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衡

臺灣近代舊體詩詩人

林资铨(1877年12月15日—1940年1月10日),字仲衡,号壶隐,晚号孤山客台湾近代旧体诗诗人。出身雾峰林家

林仲衡
出生1877年12月15日(光绪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猫罗堡阿罩雾庄林家下厝(今属台中市雾峰区
逝世1940年1月10日(1940岁—01—10)(62岁)
国籍 清朝(1877年-1894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40年)
职业台湾诗人
配偶庄秋渠
儿女林双随、林双弯
父母林朝栋(父)、张素玉(母)

生平

编辑

林仲衡年少时受到家族背景影响,从小饱读中国传统文学,深受儒家思想之涵养,十七岁时参加童子试,才华受到众人肯定与赞扬。甲午战争后,林仲衡跟随父亲林朝栋前往福建泉州避难,期间与泉州望族之女庄秋渠结婚。[1]:16

八国联军后,兴起欲前往日本学习西方新知识之念头,开启林仲衡前往日本留学之契机。1905年至1909年,林仲衡多次往来于台湾和日本之间,留学于中央大学法律学科,1909年肄业后返台。其后与林痴仙林幼春以“雾峰三诗人”之名享誉当时台湾文坛,林仲衡与其以文人身份所组成的“栎社诗社”,以“诗言志”。

因其母亲并非正妻身份,死后无法由正门出殡。为此他趴在母亲棺材上一同出殡,以让母亲能从正门出殡。此举象征自己失去在雾峰林家的地位,无法获得家族重要产业,不如雾峰林家其他成员的经济条件优渥,晚年生活贫困。后因糖尿病病逝,享寿六十二岁。[1]:17-18,20

家族

编辑

祖辈发迹自林甲寅始,因经商致富,为雾峰林家产业提供充足养分。传至林仲衡的曾祖父──林定邦时,家族分为顶厝和下厝两派,其中,下厝由定邦独立传承,其余兄弟则归属顶厝一派[1]:13-14

父亲林朝栋,为凭军功任官的林文察之子,于台湾建省后,受任命为抚垦局局长;林仲衡的母亲──张素玉,为朝栋的侧室,仲衡曾以失去继承权为代价,为逝世之母亲求取棺木自中门而出的机会,此事迹在乡里间流传为一段佳话[2]

林仲衡的女儿林双弯,是日治时期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今北一女中)首位台籍女学生,嫁与日治时期台湾首位通过高等文官考试的刘明朝;另一位女儿林双随,曾留学日本内地,嫁与杜聪明

雾峰林家同时也为日治时期五大家族之一,而五大家族之间则有姻亲关系作为联系,例如林仲衡的外孙女──杜淑纯,嫁与板桥林家林衡道[3]

时代背景

编辑

1894年刚取得秀才身份,1895年就发生了甲午战争,迫使林仲衡与家人逃往中国避难,借由书写路途中之风景烘托出志不能伸的寂寞,并以嵇康慵懒避世之姿自嘲自己不懂谋生,道出混乱局势的苦闷之情。有意报效国家的他,1900年庚子事变,带着弃笔从戎的心向政府献策却未成功,作品中满是理想抱负无法伸展,回乡却也茫茫无期的悲痛。[1]:45-53

不愿回台面对日本统治的局面,却兴起留学日本的念头,期望在日本能有所作为,但也并不如意,1910年正式回台后,描述自己仍未伸展抱负,对于回乡充满感慨与事物皆非昔日的无奈。[1]:24-29

早年旅居中国的作品以慷慨忧愤为主,随时间推移渐渐失去豪情壮志,以风景名胜与诗社活动书写取代,中年的纵情与归隐之心冲突矛盾,到晚年逐渐豁达,看淡自身困境,生活贫困使他以超然之姿面对困境。[1]:29,44

栎社参与

编辑

栎社为日本治台时期于台中所创立的诗社,与1906年台南创立的南社以及1909年台北创立的瀛社鼎足并列为全台三大传统诗社。这些诗社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以维护传统汉文化的方式来反抗日本政府,其诗社活动的影响力纵贯了整个日治时期。栎社是由雾峰林家林痴仙等人于1902年所发起,并于1906年正式成立栎社诗社,成立动机为有感于日治后汉学成了弃学,传统诗人亦成为朽木弃才,故召集志同道合的诗人,互相切磋诗文以延续汉文的发展。林仲衡为当时创社成员之一,他的一生与栎社有着浓厚的关系与互动,并与林痴仙和林幼春两人被誉为“栎社三杰”。[1]:1,32[4][5]

林仲衡于台湾期间多次参与栎社活动并与林痴仙、傅锡祺、林幼春等栎社友人来往,尤其与有叔侄关系的林痴仙往来互动密切,两人经常性聚会于酒楼宴席之中,借由酒色宴席抒发自身情感,且常有互相请客和借钱的情形。[1]:26,33,35

林仲衡的诗作在诗坛中具有一席之地,曾担任过栎社周年大会的词宗,在各样大小栎社诗社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参与奉献的踪影。可是在张丽俊的《水竹居日记》中却提到林仲衡闲散的性格使他往后不热衷于参与栎社活动,但在其他相关文献中并无此资料记载,表示林仲衡在去世前仍然活跃于栎社诗社之相关活动。[1]:30,39,43

成就与作品

编辑

林仲衡个性保守,身处日治时代以不发表批判政府诗作面对时局,因此难以凸显自身特点,唯能以诗作获得赏识,被誉为“雾峰三诗人”之一,其诗作主要分为咏怀类、吟花咏物类。咏怀类为感慨际遇所写,代表作品为〈书感〉;吟花咏物类作品展现其面对生命闲散之生活情调,代表作品为〈蝴蝶〉。[1]:85-9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吴佳琪,〈林仲衡诗歌的时代感怀与生命图像〉,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15
  2. ^ 林义功编著,《乱世忠魂──林组密将军传奇》,2014,页93、94。
  3. ^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五大家族之发展与互动〉。
  4. ^ 顾敏耀. 《吾臺詩學日東升,櫟社第一負盛名--關於櫟社之成立及其影響》. 〈东海大学图书馆馆刊〉. 2020.01, (第49期): 页35. 
  5. ^ 李毓岚.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人的休閒娛樂--以櫟社詩人為例》. 〈台湾学研究〉. 2009.06, (第7期): 页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