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部气象站
鞍部气象站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阳明山国家公园内,为交通部中央气象局辖下的四等气象测报机构,全名为交通部中央气象局鞍部气象站[2],该气象站成立于台湾日治时期,当时设立目的主要为航空气象观测。
鞍部气象站 | |
---|---|
Anbu Weather Station | |
组织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
种类 | 四等气象站 |
序号 | 46691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竹子湖路111号[1] |
座标 | 25°11′11.45″N 121°31′12.66″E / 25.1865139°N 121.5201833°E |
海拔高度 | 837.6米 |
气压计海拔高度 | 827.1 |
设立 | 1937年 | (日治时期)
网址 | www.cwb.gov.tw |
[编辑维基数据] |
沿革
编辑日治时期
编辑台湾日治时期1936年台北、那霸、福冈三地之间的民营航空航线开始营运,其飞往台北松山机场的航道规划上,自日本九州南面之岛屿南下,经那霸西南西方进入台湾本岛的富贵角,再转向松山机场降落。而大屯山顶介于富贵角与淡水河口之间,因而形成飞行航道的重要指标[3]。
1937年台湾总督府台北观测所(后于1938年升格为台湾总督府气象台)为配合航空事业和支援军方作战[4],以及目视飞行时的安全需要,于11月成立大屯山出张所,专责航空气象测报业务,大屯山顶上设有航空专用气象测候所一间,风力塔上装有航空登台一组,并于大屯山鞍部成立事务所作为山顶气象观测站的前线基地,同时成立的还有竹子湖事务所,日后成为竹子湖气象站[3]。
战后至今
编辑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民政府来台接管各地之总督府行政组织,1946年1月台湾省气象局观测科科长王仁煜代表前往大屯山鞍部与总督府气象台台长西村氏移交含鞍部事务所在内的大屯山顶出张所、鞍部出张所,以及竹子湖事务所等。其中大屯山顶出张所另依职权业务分别,由民用航空局接收航测相关之设施。接收初期,因鞍部事务所房舍遭破坏、大屯山顶出张所漏水严重,工作人员只得暂居于竹子湖事务所,尔后鞍部事务所经整修后改称为“台湾省气象局鞍部测候所”,大屯山顶出张所改称为气象观测站,由鞍部测候所管理[2][3]。
1951年10月及11月花莲与台东地区分别发生致灾性地震,自此政府及土木工程界开始重视地震观测与耐震建筑的研究,于1953年7月成立台湾省防震防台建筑研究委员会,针对台湾各地主要气象观测站增设新型地震仪与加速度地震仪规划。196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委托商务部海岸大地测量局与各国合建世界地震测报网[5]。当时台湾省气象所经美方同意并经台湾省政府核准,将鞍部测候所设为国际标准地震测报网站,1961年初拨款营建站房,美方赠送两套新式电磁式地震仪,一为短周期,另一为长周期,于同年12月运抵安装,1963年3月开始高倍率远地地震之观测,并参加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2]。
1969年10月初中度台风芙劳西,为台湾北部带来大量降雨,连续8天之降雨量,鞍部测候所测得2,763毫米,竹子湖测候所测得2,354毫米,创下当年台湾本岛台风雨量最高之纪录[6]。
1977年起大屯山顶观测所观测设备更新为自动记录仪器系统,替代传统人工观测,由原每日五次人工观测改为每周一、四派员读取资料,并作仪器维护。1982年10月整建站房,由原位于山凹处往山岭迁移至海拔较高之次高点处,亦因此自1983年6月份起气候资料有中断现象。1993年大屯山顶观测所改装地面气象自动测报系统,仍维持每周派员读取资料,并作仪器维护一至二次,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停止每周派员读取资料,改架设自动气象站,使用无线电自动传输[2]。
气候
编辑鞍部(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943-2023年更新中)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4.5 (76.1) |
27 (81) |
27.7 (81.9) |
28.8 (83.8) |
29.9 (85.8) |
31 (88) |
31 (88) |
32 (90) |
31.4 (88.5) |
30.7 (87.3) |
27.5 (81.5) |
25.7 (78.3) |
32 (90) |
平均高温 °C(°F) | 13.3 (55.9) |
14.6 (58.3) |
