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嘲鸫
灰嘲鸫(学名:Dumetella carolinensis,中国大陆作灰嘲鸫,台湾作灰猫嘲鸫[注 1])是雀形目嘲鸫科灰嘲鸫属下唯一的鸟类。[3]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会进行迁徙往来加拿大南部至美国东南部及加勒比地区。[4][5][6][7]牠们为杂食性,以水果、昆虫为食,是嘲鸫科家族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之一。[8]:453[5][9][6][7]也是北美洲东部数量丰富、众所周知的常见鸟类。[9]
灰嘲鸫 化石时期:
| |
---|---|
摄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嘲鸫科 Mimidae |
属: | 灰嘲鸫属 Dumetella Wood, CT, 1837 |
种: | 灰嘲鸫 D. carolinensis
|
二名法 | |
Dumetella carolinensis | |
分布范围
繁殖区
过境鸟
留鸟
非繁殖区
| |
异名 | |
|
牠们全身通灰,尾巴内侧则有栗色的羽毛,这种颜色是牠们最为明显的特征,并也相当容易从其他相似鸟类中分别出来。[8]:479[9][5][7][10]因为其喉咙内的特殊构造,灰嘲鸫的叫声相当丰富多变,可发出超过100种不同叫声,但最为著名的叫声是其中一种类似猫的叫声,故得名“猫鸟”。[5][8]:464[6][10]繁殖时采一夫一妻制,在树上筑巢,平均产3—4颗蓝绿色外壳的蛋,在12—14天孵化,并于孵化后8—12天离巢。[8]:473[9][6]其数量稳定且分布范围广大,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划为无危物种。[2][11]
物种命名与分类
编辑在18世纪上半叶时,英国自然学家马克·盖茨比就已经描述过一种被称作“Cat Bird”的生物。[8]:474后来卡尔·林奈就在其自然系统中以其资料命名该生物为Muscicapa carolinensis,并归类于鹟属下。[8]:474该模式标本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8]:479
过了一个多世纪后,开始有意见认为灰嘲鸫的独立性已足以独立为一属,因此1850年时德国鸟类学家吉恩·路易斯·卡巴尼斯提出将其属名改为Galeoscoptes,并使用了一段时间。[8]:474但在20世纪初时,美国鸟类学家查尔斯·华莱士·里士满发现早在1837年就已有一位署名“S.D.W.”的人在一本名为《分析师》(The Analyst)的期刊中命名该属为Dumetella,导致卡巴尼斯的命名因优先级而成为了异名。[8]:474[12]因此美国鸟类学家维特默·史东向美国鸟类学家协会提议变更名称,后者接受了该提议并于1910年时在《北美鸟类名录》(A.O.U. Check-list of North American Birds)内更改其属名为现今的名称。[3][8]:474
但“S.D.W.”的真实身份仍在属名变更当下并未能确定而有所争议,且他对Dumetella的原始描述至今仍未被发现。[12]并使各数据库内中有不同看法:在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的鸟类清单中认为是英国军官查尔斯·索罗尔德·伍德,而在Avibase中则标示是其儿子内维尔·伍德(Neville Wood),而既有证据则较偏向前者。[3][8]:474[13][12]
属名Dumetella为拉丁语的dumetum(意指“(小)灌木丛”)变化而来,反映了其喜欢在茂密的灌木植被活动的生态。[14]:141-142[10]而种小名Carolinensis则是指的是卡罗莱纳省,即“卡罗莱纳的物种”。[14]:92
灰嘲鸫并没有其他亚种,是单型种。[3]但在过去曾被提议分为三种亚种,分别是靠近西侧的D. c. ruficrissa、中部和南部的D. c. meridiana以及在百慕大的D. c. bermudiana,但被认为之间并没有足够的差异跟明确的定义可区分而未被接受,反而是个体差异变化度超出地理差异不少。[8]:479[10]
有时另一个与其关系接近,并同样在另一个单型属下的黑嘲鸫也会被归入灰嘲鸫属下。[8]:449, 479但2000年代时的数个研究认为两个并非姊妹群的关系,反而是黑嘲鸫可能跟分布在小安的列斯群岛的白胸嘲鸫关系更近。[10]
形态描述
编辑灰嘲鸫体长21—24厘米,体重23—56公克(平均35.3公克);鸟喙平均宽4.0毫米、深4.8毫米;翼长平均90.7毫米;尾长平均90.3毫米。[8]:479[15]与黑嘲鸫同为嘲鸫下最小的鸟类。[8]:479其有纪录的最长寿命是至少17年的个体,并也有发现如近11年及近13年的个体。[6][10]
