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长房 (隋朝)

隋朝人士

费长房,亦名费节[1],生卒年不详,四川成都人。中国隋朝著名的佛学翻译家,其主要活动年代为公元562597年(这仅是其《历代三宝纪》一书里提到的事实可考的年代,并非其生卒年代)。曾在成都某寺出家,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推动建德毁佛,因而被迫还俗。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于长安设置译场,因费长房精通佛学,并精通诸子,被敕召入京,并以俗人身份被委任为翻经学士,此后在大兴善寺担任笔受工作。

汉代曾有同名同姓之人,其为术士,《后汉书·方术列传》有传。[2]

生平

编辑

费长房的生平在历代史料中记载极少,最早提及费长房略历的是唐代道宣在其《大唐内典录》中所述: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右一部,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所撰。房本出家,废僧侣,及隋兴复,仍习白衣。时预参传,笔受词义。[3]

道宣后又在《续高僧传》卷二的〈隋东都雒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传〉中附录了费长房的资料:

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本预细(应为‘缁’)衣,周朝从废因俗。传通妙精玄理。开皇之译,即预搜扬。敕召入京,从例修缉。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舒(应为‘录’)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叙,凾(应为‘亟’)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录成陈奏,下敕行之。所在流传,最为该富矣![4]

在道宣之后,尚有《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四分律搜玄记》《释门正统》《释氏通鉴》《佛祖统纪》《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氏稽古略》《华严悬谈会玄记》《历朝释氏资鉴》《佛法金汤编》《释文纪》《金刚三昧经通宗记》《锦江禅灯》等,均对费长房的略历有所提及,不过大多是承袭道宣的说法。

译经

编辑

费长房虽为翻经学士,却并无自己所翻译经典,其工作实为笔受。据现有文献,费长房所笔受的佛经总计8部95卷,包括:

译者 经名 卷数 翻译年月 存佚
那连提耶舍 大方等大集日藏经 15卷 开皇四年五月-五年二月
力庄严三昧经 3卷 开皇五年十月
阇那崛多 佛本行集经 60卷 开皇七年七月-十一年二月
善思童子经 2卷 开皇十一年七-九月
移识经 2卷 开皇十一年十-十二月
观察诸法行经 4卷 开皇十五年四-五月
商主天子所问经 1卷 开皇十五年八-九月
昙无谶 合部金光明经 8卷 开皇十七年

撰著

编辑

费长房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其所撰的《历代三宝纪》一书。《历代三宝纪》,又名《开皇三宝录》,略称《长房录》《三宝录》《房录》等,全书15卷,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1. 帝年(卷一至卷三)。费长房在“帝年”部分的记叙起自周庄王十年(前687),到隋开皇十七年(597),总计1274年。以佛教大事和重要政事为线,堪称一部完整的佛教大事年表。
  2. 代录(卷四至卷十二)。费长房以朝代为经,以译人为纬,记叙自东汉至隋十七个朝代,197人翻译的各种经典2146部,合6235卷。并为每一个译人都附列了小传。
  3. 入藏录(卷十三、十四)。此部分分别大小乘经律论,著录应入藏的经典,总计1076部,3292卷。此部分是费长房的创新与贡献所在,此体例也为后代不少经录所沿用。虽然汉文大藏经南北朝时期已初步形成,但迟至《历代三宝纪·入藏录》的出现,才说明汉文大藏经已经正式形成,因此可以说,《历代三宝纪》的编撰完成是汉文大藏经正式形成的标志。
  4. 总目(卷十五)。著录〈上开皇三宝录表〉、《历代三宝纪》之总目以及历代佛教经录。

评价

编辑

后世对于费长房的评价都是通过对其《历代三宝纪》的评价来体现的。最早作出评价的是在《大唐内典录》中大量直接或间接引用《历代三宝纪》资料的道宣。道宣在《大唐内典录》中评价道:“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参见唐·法琳《辩正论》,《大正藏》第52卷,第521页下栏。
  2. ^ 关于两人区别,最早的记述见载于后唐景霄所撰《四分律钞简正记》卷四,“费长房者,汉时亦有同姓名者,但解阴阳术数,不闲佛法”。参见《卍新纂续藏经》第43册,第70页。
  3. ^ 参见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册,第279页。
  4. ^ 参见《大正藏》第50卷,第436页。
  5. ^ 参见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大正藏》第50卷,第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