17.1 (62.8) |
20.5 (68.9) |
23.2 (73.8) |
25.6 (78.1) |
27.4 (81.3) |
26.8 (80.2) |
24.3 (75.7) |
20.5 (68.9) |
18.1 (64.6) |
14.6 (58.3) |
20.5 (68.9) |
日均气温 °C(°F) | 10.3 (50.5) |
11.2 (52.2) |
13.2 (55.8) |
16.6 (61.9) |
19.6 (67.3) |
22.2 (72.0) |
23.4 (74.1) |
23 (73) |
21.1 (70.0) |
17.9 (64.2) |
15.4 (59.7) |
11.8 (53.2) |
17.1 (62.8) |
平均低温 °C(°F) | 8.1 (46.6) |
8.7 (47.7) |
10.3 (50.5) |
13.7 (56.7) |
17.2 (63.0) |
19.9 (67.8) |
20.9 (69.6) |
20.7 (69.3) |
19.1 (66.4) |
16.3 (61.3) |
13.5 (56.3) |
9.8 (49.6) |
14.9 (58.8) |
历史最低温 °C(°F) | −3.7 (25.3) |
−2.4 (27.7) |
−2 (28) |
1 (34) |
8.1 (46.6) |
11.4 (52.5) |
16.6 (61.9) |
15.5 (59.9) |
12.6 (54.7) |
6 (43) |
1.1 (34.0) |
−1.6 (29.1) |
−3.7 (25.3) |
平均降雨量 mm(吋) | 296.7 (11.68) |
291.3 (11.47) |
246.7 (9.71) |
222.3 (8.75) |
334 (13.1) |
341.1 (13.43) |
230.9 (9.09) |
400.8 (15.78) |
724.6 (28.53) |
683.6 (26.91) |
502.5 (19.78) |
422.6 (16.64) |
4,697.1 (184.87) |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 21.2 | 18.3 | 18.3 | 15.8 | 15.6 | 14.3 | 9.7 | 13.1 | 16.3 | 20.1 | 20.9 | 21.4 | 205 |
平均相对湿度(%) | 92.1 | 91.5 | 89.8 | 88.4 | 87.5 | 87.8 | 85.8 | 87.5 | 89 | 91 | 92 | 92.2 | 89.6 |
月均日照时数 | 59 | 58.7 | 78.1 | 77.2 | 79.6 | 85.2 | 138.4 | 124.7 | 96 | 61.5 | 51.4 | 46.6 | 956.4 |
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局 |
站体结构
编辑鞍部气象站日治时期为木造办公厅舍,现已荒废,目前的鞍部气象站为风力塔与办公厅舍分离之设计,因地形限制,风力塔设置于海拔较高之位置,可免于受地形限制观测资料误差,风力塔结构与日月潭气象站风力塔相似[3]。
编制
编辑鞍部气象站依照中央气象局四等气象站之编制,配置主任1人,职员3人,驾驶1人[2]。
观测项目
编辑鞍部气象站每日执行阳明山及大屯山区气象观测、地震、气象咨询服务等工作。鞍部气象站除担任地面气象观测、转发中央气象局气象预报中心发布之各项特报、台风警报等工作外,并提供各种天气预报、台风警报、特报、地震消息之查询服务[2]。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鞍部氣象站. 教育部 国民及学前教育署. 2019-04-09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1)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2.5 鞍部氣象站.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台灣氣候建築史料調查研究 (PDF). 中央气象局.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5-18) (中文(台湾)).
- ^ 翁国盈. 氣象觀測. 文化部. 2010-02-09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中文(台湾)).
- ^ 苏吉立、赖圣耀. 台中港區地震監測 (PDF). 社团法人台湾海洋工程学会. 2003-10 [2020-08-09] (中文(台湾)).[失效链接]
- ^ 第十八章 颱風驚人雨量. 台风部屋. [2020-08-09]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