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傣仂语ᦺᦑ /tai˥˩/傣阮语:ᨴᩱ/tai˧/傣那语:ᥖᥭᥰ /tai˥/泰语ไทยไท老挝语ໄຕ掸语တႆး),可以指称泰老民族,又可指称中国大陆境内的泰老民族。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称作泰族,经民族识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称呼被改为傣族。傣族是中国大陆跨境民族之一,与百濮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掸族坎底傣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泰语ไทย /tʰaj˧/),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系出同源。

傣族
ᦺᦑ ᥖᥭᥰ
刀安仁
召存信
朱婧汐
总人口
1500万—2000万
分布地区
 缅甸6,345,236
 中国1,329,9852020年人口普查
 泰国145,236
 寮国126,229
语言
傣仂语傣那语黑傣语掸语兰纳语等等傣语汉语
宗教信仰
南传佛教
相关族群
佬族掸族

中国大陆境内的傣族,包括有傣泐(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傣阮(云南西双版纳,有几个村寨是傣阮村寨,而傣阮的主体主要位于泰国北部,此外还有老挝北部、缅甸掸邦)、傣龙(即掸族,缅甸掸邦云南德宏)、黑泰(云南金平)、傣痕缅甸语ဂုံရှမ်းလူမျိုး(云南普洱,傣痕的主体主要位于缅甸掸邦景栋)等等。佤族对傣族称呼为“Siam”[1]

泰老民族按照地区和文化的不同,有各自的称呼,可以划分为30多个群体,主要的是:

  • Shan(掸族 / Tai Long,傣龙)(Tai Yai,傣亚 / 花腰傣、Tai Nüa,傣那/花腰傣);
  • Khamti、Tai Laing、Tai Phake、Tai Aiton、Khamyang、Ahom、Turung,分布于印度和印缅边境
  • Laos(老族,又有6个支系老龙、老允、老康等等)、Lao Isan(泰国依善地区老族)、Nyaw(泰国依善地区)、Phu Thai(普泰,泰国依善地区和老挝中部)
  • Tai Dam(黑傣)、Tai Dón(白泰)、Tai Daeng(红泰)、Phuan(傣Phuan)、Thai Song(松)
  • Tai Yuan(傣沅)、Tai Lü(傣泐)、Khun(傣痕缅甸语ဂုံရှမ်းလူမျိုး
  • Siamese(暹罗泰族)、Southern Thai(泰国南部泰族)、Khorat(呵叻泰族)。

历史

编辑
 
傣族迁入东南亚的迁徙路径

岭南时期

编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向岭南进发。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反抗,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接着从中原流放了一些汉人罪犯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壮族先民地区进入了短暂的郡县时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自称“蛮夷大长老”。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相互倾轧,公元前112年西汉王朝重新出兵岭南,次年(前111年)打败南越国,将岭南重新划归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随着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使得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岭南东部地区只留下了部分的壮语地名,只剩岭南西部仍居住有大量的壮族。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傣族与壮族的分化也是在这个漫长的郡县时代开始的。

僚,在古书中,常用来指岭南(广东广西)一带的百越土著,同时僚也是壮傣语民族的自称,至今东南亚的老挝,仍以寮(僚)作为族名与国名,泰语中仍以僚(rau)为复数第一人称。

例如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本)卷157:“通典云,五岭之南,人杂夷,不知教义,以富为雄。”[2]

隋书卷三十一:“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 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诸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至今广西壮族仍存有铜鼓习俗。

越南境内有地名,Lao Cai,意思为僚人通过的地方,Lao Phan 意思为僚人经过的地方,至今当地仍有泰傣民族居住。泰傣民族可能是从广西经过当地,前往中南半岛腹地。(G.E. Hall, A History of SEA (1981))

