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召南(1928年7月25日—2007年3月2日),笔名雪韵照霞天台湾女性散文家,生于厦门,创作早期曾以晚霞兰芝两个笔名发表作品。因台湾日治时期、二次大战国共内战等动乱原因,其正式户籍出生年登记为1930年 (依据日治时期记录的户籍资料),但根据其家族证实其正确出生年为1928年。著有散文集《梦驰琴园》、《雪韵散文》、《化蝶飞去》,小说《狱》和《鸟》。短篇小说《孔雀的嘶鸣》被收录在中华妇女写作协会出版的建国百年文选《泱泱女声-我们的一百年2(诗·小说卷)》中。

杨召南
YANG Zhao-Nan
(笔名雪韵、照霞天)
出生(1928-07-25)1928年7月25日
中华民国福建省厦门市
逝世2007年3月2日(2007岁—03—02)(78岁)
台湾台北市
职业散文家小说作家
代表作《化蝶飞去》

生平

编辑

母亲为日本统治下台湾籍女子,生父为黄花岗之役生还者;十岁左右母亲改嫁,随继父姓杨,改名召南,日文名召子 (しょうこ,Shouko)。二战终战前,往来中华民国与日治台湾两地,曾在台就读日本学校,主要居住厦门、上海;二战结束后,来台定居。20岁结婚,25岁时丈夫去世,独立扶养二子。先后任职台南粮食局数年、台湾肥料公司20余年。

平日喜欢从事音乐、绘画、文学三项活动:抗战时,就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现上海音乐学院),主修声乐、副修钢琴。中年曾拜画家张义雄习素描、楚戈 (袁德星) 习线条式现代画。文学造诣全靠自修,喜欢阅读老庄陶诗,深受老庄思想熏陶。

后半生多为衣食而奔波,直至民国63年(1974)47岁,写作欲望源源涌现,开始大量创作。喜欢以秾丽精巧的文笔,抒发内心的灵动与想像的世界;追求人性的提升与灵性的爱情;不迎合文学潮流,不讨好读者口味。著有散文集:《梦驰琴园》、《雪韵散文》、《化蝶飞去》,以《化蝶飞去》最具代表性;小说集:《狱》、《鸟》。

晚年

编辑

杨召南于1989年罹患桥脑中风,自此身体行动较缓慢不便,但思路清晰,仍继续写作。1997年,其病症逐渐恶化为老年痴呆症,此时已无法维持创作,于2007年安详辞世。

家族成员与友人

编辑

杨召南的后人均继承其文学与艺术、音乐上的造诣与天赋。其次子为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北市立建国中学资深教师 (已退休);其长内孙为旅美小提琴家。

文坛往来友人有胡品清、鲍晓晖等人。

 
杨召南文学作品集

重要评论篇目

编辑
  1. 张瑞芬,〈向晚霞天──论雪韵散文〉,《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评论篇》(台北:麦田出版,2006)。
  2. 李丽卿,〈浅谈《化蝶飞去》〉,《书评书目》第96期(1981)。
  3. 小民,〈佳文共赏──《雪韵散文》〉,《中华日报》中华副刊,1979、2、12。
  4. 胡品清,〈《雪韵散文》序〉,《雪韵散文》(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

杨召南的创作文类以小说及散文为主,其小说着重人物心理之描绘,表现高层次的精神领域,如同她提及《鸟》的写作:“乃是寻求爱的理想境界,执著于表现人类内在世界的灵动。”《狱》则是杨召南想借由主角刘雅云来向读者述说自己对爱情的执著,杨召南认为:“爱情是两性可以超越社会生活、唯一独立性的心灵交契状态。”

杨召南的散文倾向以感性的意象传达理性的意念,并强调重现生命的意蕴,运用丰富的联想、古典的笔触呈现出浓浓的乡愁。张瑞芬论及:“雪韵在散文创作上独抒性灵,孤高自赏的特性,颇类胡品清。”

创作年表

编辑
年代 年龄 书名 笔名 出版社
民国17年(1928) 0
民国66年(1977) 49 梦驰琴园 照霞天 光启出版社
民国66年(1977) 49 雪韵 拓荒者出版社 (民国70年起改由联经出版)
民国67年(1978) 50 雪韵散文 雪韵 林白出版社
民国68年(1979) 51 雪韵 皇冠文化
民国69年(1980) 52 化蝶飞去 雪韵 九歌出版社
民国96年(2007) 79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