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部宇之吉(日语:服部 宇之吉はっとり うのきち Hattori Unokichi,1867年6月2日—1939年7月11日),福岛县人,日本中国学者、近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哲学科毕业。历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教授、东方文化学院日语東方文化学院院长。日本帝国学士院会员、大清国宣统元年(1909年)赏给文科进士。[1]

服部宇之吉

生平

编辑

1867年6月2日(旧历4月30日),生于奥州二本松(福岛县二本松市)。父名服部藤八。宇之吉排行第三。生后一年多,两亲亡故,被叔父喜平收取为嗣。1873年,养父在旧二本松藩丹羽长国的家中任职,一家到东京,住六本木的藩邸。宇之吉进冈寿考塾学习。1876年麻布小学开设,进该校就学。1881年进共立学校学习。该校在东京神田淡路町,后为开成中学。1883年进入大学预备门学习。在学中,大学预备门改组成第一高等学校。1887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那一年进文科大学者,仅10人。1890年从该校毕业。同年10人中只有5人毕业。在学中,受校长外山正一和岛田重礼的影响最大,后来,成为岛田重礼的女婿。服部和白鸟库吉同期毕业。8月,由外山正一推荐,迸文部省专门学务兼总务局工作。1891年,由该局局长滨尾新媒介,和岛田重礼的季女繁子结婚。9月,为第三高等中学校的教授,赴京都就任。

1892年,所著《伦理学》一书刊行(富山房)。

1894年,该校废止,回到东京,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协助校长嘉纳治五郎,奠定了该校扩建的基础。

1897年10月,滨尾新就任文部大臣,服部为其秘书兼文部省参事。1898年1月,滨尾新辞去文部大臣职位,服部仍然留在文部省,为视学官兼参事,并担任大臣西园寺公望的秘书。5月,帝国大学总长外山正一任文部大臣,重新再当其秘书兼文部省参事。

1899年5月,兼为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的助教授。9月,在东京帝国大学专任助教授。为研究汉学,被指命前往中国和德国留学,为期4年。从此改变了前后9年的教育行政官的生活。这一年发表《伦理学》。

1900年6月,在北京遇义和团事件,9个星期处于被包围的北京,同在者有古城贞吉、狩野直喜等。后来,出版了以此为内容的《北京笼城日记》,名声渐起。9月,受文部省指令一时回国,再次命其前往德国留学,内容是汉学教学法和研究法。12月,出发。经印度洋,到法国的马赛登陆。

1901年2月,到达留学地莱比锡。后移往柏林大学。在留学中,和莱比锡大学的孔拉迪、柏林大学的顾鲁伯(W. Grube)交往,并听他们的讲课(见《服部宇之吉古稀祝贺纪念论文集》前“自序”)。这也可见日本汉学和德国汉学联系的一个管道。

1902年1月普鲁士政府授其国际勋章。3月俄国皇帝授其宝剑和勋章。6月,接文部大臣电训,退学,经美国回国。7月,尚在途中,被任命为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授予博士学位。8月回到东京。应当时清朝政府之聘,作为中国开始创办的新型大学——北京大学师范馆的主任教习,8月,前往北京赴任。10月,和清朝管学大臣签订契约,为北京大学正教习(直到1909年)。

1905年,专著《清国通考》1、2卷出版(三省堂)。

1907年12月,被授予日本的瑞宝章,叙勋五等。1908年5月,清朝皇帝授予其双龙二等第二宝星。12月,所著《北京志》刊行。

1909年1月,和日本方面的教习一起全部回国。2月为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担任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第三讲座。10月,清朝授予他文科进士。

1910年,是年,致力于汉学研究。编《汉文大系》22卷,由“富山房”出版,是为当时最受注目的汉学丛书。1911年4月,为日本国语调查委员会的委员。发表著名的论文《井田私考》(《汉学》杂志),对《孟子》以来的井田说,提出了新的见解。1912年,发表《支那古礼和现代风俗》(《东亚研究》)。

1913年7月,为教员检定委员会的委员。发表《宗法考》(《东洋学报》)。这些论文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1915年8月,为美国哈佛大学的讲座教授,为期约一年,讲授中国哲学。1916年6月回国。是年,《东洋伦理要纲》、《支那研究》刊行。

1917年1月,给天皇“进讲”《汉书》。此后,到1922年为止,先后“进讲”过六回。2月,为教科书图书调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6月,为帝国学士院会员,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商议委员长。《孔子和孔子教》刊行。

1918年为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第二讲座教授。《儒教和现代思潮》刊行。

1919年为东京帝国大学评议员。1920年3月,为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第一讲座教授。为出席第二届万国学士院会议,出发前往欧洲。同行者还有织田万。

1921年9月任东宫教职,每周一回,给皇太子讲授汉文。

1923年11月为朝鲜日治时期京城帝国大学创设委员会委员。12月,对支(中国)文化事业调查会委员。

1924年3月,受外务省委托,从事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参与北京图书馆和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设立准备工作,又在中国各地讲演等。9月,为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长。

1925年10月,受外务省委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为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副总裁。当时的总裁为柯劭忞,副会长为王树枬

1926年4月,兼朝鲜京城大学总长。12月辞去东宫教职。是年,《支那的国民性和思想》出版。

1927年10月前往中国出差。《孔夫子的话》刊行。

1928年3月,东京帝国大学定年退职。为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参与编纂《东京帝国大学五十年史》。11月,叙勋一等。

1929年2月,就任国学院大学长。1933年4月,和同志者设立东方文化学院,为理事长及东京研究所长。1930年,出版《增订支那哲学史讲话》。1932年《东洋伦理学史》刊行(甲子社)。1932年《佚书目录》刊行。

1934年10月受外务省委托,参与“满日文化协会”的设立,出席在中国东北召开的会议,为评议员、理事。(当时日本方面的人选有布村瓒太郎、关野贞、伊东忠太白鸟库吉、池内宏、原田淑人、沟口贞次郎、服部宇之吉、滨田耕作、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羽田亨等。满洲国郑孝胥为“会长”。)

1935年4月,东京汤岛圣堂再建竣工,召开儒道大会。此处在1923年因关东大地震烧毁,当时,以斯文会为中心成立了圣堂复兴期成会,进行再建。1937年,出版《儒学要典》。

1939年7月11日,死去。

纪念

编辑

1966年,在他100年诞辰时,日本学术界在东京举行了祭祀仪式,并建立了墓碑。至今仍存。

主要著作

编辑
  • 《北京笼城日记》(博文馆,1900年。后附有《回顾录》等,于1926年、1939年先后再刊,俱为非卖品)
  • 《清国通考》1、2卷,三省堂,1905年)
  • 《东洋伦理要纲》(京文社,1916年。改定版,1926年。又,同文书院,1939年)
  • 《支那研究》(京文社,1916年。增定版,1926年)
  • 《孔子和孔子教》(京文社,1916年。改定版,1926年)
  • 《儒教和现代思潮》(明治出版社,1918年)
  • 《支那的国民性和思想》(京文社,1926年)
  • 《佚书目录》(1933年)
  • 《孔子教大义》(富山房,1939年)
  • 《儒教伦理概论》(富山房,1941年)
  • 《仪礼郑注补正》(未完。部分收入《支那学研究》)
  • 《目录学概论》(收入庆应义塾望月基金支那研究会编《支那研究》)。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庆著.《日本汉学史第1部,起源和确立1868-1918》.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2.第412-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