壮傣走廊

编辑
 
现代壮泰语分布。西南泰是狭义的泰傣语支,其他是壮语。

之后,壮族纷纷南迁,通过广西的西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红河流域,然后又受到了早已经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沿左江流域-红河流域-老挝高原-泰国中部平原等一条长线,形成了所谓的“壮傣走廊”。一部分进入云南,形成现在的西双版纳傣族。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两者开始形成了对壮-泰族先民的钳状制约力量,壮泰民族从漫长的壮泰走廊分布变化为逐渐分离局面,也导致了现在壮族先民与现代傣族先民失去了紧密联系,终于产生了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

从现在民族的分布图来看,壮族分布与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掸族等)分布呈一个葫芦状,壮族的分布区和泰族的分布区为葫芦的两大瓢,而两者之间唯一的连续点就是越南西北泰族地区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地区,可以窥视出壮泰迁徙历史的一些脉络。[3]

独立建国

编辑

12世纪,云南的傣族建立了勐泐(即车里宣慰司)国,首都在景洪,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国主叫叭真(帕雅真),有四子,小儿子管西双版纳,其他三人分别管泰国的清迈、越南西北、老挝的丰沙里省,他的王国生存至1950年。

公元1238年,进入中南半岛的泰族,建立了素可泰王国,取代了当地原有的高棉人政权,在同时代,周边地区也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例如澜沧王国兰纳王国,形成现在的泰族和寮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族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上座部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局面。同时,泰傣民族也参考了土著孟族使用的婆罗米文字,替泰语创造了书写文字。

的黑齿蛮、“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茫蛮、绣脚,“白衣”可能与傣族有关(但有争议)。民国时期的“白夷”、“摆夷”、“百夷”即为傣族。

而德宏一带则有被称为麓川思氏的德宏傣族地方政权,由元末生存至明英宗时代。

在中国的分布

编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内有傣族人口1,261,311(一百二十六万一千三百一十一)人,位列第19大民族。在中国内地,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新平元江景谷金平双江等县,在保山镇沅澜沧元阳弥勒马关等地也有傣族民众散居。[4]另外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也是傣族聚居地。一部分南下到越南缅甸老挝北部。

因需要暖湿气候种植水稻,其聚居地位于海拔二千米以下,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的河谷平原(大盈江瑞丽江)。

傣族自治地方

编辑

傣族乡

编辑
傣族乡 市州 县区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 云南 临沧市 沧源佤族自治县
湾甸傣族乡 云南 保山市 昌宁县
湾碧傣族傈僳族乡 云南 楚雄州 大姚县
船房傈僳族傣族乡 云南 丽江市 华坪县
石龙坝彝族傣族乡 云南 丽江市 华坪县
新庄傈僳族傣族乡 云南 丽江市 华坪县
平村彝族傣族乡 云南 临沧市 临翔区
芒宽彝族傣族乡 云南 保山市 隆阳区
龙潭彝族傣族乡 云南 普洱市 思茅区
荷花傣族佤族乡 云南 保山市 腾冲县
东坡傣族乡 云南 楚雄州 武定县
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 云南 临沧市 永德县
永兴傣族乡 云南 楚雄州 永仁县
栗树彝族傣族乡 云南 临沧市 云县
高大傣族彝族乡 云南 玉溪市 通海县
新安傣族乡 四川 凉山州 会理县

