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RPA苗文
TongcyDai在话题“新条目推荐讨论”中的最新留言:5年前
RPA苗文曾于2019年6月28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本条目有内容译自英语维基百科页面“Romanized Popular Alphabet”(原作者列于其历史记录页)。 |
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一个基于拉丁字母的苗语书写系统在越南战争的苗族难民中间广泛传播?
- RPA苗文条目由Oligophasia(讨论 | 贡献)提名,其作者为Oligophasia(讨论 | 贡献),属于“linguistics”类型,提名于2019年6月21日 11:17 (UTC)。
- 说明:苗族系列第二弹,大概还会有后续。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21日 (五) 11:34 (UTC)
讨论话题已解决
- 简洁、漂亮、准确、有用的条目。几个小问题:(1)有一条参考来源,Golston & Yang,在注释里写成了Smalley, Vang & Yang,不知为何。另外论文的题目也错了。(2)文中的音系跟参考来源Golston & Yang的白苗语音系,Mortensen的青苗语音系都不同。关键在于,RPA的s系辅音,两个参考文献中都记录的是/ʃ/,而不是/ʂ/。Mortensen的音系里甚至还有/ʈʂ/(对应白苗语的/ʈ/)和/tʃ/的对立。为避免原创研究,建议还是按参考来源写。另外两人音系里的后响双元音音位都是/ia/和/ua/,严式才写[uə]。(3)“所有词汇都以元音结尾”,此处“词汇”应为“音节”才合理。这一点Golston & Yang和Mortensen都有提到,可补出注脚。(4)单元音和鼻化元音对举不准确。两组都是单元音,一个是口元音,一个是鼻化元音。(5)我没有找到“Ntawv Hmoob”的来源。我比较希望知道,这个词是泛指“苗文”还是专指“RPA苗文”,因为前者还包括中国国内使用的川黔滇苗文。(6)如果有更多内链会更好。我作为读者还希望知道词连写的情况。——三猎(留言) 2019年6月22日 (六) 09:10 (UTC)
- (:)回应:@三猎:十分感谢您的意见,(1)~(4)我已经修正。关于(5):目前看来,“Ntawv Hmoob”字面义为苗文,可以特指RPA。关于(6):RPA书写苗语时,写完一个音节空一格,任何词语都不连写。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22日 (六) 11:12 (UTC)
- (+)支持:我进一步做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好条目,写得清爽,可读、可用。——三猎(留言) 2019年6月23日 (日) 04:30 (UTC)
- 十分感谢您的意见与编辑。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23日 (日) 06:11 (UTC)
- 我刚刚点进去发现这个条目竟然还没有被巡查,可见巡查积压多严重。—— Eric Liu(留言.留名.学生会) 2019年6月22日 (六) 09:53 (UTC)
- DYKC没巡查过的条目多了去了。--Rowingbohe♬越努力,越幸运 2019年6月22日 (六) 10:24 (UTC)
- (+)支持,感谢贡献!--Rowingbohe♬越努力,越幸运 2019年6月22日 (六) 10:24 (UTC)
- (?)疑问:“降调嘎裂声”在英文条目中仅写为creaky,未提及降调。请问这里的“降调”细节来自哪个文献?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19年6月22日 (六) 12:08 (UTC)
- (:)回应:@UjuiUjuMandan:来自参考资料里面的第三篇论文Preliminaries to Mong Leng (Hmong Njua) Phonology,里面有提及“Low-falling creaky”。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22日 (六) 13:33 (UTC)
- 感谢回应。(+)支持。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19年6月23日 (日) 16:25 (UTC)
- (?)疑问:请问“◌̤”(breathy voice)译作“驰声”有没有来源支持?因为看见国际音标#声门状态和Module:IPA symbol/data中都写作“呼气声”;同样地,creaky voice在该二者中为“吱嘎声”。如果能统一译名的话是最好的。—TongcyDai ฅ • ω • ฅ 2019年6月24日 (一) 04:24 (UTC)
- (:)回应:@TongcyDai:两个译名主要是依据朱晓农(2010)。首先并不是把breathy voice译作驰声,breathy voice其实是浊送气和弛声(slack voice)的统称。并且朱晓农(2010)提及苗语的breathy voice属于驰声。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24日 (一) 05:36 (UTC)
- 朱晓农. 语音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83–98. ISBN 978-7-100-06681-5.
- 关于译名应用程度,目前“吱嘎声”在学界的应用不如“嘎裂声”普遍(可以通过谷歌学术搜寻看看),我在这里举几个中国大陆之外应用的例子。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24日 (一) 06:17 (UTC)
- 姚玉敏. 香港粵語上聲變化初探:語音實驗研究 (PDF). 语言暨语言学. 2009, 10 (2): 269–291.
- 赖文英. 客語人稱與人稱領格來源的小稱思維 (PDF). 台湾语文研究. 2010, 5 (1): 53–80.
- 江敏华. 麗水方言小稱語音形式的語法化輪迴. 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PDF). 台北: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2006-12-31: 419–438. ISBN 978-986-00-7941-8.
- 朱晓农老师其实本来就是在香港任教。他是现在华语学术圈语音学的顶级大佬。特别是声调这一块,他这几年下功夫最多,影响也非常大,驰声、嘎裂声这些发声态都是在他推动下才进入人们视野的,因此学界大多沿用他的说法。而且他对译名很重视,也批驳了很多过去译名的不合理之处。用他的译名是合理的。——三猎(留言) 2019年6月24日 (一) 10:57 (UTC)
- (&)建议@Oligophasia:以上讨论译名,有多种情况的可以用注释包括在条目中,意在使读者知道其他学者的意见(主要是便于有兴趣的读者通过关键字反查资料进行知识拓展)。权威固然值得信赖,但是其他学者的意见可以被提及。另外User:UjuiUjuMandan等诸位提到的困惑,或许也是其他部分读者的困惑,建议也可以在注释或者来源中以引文形式附录,便于后人参考。--JuneAugust(留言) 2019年6月25日 (二) 02:00 (UTC)
- (:)回应@JuneAugust:感谢您的建议,我在User:UjuiUjuMandan提问后就已扩充了调值的内容,并注明了来源;关于User:TongcyDai的疑问我也在相关内容上注明了来源。我现在注释中添加了嘎裂声的其他译名,暑假有空闲我会撰写相关条目。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25日 (二) 04:25 (UTC)
- (+)支持:符合标准。—TongcyDai ฅ • ω • ฅ 2019年6月28日 (五) 09:2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