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阳氏
北平阳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北平郡为郡望的阳姓士族,晋末十六国时期开始崛起为山东望族。前燕、后燕时,北平阳氏冠冕蝉联。但后燕被北魏灭亡后,阳氏成为中下层士族,鲜有出仕高级官吏的家族成员。
姓源
编辑北平阳氏起家于晋末,其祖先来历亦不可考。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载有“汉代洛阳人杨伯雍,种玉于右北平无终山”的传说[1],多被后世认为是北平阳氏的始祖。[2]
郡望
编辑北平阳氏郡望为右北平郡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属幽州,最初由汉高祖刘邦设置。西晋初,改右北平郡为北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中,废北平郡,无终县改属渔阳郡。隋大业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县。唐改渔阳郡为蓟州,又析渔阳县分置无终县,后将新无终县改名玉田县,取自“阳伯雍种玉”之传说。然而至唐代为止,阳氏郡望仍系于北平无终。
发展
编辑北平阳氏非汉魏旧族,并无可靠始祖可追溯。晋初应已为北平郡著姓,所以有“阳伯雍种玉”之神话,然而并未有人出仕。
晋末大乱,北平阳裕、阳协、阳耽、阳骛分仕鲜卑段部、慕容部,得为二千石高官。后前燕一统河北,阳骛历任燕国尚书令、司空、司徒、太保、太尉,封建宁公,为北平阳氏最显赫之时[3][4]。后燕复国后,仍有阳氏成员出仕,如后燕尚书阳璆、中书监阳哲,北燕尚书阳伊、侍中阳哲[5]。北魏灭燕后,阳氏出仕北魏,为寒门,多郡县佐贰官,偶有将军、太守[6]。至北齐,阳休之官至尚书右仆射、领中书监,封燕郡王,再兴氏族,旋即北齐灭亡[7]。
世系图
编辑前燕阳骛
编辑北齐阳休之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搜神记·卷十一》: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阪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 ^ 文献中,阳和杨经常互通,比如唐代阳惠元、阳城等又作杨惠元、杨城。
- ^ 《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 ^ 《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燕录》
- ^ 《十六国春秋辑补·北燕录》
- ^ 《魏书·卷七十二·阳尼传》
- ^ 《北齐书·卷四十二·阳休之传》
- ^ 《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阳骛传》
- ^ 《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阳休之传》
- ^ 周祖谟认为,《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即阳固之子。参见: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