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0年3月18日) |
基孔肯雅热[1][2][注 1](英语:chikungunya[3][4])又译奇昆古尼亚热[5]、契昆根亚热,是一种经病媒蚊传播,以猴、狒狒和人为动物宿主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基孔肯雅热病毒(Alphavirus chikungunya[6],CHIKV),可引起高热(可呈双峰热)、皮疹和多发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7]。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的印度、菲律宾等国家[8]。
基孔肯雅热 | |
---|---|
症状 | 发热、恶心、肌肉疼痛、疹、关节疼痛、头痛、疲倦、结膜炎、神经功能障碍 |
类型 | 病毒感染、alphavirus infections[*]、虫媒病毒病[*]、被忽视热带病、疾病、pandemic and epidemic-prone diseases[*] |
病因 | 基孔肯雅病毒[*] |
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病毒培养 |
治疗 | supportive care[*]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传染病科 |
ICD-11 | 1D40 |
ICD-10 | A92.0 |
ICD-9-CM | 065.4, 066.3 |
DiseasesDB | 32213 |
MeSH | D018354 |
Orphanet | 324625 |
基孔肯雅热病毒 | |
---|---|
科学分类 | |
(未分级): | 病毒 Virus |
域: |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
界: | 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
门: | 黄色病毒门 Kitrinoviricota |
纲: | 阿尔法超群病毒纲 Alsuviricetes |
目: | 马特利病毒目 Martellivirales |
科: | 披盖病毒科 Togaviridae |
属: | 甲病毒属 Alphavirus |
种: | 基孔肯雅热病毒 A. chikungunya
|
二名法 | |
Alphavirus chikungunya |
一般于感染病原体后二至十二天内会出现症状[8]。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及红疹,还有眼部炎症,恶心以及呕吐。大部分人的病情在一周后会好转,偶尔关节疼痛会持续到几个月。此病的致死率约为千分之一[9],非常年幼、年长或是有其他健康问题的人有引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7]。
基孔肯雅热毒会透过二种蚊子传播:分别是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8],牠们主要是在白天出没寻找猎物叮咬[10]。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有鸟类及啮齿目[8]。此病的诊断方式可以借由检查血液,看是否有病毒的RNA或是对抗病毒的抗体[8],但其症状有可能会和骨痛热症及兹卡热混淆[8]。一般认为大部分患者经历一次基孔肯雅热毒感染后就会免疫[7]。
预防此病的最佳方式是蚊虫防制,并且避免在流行基孔肯雅热的地区被蚊子叮咬[9]。减少蚊子接触水的可能性,并且使用防蚊液或是蚊帐对于防叮可能会有帮助。到2016年为止,没有基孔肯雅热的疫苗及特别的治疗方式[8]。建议的治疗方式包括休息、补充流体、以及用药物来改善发烧及关节痛的情形[8][7]。
基孔肯雅热通常出现在非洲及亚洲,但在2000年代也曾经在欧洲及美洲暴发过[8]。在2014年有超过一百万的此病疑似病例,美国本土的佛罗里达州在同年也曾出现过病患,不过在2016年时美国本土已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病例[11][12]。此病是在1952年首先在坦桑尼亚发现[8]。Chikungunya是源自Kimakonde语,意思是“痛的将身体弯起来”[8][10][13]。
传播媒介与症状
编辑此病于1952年被发现。[14]此病像骨痛热症一样由蚊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热带及亚热带生存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人类被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便会患上基孔肯雅热。患者会持续发高烧、脱水[来源请求]和严重出疹。“Chikungunya”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指“弯腰”,因病人会关节肿大痛楚,不得不弯腰行走。目前世上还未有防治此症的疫苗或药,治疗以减轻症状为目的。[14]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痊愈,关节痛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就会消失,但有些人的关节痛或会持续更长时间。此病的严重并发症不常见,但老人有可能因此病致死。[14]
87-98%的病例报告有关节疼痛,并且几乎总是发生在不止一个关节[15],但关节肿胀并不常见。 通常,受影响的关节位于手臂和腿部。如果关节之前曾因关节炎等疾病而受损,则它们更容易受到影响[16],疼痛最常发生在外周关节,例如手腕、脚踝和手脚关节以及一些较大的关节,通常是肩部、肘部和膝盖。 疼痛也可能发生在肌肉或韧带中[15]。 在超过一半的情况下,正常活动受到明显疲劳和疼痛的限制。 不经常地,眼睛的炎症可能以虹膜睫状体炎或葡萄膜炎的形式发生[16],并且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17]。 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暂时性损害。
基孔肯雅热患者偶尔会出现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是大脑肿胀或退化、神经元周围的髓鞘炎症或退化、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新生儿的肌张力障碍和视觉处理问题[18]。在特别罕见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出现行为改变、癫痫发作、小脑或脑膜刺激、动眼神经麻痹或眼部肌肉麻痹。
新生儿容易受到基孔肯雅热感染的特别严重影响。感染的迹象通常始于发烧、皮疹和四肢肿胀。大约一半的新生儿患有可自行消退的轻度病例;另一半患有严重的疾病,伴有脑部炎症和癫痫发作。在严重的情况下,受影响的新生儿还可能出现出血和血流问题,以及心脏功能问题。
除了新生儿、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肝肾疾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人,基孔肯雅热往往更严重。每1,000名有症状的基孔肯雅热患者中约有1至5人死于该病。
在非洲的大爆发
编辑据香港《明报》报导,法国卫生部长贝特朗表示,留尼汪仅2006年1月已有77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此病,从2005年3月,先后有15.7万人感染,占总人口两成。贝特朗说:“现时的致命情况前所未见。”他又称病原蚊子在法国东南部亦有发现,但拒谈详情。
疫情是在2005年12月开始突然迅速扩大。除留尼汪,同样位于非洲东岸对出的塞舌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等亦受波及。法属马约特岛1月底才得56宗个案,目前已激增至1350宗。塞舌尔和留尼汪等均为旅游胜地;留尼汪是欧洲游客钟爱地,亦有少数华人居住。
传入香港
