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族
寮族(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作佬族),又称老族(英语:Lao people)、僚人,是东南亚的一个台语民族。大部分居住于泰国(约2200万)和寮国(约400万)。泰国的寮族大部分聚居于东北地区,但也有很多出外打工者在其他地区,如曼谷工作。寮族使用寮语或者伊善语的各种方言。很多人认为这两种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由于20世纪泰国的泰化运动,在泰国东北地区的人更愿意使用“伊森人”这个词。但实际上寮族作为一个整体,仍有很多文化上的共通之处。
寮族 | |
---|---|
总人口 | |
约2800万 | |
分布地区 | |
泰国 | 约2200万 |
寮国 | 约400万 |
越南 | 约156万 |
缅甸 | 2.5万 |
柬埔寨 | 1.6万 |
语言 | |
寮语、伊善语、泰语 | |
宗教信仰 | |
上座部佛教、万物有灵 |
历史
编辑早在中国西汉古籍中,就有寮族,僚人的记载,属骆越(雒越)族一支,分布在从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海南到中南半岛的广阔地区。他们最早生活在奠边府市一带,后南下湄公河平原成为寮国主体民族(神话中坤布伦一子在勐唐建国)。他们同化与赶走老听族,后受吴哥王朝统治,至澜沧王国建国后独立。
寮族的历史包含了寮国的历史以及伊森地区的历史。二者分殊始自19世纪,1827年,永珍昭阿努王起兵反对暹罗(今泰国)遭到镇压之后,大批居民从现今寮国地区迁徙至伊森地区,使得寮国本土人烟稀少。两个地区的分裂被1893年及1904年的法暹条约确认,使得伊森和寮国两地区之间的分界成为暹罗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边界。
此后,泰国及寮国逐渐向分别以泰族及寮族为中心的民族国家转型。在伊森地区,这意味着“泰国化”,即加强人民对泰国的忠诚度。这尤其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宁愿自认为伊森人而非寮族,因为“伊森”(原意为“东北部”)暗示隶属于泰国,而“寮族”则表示对寮国效忠。相对地,在寮国,同样的过程激发了提倡寮族语言及文化作为国家语言及文化的行动。同时他们属于大泰族与泰国的小泰人不同,不愿被混为一谈。
分布
编辑寮国的寮族人口是300万左右,占该国人口的50.3%左右(其余大部分人是残余的山岳民族,老听族与老松族)。在寮国,民族学意义上的寮族主要指老龙族(低地寮族)。在泰国,寮族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一,主要聚居在伊森(约1500万)和曼谷(据估计至少有100万自伊森移来的寮族),在中部泰国地区,也有民族学意义上的寮族存在,不过他们已经逐渐同化入占主体地位的泰族中了。在柬埔寨,也有小规模的寮族社区,主要是在原寮国国的属地上丁省(寮国称为川登省)。在越南和中国也有小规模的寮族分布。各国寮族侨民的人数不详,大约估计在50万人左右,主要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和巴特寮战争造成的难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暹罗(今泰国)最后的一次官方普查中,寮族作为单独的种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作为“泰国化”的一部分,“寮族”现已不作为单独的种族被统计,因此,究竟泰国人口中多少人有寮族血统,今日已经不再清楚。
越南
编辑语言
编辑寮族说的语言是寮国语和伊善语。这两个语言都存在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其中万象方言已经被接受为寮国语的标准语言;伊善语当中并没有标准方言,不过大部分的伊善语方言都能够和万象方言相互沟通。寮国语和伊善语大部分的差异是在于伊善语中拥有大量借自泰语的字词,或者是因为19世纪后期寮国族和伊森族分隔开来之后,彼此采用了不同的新词来称呼外来的新概念(比如说“机车”在伊善语中是lot motorcy,而在寮国语中是lot jak)。
文化
编辑伊森族与寮族在经济上都很贫穷,这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土地相对而言比较贫瘠而且气候干燥。因此寮族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给农业(subsistence farming),另外拥有少数几个都市中心。
寮族和伊森族信仰的是上座部佛教。寮族和伊森人的饮食特色为鱼露、辣椒和糯米。不过它们的饮食也吸收了一些法国料理和越南料理的元素。由于寮族所居住的乡村地区比较贫穷,这让他们的食物材料和伊森族比起来更为有限。
寮族和伊森族的民俗音乐是Mor Lam风格(乐器是芦笙,由贵州传入)。自从1980年代开始,来自于伊森族的Mor Lam音乐已经在文化上对寮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与泰族不同,喜欢居住在近山的地方。皇清职贡图说寮国人体皆刺花。
参考书目
编辑- Thongchai Winichakul. Siam Mapped.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4.
- Wyatt, David.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