成鸟头冠黑色,眼睛呈深红棕色,黑色的喙明显突出,鸟喙基部具有3—4根长6—8毫米的刚毛。[5][7][10]以深灰色为其主要羽色,翅膀较短而圆滑,所有飞羽皆为灰黑色带不明显的浅色边缘。[8]:479[9][5]腹部的灰色较浅,并具有栗色的尾下覆羽和黑色的相对长而圆顿的尾巴。[8]:479[9][5][7]腿在暗肉棕色至黑褐色之间,且相当强壮。[7]雌雄两性外观相似。[5]其身形较类似于鸫科的物种。[8]:453
第一年的未成年鸟羽会带有褐色调而较为蓬松,飞羽外侧也覆有褐色,尾下覆羽较浅;眼睛呈灰褐色或暗红褐色;口腔内部前部呈黄色。[9][7]幼鸟的羽毛呈斑驳的褐灰色。[5]
灰嘲鸫特殊的全身灰色羽毛使其相当容易从其他北美雀鸟区分出来,与其关系最近的黑嘲鸫全身是蓝黑色的羽毛,而声音相似的褐弯嘴嘲鸫及小嘲鸫的唱歌节奏则与灰嘲鸫也有所不同,褐弯嘴嘲鸫是连续性的两个相同单词,而小嘲鸫则偏向一个单词不停重复,并不像灰嘲鸫是一连串不同单词串接在一起。[10]
分布与栖息地
编辑牠们分布于于北美洲。[4]繁殖区在加拿大南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到新斯科舍省之间及美国的中、东、南部地区,涵盖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犹他州、得克萨斯州至大西洋沿岸,还有百慕大。[8]:479冬季过冬时,则在美国东南部、加勒比地区和中美洲至巴拿马和哥伦比亚,包括巴哈马、古巴、牙买加,偶尔出现于小安的列斯群岛。[8]:479[4]
常栖息在花园、城镇公园、灌木地、森林边缘或荒废的农田中,并特别偏好荆棘类的植物。[4][9][16]但并不在茂密的森林或针叶林内出现。[9]在冬季时,灌木丛、咖啡和柑橘园、山地森林和热带雨林都有机会见其身影,而特别偏好有邻近水源的灌木丛。[9][16]通常海拔不超过1000米。[8]:479
习性
编辑灰嘲鸫是嘲鸫科中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日行性,以10—15只为一群体迁徙,从极东北的繁殖区飞到范围西南边或大西洋沿岸过冬。[5][6][7]甚至曾经远在欧洲英国的安格尔西岛跟西班牙特内里费岛上都曾有迷鸟的纪录。[8]:471春季迁徙的时间点从3—5月;而秋季是在8月底到11月初之间,例如在安大略省南部的灰嘲鸫,通常于4月底—5月初时到达该地,并在10月中旬前离开越冬。[9][16]在系放纪录中,最远的是从巴拿马博卡斯德尔托罗省放回,并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被回收的两只个体。[9]
通常喜欢潜藏在茂密的丛林中歌唱。[7][8]:456但牠们并不太畏惧人类,是宽容且容易接近的鸟类。[8]:473[16]曾有一只野生的灰嘲鸫一路与人类搭乘了1998年10月时从纽约到英国南安普敦港的邮轮,并一路受人类照顾。[8]:473向捕食者做出威吓行为时,会有一种显露其尾下覆羽的抬头姿势,还有另一种强调头冠黑色斑块的低头姿势。[9][6]
因其喙和尾巴相对于嘲鸫科的其他物种来说较短,这可能导致牠们相对不喜欢在陆地上活动。[8]:453在地面上时,以半跳跃半步行的方式前进。[16]牠们飞行时常低空直飞,长尾巴经常上翘并微张,且不喜欢在开阔地区飞行。[9][16]振翅时甚速,并不停拍动,但在远距离飞行时则会有所停顿。[16]停栖时身体会较呈水平状,“表情就像个宽眼大瞪的孩子充满好奇”。[16]
食性
编辑灰嘲鸫是杂食性动物,在夏末迁徙时主要以水果和浆果为食,有时也会以蚂蚁、毛毛虫、蚱蜢、甲虫、苍蝇、飞蛾、蜘蛛和蚜虫等各种无脊椎动物、昆虫为食。[5][9][6]在不同季节中食物比例会不太一样,秋天会时用更高比例的蔬菜。[9]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秋天的灰嘲鸫常常因为食用野葡萄而在脸部周围呈现紫色。[9]牠们也会食用棕顶雀鹀或旅鸫的鸟蛋。[9]
通常靠近或在地面觅食,用嘴向侧边翻动植被,但也会在树木和灌木丛的中上层进食。[9]捕食昆虫时则从树上没有遮蔽的地方突击。[16]在冬季时,若食物充足则有机会看到数只灰嘲鸫在同一个灌木丛中觅食。[16]在迁徙期间也有机会看到多只个体攀在藤蔓上觅食。[16]
繁殖
编辑灰嘲鸫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牠们在春季抵达繁殖地后不久会配对,繁殖季主要在四月至八月初之间。[6]其领域范围在嘲鸫科中属于较小的物种,通常小于1公顷。[8]:459
其巢穴主要由雌鸟负责建造,以细枝条、毛发、羽毛、苔藓等纤维材料构筑而成,在内部则使用较细的根丝衬垫,呈杯状。[4][8]:469鸟巢平均外侧直径14厘米、内侧则平均8.3厘米,深4.5厘米。巢筑于离地平均1.5米处,但也有记录到离地面15米以上的纪录。[9]每窝产卵为1—6颗(平均3—4颗)。[9]蛋呈明亮的蓝绿色,与其他北美的雀形目鸟类的蛋完全不同;少数具有微小的红色斑点,平均长24毫米、宽17毫米。[9][6]由雌鸟负责孵蛋。[8]:469在此期间褐头牛鹂可能会对其巢寄生,但灰嘲鸫似乎会辨认其鸟蛋并排除牠们的蛋而不常被寄生成功,是少数能如此做的十几种鸟类之一。[9][10]
