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甲龙类
副甲龙类(Parankylosauria)是甲龙类恐龙的一个基础演化支,已知的生存年代从白垩纪中期至晚期,分布范围包括南美洲、澳洲、南极洲。但推测这个演化支很有可能早在侏罗纪中期就从其他甲龙类中分化出来了,只是还没发现有保存下来的化石证据。[1]
副甲龙类 化石时期:白垩纪,
| |
---|---|
三个属的体型比较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颌齿类 Genasauri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oidea |
演化支: | †扁脚类 Eurypoda |
亚目: |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
演化支: | †副甲龙类 Parankylosauria Soto-Acuña et al., 2021 |
Subgroups | |
研究历史
编辑冈瓦纳大陆(中生代南半球的超大陆)的甲龙类在过去被认为是非常神秘的一支。由于化石材料相当稀少及罕见,要理解并研究其种系发生学是相当地困难。举例来说,南极甲龙的脊椎与其他甲龙类相比下来特别异常,以致曾有人怀疑这是否属于某种海生爬虫类,该物种的标本有可能是个嵌合体。直到2021年发表了覆尾龙,才终于澄清了过去的谜团。覆尾龙保存了足够完整的骨骼部位,可以明了这些南方甲龙类构成了一个过去未曾知晓的单系群演化支。于是研究人员将前述两者加上盾龙一同建立为副甲龙类。[1]
解剖学
编辑已知的副甲龙类都是小型动物,身长介于1.5至4米左右,头骨比例上相对较大颗。其中的覆尾龙最明显特征是尾巴末端有个形似古代美洲原住民武器双刃刀的构造,类似于剑龙类的尾刺与甲龙类的尾槌,但似乎是各自独立演化出来的。这个尾板由一系列五对结实的皮内成骨愈合构成,围绕着尾部末端与两侧。这种武器在覆尾龙已发现确切证据、南极甲龙可能有间接证据来怀疑、至于盾龙则全然未知(因为没发现完整尾部)。前者尾板的形成明显受到尾部缩短的密切影响,尾椎数比其他甲龙类少许多。与其他甲龙类相同的是,皮内成骨覆盖着身体大部分面积,作为多刺武装盔甲使用。[1]
与其他研究较透彻的甲龙类相较而言,副甲龙类保存了更多原始装甲类和剑龙类所拥有的特征,其中以身体部分最明显,四肢细长、比例上也很长;头骨则比较类似其他甲龙类,因此推测甲龙类在演化初期便发展出进阶的头骨特征。与真甲龙类还有另一个不同之处,根据盾龙所保存下的皮内成骨、且缺乏侧边骨板,副甲龙类可能不具有像真甲龙较轻的真皮装甲,而是一块骨盆盾板,在臀部上方构成一片薄骨板,较剑龙类的背板强韧、但不像真甲龙类那么发达。[1]
种系发生学
编辑副甲龙的定义为:较接近覆尾龙、而离甲龙较远的所有物种,使该演化支与真甲龙类(包括结节龙科、甲龙科)互成姊妹群。以下支序图取自2021年覆尾龙的系统发生学分析:[1]
| |||||||||||||||||||||||||||||||||||||||||||||||||||||||||||||||||||||||||||||||
延伸阅读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Soto-Acuña, Sergio; Vargas, Alexander; Kaluza, Jonatan; Leppe, Marcelo; Botelho, Joao; Palma-Liberona, José; Gutstein, Carolina; Fernández, Roy; Ortiz, Hector; Milla, Verónica; Aravena, Bárbara. Bizarre tail weaponry in a transitional ankylosaur from subantarctic Chile. Nature. 2021 [2021-12-02]. doi:10.1038/s41586-021-0414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