编辑2006年3月28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宣布录得一宗由外地传入的个案。
传入澳门
编辑2013年5月15日,澳门卫生局宣布证实一例由外地传入的病例。
传入马来西亚
编辑2006年4月1日,马来西亚卫生部证实,霹雳州一个渔村双礼佛新村,基孔肯雅热已迅速传开,高达300人受感染。此外,该部门于2008年4月27日证实,自2008年2月起,柔佛州一个小村乌鲁槽逾70名村民患上基孔肯雅症。疫情并扩展至邻近的北干那那、笨珍、峇株巴辖等地区。
此病于2008年年中传入东甲,随后扩散至周边地区。
(资料来源:当地居民口述、ntv7 追踪档案)
至2008年9月5日为止,全国共发现1703宗病例,其中以柔佛、马六甲、霹雳、槟城、砂拉越五个州的疫情最为严重。[19]
台湾现况
编辑台湾地区2007年境外移入2例、2008年境外移入9例,2009年境外移入9例,2016年境外移入7例[20]。2019年5月高雄市接获首例境外移入基孔肯雅热病例,为30多岁男性马来西亚籍旅客[21]。
2020年1月,第1例境外移入基孔肯雅热为台南市东区龙山里的30多岁男性,外籍人士;于1月23日至1月29日至马来西亚旅游,返台入境时有发烧,机场给予快筛为阴性,回台南诊所就医,1月31日疾病管制署综合研判阳性。 [23]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基孔肯雅热(中国大陆、香港作基孔肯雅热,台湾作屈公病)
参考文献
编辑- ^ 基孔肯亚病毒.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 ^ 屈公病. 乐词网. 国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台湾)).
- ^ Definition of CHIKUNGUNYA.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4-09-08 [2024-09-26] (英语).
- ^ CDC. Chikungunya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kungunya Virus. 2024-05-20 [2024-09-26] (美国英语).
- ^ 奇昆古尼亚热.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 ^ Genus: Alphavirus | ICTV. ictv.global. [2024-09-26].
- ^ 7.0 7.1 7.2 7.3 Chikungunya Virus Symptoms, Diagnosis, & Treatment. CDC. 2016-04-06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Chikungunya Fact sheet. WHO. 2016-04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 ^ 9.0 9.1 Caglioti C, Lalle E, Castilletti C, Carletti F, Capobianchi MR, Bordi L.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 an overview. The New Microbiologica. July 2013, 36 (3): 211–27. PMID 23912863.
- ^ 10.0 10.1 Prevention. CDC. 2016-02-26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 ^ Staples JE, Fischer M. Chikungunya virus in the Americas—what a vectorborne pathogen can do. N. Engl. J. Med. 2014, 371 (10): 887–9. PMC 4624217 . PMID 25184860. doi:10.1056/NEJMp1407698.
- ^ 2016 provisional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CDC. 2016-09-20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 屈公病.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7).
- ^ 14.0 14.1 14.2 Chikungunya. WHO. [201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 ^ 15.0 15.1 Thiberville, Simon-Djamel; Moyen, Nanikaly; Dupuis-Maguiraga, Laurence; Nougairede, Antoine; Gould, Ernest A.; Roques, Pierre; de Lamballerie, Xavier. Chikungunya fever: epidemiology, clinical syndrom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Antiviral Research. 2013-09, 99 (3) [2022-06-02]. ISSN 1872-9096. PMC 7114207 . PMID 23811281. doi:10.1016/j.antiviral.2013.06.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 16.0 16.1 Burt, Felicity J.; Rolph, Micheal S.; Rulli, Nestor E.; Mahalingam, Suresh; Heise, Mark T. Chikungunya: a re-emerging virus.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12-02-18, 379 (9816) [2022-06-02]. ISSN 1474-547X. PMID 22100854. doi:10.1016/S0140-6736(11)6028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 Mahendradas, Padmamalini; Ranganna, Shylaja K.; Shetty, Rohit; Balu, Ramgopal; Narayana, Kannan M.; Babu, Rajesh B.; Shetty, Bhujang K. Ocular manifestations associated with chikungunya. Ophthalmology. 2008-02, 115 (2) [2022-06-02]. ISSN 1549-4713. PMID 17631967. doi:10.1016/j.ophtha.2007.03.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3).
- ^ Vairo et al. 2019,"Clinical features".
- ^ 迄今全國發現1703宗‧柔甲霹檳砂基孔症最兇. 星洲日报. 200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9).
- ^ 屈公病. 传染病统计资料查询系统. 卫生福利部.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 ^ 高雄市境外移入登革熱22例、屈公病1例,疫情風險劇增 (新闻稿). 高雄市政府卫生局. 201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 ^ 我國史上首例本土屈公病 未來30天圍堵土城疫情關鍵. 联合新闻网. 2019-07-26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 ^ 台南現境外移入屈公病 市府籲加強防蚊. 中央社. 202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