由雌鸟独自孵蛋约12—14天孵化,偶而由雄鸟喂食雌鸟。[9]雏鸟孵化后则由双亲一起喂养,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但也会有少量水果。[9]照顾幼鸟时,牠们会展开翅膀盖在巢穴边缘并膨开胸部的羽毛,以避免幼鸟被阳光晒伤。[6]雏鸟离巢期约为8—12天,平均约10.5天,而双亲会喂养到12天左右。[8]:473[9][6]一次繁殖季内会有两巢,但在那些较为温暖的地区可能会到三窝,而在安大略省可能仅有一窝。[9]
叫声
编辑灰嘲鸫的歌声是一连串连绵的啁啾声、并会重复、声音各异,有时粗糙尖锐,但有时也带有音乐性和柔和的音调。[8]:479[5]牠还有一种音调下降的喵喵叫声,因此在英语中得名“Catbird”。[4]牠们善于模仿其他鸟类、青蛙或机械声等100多种不同的声音。[5][8]:464[6]这种能力来自于其喉咙的两侧的鸣管与其他鸟类较为不同,是两侧都能独立运作的特殊构造。[6][10]
牠们在明亮的月光下也会唱歌。[9]雌鸟也会唱歌,但未若雄鸟一样有活力且频繁。[9]雄鸟和雌鸟会进行二重唱。[8]:479
天敌与威胁
编辑灰嘲鸫的蛋和雏鸟会受到蛇、老鼠、狐狸、猫、松鼠、花栗鼠、浣熊、冠蓝鸦、短嘴鸦和拟八哥等的捕食,但成鸟会尝试攻击并啄咬接近巢穴的捕食者。而成鸟则有时会成为红尾𫛭、库柏鹰和游隼等猛禽狩猎。[6]牠们是一些寄生虫的寄主,包括虱子、虱蝇和蜱虫。[6]
其食用莓果跟水果的习惯,可能会因此吃到部分经济农作如覆盆子、黑莓、葡萄、樱桃和草莓,且比起食用,牠们更常啄掉一整串的作物,有时候也会因此被农民当作害鸟之一。[10]
物种数量与保护状况
编辑其数量未经实际估量,1995年估计有1000万只,而2021年的一份研究预测中约有4747万只。[17][6]在过去40年中数量趋势稳定,且分布范围广大,故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划为无危物种。[2][11]
虽然其数量稳定,但在分布区的边缘上则有所波动,如美国怀俄明州东北部。[8]:479其习惯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栖息地等早期演替地形的因素,使其数量较不受人类大幅改变环境的影响而下降过多。[8]:479[10]例如人类开辟森林,对灰嘲鸫来说恰好是除去了不适合其居住的茂密伍德兰形;而城市化的树木区域、道路或公共设施的建设所产生的森林边缘,以及美化人工环境的灌木丛等,可能也增加了牠们能利用的繁殖地大小。[10]但其过冬地则多在人类密集的沿海区域,是一种隐忧。[10]且在迁徙过程中,牠们低飞的习性导致其特别容易与汽车相撞而亡,例如在亚拉巴马州的公路上可能每几公里就能看到数只尸体。[10]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Fossilworks: Dumetella carolinensis. www.fossilworks.org.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英语).
- ^ 2.0 2.1 2.2 BirdLife International. Dumetella caroli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711013A94272855. [2023-07-18].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711013A94272855.en .
- ^ 3.0 3.1 3.2 3.3 3.4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IOC World Bird List 13.1. [2023-05-12]. doi:10.14344/IOC.ML.13.1 (英语).
- ^ 4.0 4.1 4.2 4.3 4.4 4.5 Harrison, Colin; Greensmith, Alan. Birds of the World. Dorling Kindersley. 1993: 284. ISBN 1-56458-295-7 (英语).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DK. Bird: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2022-03: 428. ISBN 978-0-7440-3958-0 (英语).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Dewey, Tanya; Pinkoski, Terri. Dumetella carolinensis (gray catbird). 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8) (英语).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Beaman, Mark. The handbook of bird identification : for Europe and the western Palearctic.