中国傣族人口分布

编辑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各地傣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带色  部分,表示为世居省份)[5]
位次 地区 总人口 傣族 占傣族
人口比例(%)
占地区
少数民族
人口比例(%)
占地区
人口比例(%)
合计 1,245,110,826 1,159,231 100 1.10049 0.09310
31省份合计 1,242,612,226 1,158,989 100 1.10143 0.09327
G1 西南地区 193,085,172 1,150,154 99.217 3.19090 0.59567
G2 华东地区 358,849,244 4,283 0.369 0.17137 0.00119
G3 中南地区 350,658,477 3,528 0.304 0.01193 0.00101
G4 华北地区 145,896,933 682 0.059 0.00782 0.00047
G5 东北地区 104,864,179 187 0.016 0.00171 0.00018
G6 西北地区 89,258,221 155 0.013 0.00089 0.00017
1 云南 42,360,089 1,142,139 98.526 8.06663 2.69626
2 四川 82,348,296 6,642 0.573 0.16127 0.00807
3 山东 89,971,789 1,797 0.155 0.28400 0.00200
4 广东 85,225,007 1,256 0.108 0.09896 0.00147
5 江苏 73,043,577 1,083 0.093 0.41669 0.00148
6 广西 43,854,538 847 0.073 0.00503 0.00193
7 贵州 35,247,695 755 0.065 0.00566 0.00214
8 重庆 30,512,763 604 0.052 0.03060 0.00198
9 湖南 63,274,173 587 0.051 0.00916 0.00093
10 浙江 45,930,651 540 0.047 0.13658 0.00118
11 河南 91,236,854 500 0.043 0.04372 0.00055
12 安徽 58,999,948 373 0.032 0.09376 0.00063
13 北京 13,569,194 265 0.023 0.04526 0.00195
14 上海 16,407,734 246 0.021 0.23683 0.00150
15 河北 66,684,419 229 0.020 0.00789 0.00034
16 海南 7,559,035 197 0.017 0.01500 0.00261
17 福建 34,097,947 169 0.015 0.02895 0.00050
18 湖北 59,508,870 141 0.012 0.00543 0.00024
19 辽宁 41,824,412 104 0.009 0.00155 0.00025
20 内蒙 23,323,347 96 0.008 0.00198 0.00041
21 江西 40,397,598 75 0.006 0.05966 0.00019
22 山西 32,471,242 68 0.006 0.06592 0.00021
23 陕西 35,365,072 68 0.006 0.03854 0.00019
24 吉林 26,802,191 60 0.005 0.00245 0.00022
25 新疆 18,459,511 59 0.005 0.00054 0.00032
26 天津 9,848,731 24 0.002 0.00899 0.00024
27 黑龙江 36,237,576 23 0.002 0.00130 0.00006
28 西藏 2,616,329 14 0.001 0.00057 0.00054
29 甘肃 25,124,282 13 0.001 0.00059 0.00005
30 宁夏 5,486,393 11 0.001 0.00058 0.00020
31 青海 4,822,963 4 0.000 0.00018 0.00008
现役军人 2,498,600 242 0.021 0.21664 0.00969

文化

编辑

语言文字

编辑
 
1962年 云南德宏傣族家庭
 
1962年 云南德宏傣族老人
 
1962年 云南德宏傣族青年庆祝开门节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台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仂文﹐又称西双版纳傣文﹔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澜沧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平傣文。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6]

傣文书法是以傣文字体为表观内容,以最初时的火炭笔、白泥巴笔以及后来的“列占”(铁锥笔)、蕨笔、钢笔和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传统傣文书法有“多温暖斐”、“多勤搭毖”、“多法顸”、“多洛谷”、“多麻环折”、“多南帘夺”等六种书体,傣语把它们统称为“南赞贺折”,意即“六种技法”或“六大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出现的书法艺术有“折篾形”、“猫闭眼形”、“方体形”、“叠压形”、“鸡爪形”、“卷首甩尾形”、“金藤绕圈形”、“金花吐丝形”等众多流派、风格各异的优秀傣文书体。[7]

文学戏曲

编辑

傣族文学主要为叙事诗。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现在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7]

