,被称为短弹。
小口径步枪弹
编辑因为短弹以较低能量发射一个口径和早现代步枪子弹相若的弹头,造成了在有效射程内弹道弯曲率较大,在中距离起的射击精度降低。而全弹的尺寸和重量只比全火力子弹小一半左右,对于减轻连发火器的弹药消费下射手体力和补给作用不很大,也做成了起初美国没有兴趣发展类似的弹型,认为自动步枪主要在中远距离的400-800米外,即在AK有效射程边缘单发,便足以压制射程较近的假想敌的华约部队,只有在必需时中近距离(300米内)连发。
而引入了7.62×51毫米这种新设计的弹型,接近二十世纪前半的较轻量化步枪子弹的火力,低于.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这种全尺步枪子弹,并成为了北约第一式统一口径的制式步枪子弹。
但越战时期美国的使用7.62×51毫米的M14自动步枪作战效能不良,虽然7.62×51毫米子弹比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小一个码,但对于连发步枪来说仍然过猛过重。
他们没有使用短弹随即改为直接使用小口径步枪弹的M16突击步枪,其所用的5.56×45mm NATO尺寸重量比对手AK的M1943枪弹小得多但对人杀伤效果反而更大,其后苏联亦在1970年代以7.62×39毫米M1943枪弹为蓝本另行发展了5.45×39毫米M1974枪弹,供小口径的AK-74突击步枪使用。
虽然小口径步枪弹广义仍属中间型威力枪弹,但在俗成的分类上是更新的一种弹型,并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短弹和全火力步枪子弹,成为了主力的制式弹种。
近况
编辑但最近却有人设定出一些新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口径和初速介乎于短弹和小口径步枪子弹中间,可枪口动能和全弹的大小重量跟短弹相仿,如最新的6.8×43毫米雷明顿SPC或6.5mm Grendel与6.5mm Creedmoor等子弹。具有较传统短弹平直的弹道,但枪口动能较小口径步枪弹大,而射程和贯穿力都较两者为优胜的,但又不像7.62×51毫米子弹笨重过劲。已被美国的特种部队采用,以在空旷地区抗冲使用威力较大的步枪的敌人,而不失在近战时的轻便,并可以给本来使用短弹或小口径步枪弹的枪型改装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