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1998: 595 [2023-07-19]. ISBN 978-1-4081-3523-5 (英语).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Christie, David A. (编).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10.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5 [2023-07-19]. ISBN 978-84-87334-72-6 (英语).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Brewer, David. Wrens, dippers, and thrasher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7–209 [2023-07-19]. ISBN 978-0-300-09059-8 (英语).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Smith, Robert J.; Hatch, Margret I.; Cimprich, David A.; Moore, Frank R. Gray Catbird (Dumetella carolinensis), version 1.0 .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07-18]. doi:10.2173/bow.grycat.01 (英语).
- ^ 11.0 11.1 Ekstrom, J.; Butchart, S. Grey Catbird (Dumetella carolinensis)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 BirdLife Data Zone.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英语).
- ^ 12.0 12.1 12.2 Olson, Storrs L. The Original Description and Author of the Genus Dumetella (Mimidae) (PDF). Wilson Bulletin. 1989, 101 (4): 633–637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0) (英语).
- ^ Dumetella (Dumetella sp.) - Avibase. avibase.bsc-eoc.org.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英语).
- ^ 14.0 14.1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语).
- ^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6-13].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英语).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Dunne, Pete. Pete Dunne's essential field guide companion. Houghton Mifflin Co. 2006: 506–507 [2023-07-19]. ISBN 978-0-618-23648-0 (英语).
- ^ Callaghan, Corey T.; Nakagawa, Shinichi; Cornwell, William K. Global abundance estimates for 9,700 bir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5-25, 118 (21) [2023-07-19]. ISSN 0027-8424. doi:10.1073/pnas.20231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Xeno-canto上的灰嘲鸫叫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灰嘲鸫叫声的影片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灰嘲鸫模仿声音能力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