传统傣戏:过去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较早的剧目有《公孙犁田》、《冒少对唱》、《十二马》等。到20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于是傣戏迅速风靡各地。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间武术为主,也借用其他剧种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戏曲风格。在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挥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时借鉴京剧滇剧傣拳创造了傣戏的武打动作,脸谱的化装则由原来的红、黑、白三色发展为较为细致的“勾脸”,以表现人物性格。另外还根据剧情和角色的性格改进了曲调形式,音乐集傣族地区丰富的民间曲调而成,伴奏从以象脚鼓、铓锣、钹为主发展到使用多种乐器,并采用了滇剧不少以锣鼓经为主的伴奏手段。各地经常有剧团演出,每逢节庆日,村与村、坝与坝之间还举行巡回的交流演出。[7]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诺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而表演的兽类舞蹈,此外还有狮子舞、大象舞等。凡光为鼓舞,舞蹈者挎鼓或击鼓而舞,自己为自己伴奏,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间流传极广。常见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哈凡为边歌边舞的集体性舞蹈,常见的有《依拉贺》和放高升舞,多在节日期间结群表演。凡整为武术舞,其中包括拳术舞、棒术舞、刀术舞等。表演时常敲击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节奏应与鼓点协调,具有娱乐和自身防卫等特点。除了以上几种有统一名称的舞蹈外,民间还有一些反映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常见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环舞、花棍舞、蜡条舞、荷花舞等,其特点以舞蹈动作表现傣族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7]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嘎腊萨是竹制、吊桥形的敲击体鸣乐器。玎是弹拨弦鸣乐器,傣族青年恋爱时经常弹奏,有“爱情乐器”之誉。[7]

医药

编辑

傣族医学相当发达。傣医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土、水、火“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四者不平衡则生病。傣医将疾病分为四大类,即热病类、斑疹类、痹病类及毒病、血病类。傣医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季节的疾病。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疗法外,还有一些独特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傣医常用成方有万应小药丸、五宝药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7]

傣医院校有:

武术

编辑

武术,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中国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气功的内容,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武术中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的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鹭鸶拳、猴拳等。[7]

黑陶红陶

编辑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双版纳普洱镇远等地是黑陶的主产地。黑陶器的原料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黑土,经与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沤透后捶砸揉压制成。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制作,坯拉好后用刀刮或刻画出花纹,晾干后烧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为素色,表面光滑,质地细腻。 由于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在炎热的傣乡,长时间用它蓄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能保持水的清凉感觉。还有一个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庙佛殿中的柱脚处通常会有一个落水小洞,根据滴水的情况占卜,若有不吉要请佛爷为其念经解除。[7]

傣族红陶制作材料为当地一种红粘土,呈砖红色,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后,用自制的转盘手工拉坯。坯拉好后用有花纹的木拍拍上简单的花纹,放入棚下阴干,阴干后即行烧制。傣族红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语称为“莫丁”,一般较大,造型十分别致,用于盛水装饭,在炎热条件下能免除腐坏之虞,为所有傣族人家必备之器。[7]

习俗

编辑
 
1962年 云南德宏傣族姑娘绕丝

服饰

编辑

傣族妇女多数束发,着窄袖短衫和长筒裙,但在芒市等地婚前着短衫,束小围腰,婚后改为穿对襟短衫和黑色筒裙。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上着短衫,下穿长裤,冬天冷时披毛毯。过去傣族人有纹身的习俗。

节庆

编辑
  • 泼水节
  • 傣族人结婚时要杀牛,并请全村人来到自家吃饭。酒席持续三天。贺者为示感谢,会说一些吉祥话,或送上红包。三天酒席结束后,新郎新娘正式结为夫妻。他们只种一次粮食在冬天结束农耕逸居。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颜其香等. 《佤汉简明词典》.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1 [2018-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2.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七.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3). 
  3. ^ Luo, Wei; Hartmann, John; Li, Jinfang; Sysamouth, Vinya. GIS Mapping and Analysis of Tai Linguistic and Settlement Patterns in Southern China (PD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cember 2000, 6 (2): 129–136 [May 28,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18). 
  4. ^ (中文)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119-124页. ISBN 7-5031-3001-6
  5. ^ 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6. ^ 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傣文条目[永久失效链接]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傣族.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