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君是中国战国时代诸侯国盛行的一种分封制,是封爵的一种。

当代研究者认为,战国时期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延续。最早,楚国为卿大夫加公号。此时的“某公”,泛称为“县公”。春秋末年,出现君号。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君主称王,各国普通出现封君现象[a]

1982年相关文章统计,前475年至前221年期间,文献记载的各国封君约有百余人,有时间可考的88人[a]。1992年相关文章提及,楚国封君有62名,赵国封君26名、秦国23名、魏国17名[2]:69。当时,上层权贵成为封君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计功受封,二是亲亲受封。此外,因个人名望和君主宠幸亦可封君[a]。封君的名号分类以下几类:1.以采邑为号,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楚国封君的定例[2]:63;2.以原籍或发迹地为号;3.以功德为号;4.谥号;5.雅号[a]

楚汉战争时,项羽沿袭楚国制度,对重臣封臣,如英布受为当阳君。西汉时,如孔子后人封为褒成君、周朝王室后人封为周子南君汉武帝尊外祖母臧儿为平原君,是为女性封君之始。此后有郡君县君乡君等女性封号。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来源于原文[1]的“一、战国封君的概况”。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刘泽华、刘景泉. 《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 北京师范学院(现名首都师范大学)). 1982, (1982年03期): 共12页 [2022-09-28]. ISSN 1004-91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简体中文). 
  2. ^ 2.0 2.1 何浩. 《楚国封君封邑地望续考》. 江汉考古 (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1, (1991年第4期): 63–70. ISSN 1001-0327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