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叔儀(?—?),《左傳》作太叔儀,即太叔文子,諡號,名衛國世叔/太叔氏。

世叔儀
君主
諡號

前559年夏,孫林父驅逐了衛獻公四月廿六,太叔儀跟隨衛獻公隨後逃到了齊國魯襄公郈成叔到衛國訪問,太叔儀回答:「群臣沒有才能,得罪了寡君。寡君不依法懲處下臣卻拋棄他們,成為國君之憂。國君不忘先君之好,承蒙慰問群臣,又再加哀憐。謹拜謝國君之令,再拜大貺。」回去對臧武仲說,衛獻公終會回國,內有太叔儀留守,外有同胞兄弟公子鱄(子鮮)跟隨。[1]

前548年夏,寧喜同意幫助衛獻公復國。太叔文子聽說了,說:「《詩經》『我躬不說,皇恤我後(我一身還不能被人容納,哪來得及顧念我的後代)?」寧子可說是不顧後代。可以嗎?大概一定不可以。君子有行動,要考慮到結果,想到下次能再如此。《書經》:『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詩經》:『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現在寧子看待國君不如下圍棋,怎能免於禍難?下棋舉棋不定,就不能擊敗對方,何況安置國君猶豫不定?必定不能免禍。九代相傳的卿族,一舉被滅,可悲啊!」[2]

前547年二月初十日,衛獻公復歸,派人責備太叔文子:「寡人流亡在外,各位大夫都使寡人早晚知到衛國的消息,獨獨大夫不問候寡人。古人說:『非所怨勿怨。』寡人可要怨恨了。」太叔文子回答:「下臣知罪。下臣無才,不能背著馬籠頭、馬韁跟著國君保護財物,是下臣第一罪。有人在國外,有人在國內,下臣不能三心二意,傳遞內外消息事奉國君,是下臣第二罪。兩條罪狀,豈敢忘記一死?」於是太叔文子出走,從近處的城門出國都。衛獻公派人阻止了他。[3]

前546年,衛獻公讓公孫免餘做卿,公孫免餘辭謝:「太叔儀沒有二心,能夠贊助大事,君王還是任命他吧。」於是就讓太叔儀做卿。[4]

前544年,晉國荀盈齊國高止魯國仲孫羯宋國華定、衛國世叔儀、鄭國公孫段曹國人、莒國人、滕成公薛國人、小邾國人在杞國築城。游吉見到太叔儀,太叔儀說:「為杞國築城過分了!」游吉說:「拿他怎麼辦好啊!晉國不擔心周室衰微,反而保護夏朝的殘餘,也就可以想像到他會丟棄姬姓諸國了。丟棄姬姓,誰還去歸向他?游吉聽說:丟棄同姓,親近異姓,這叫做離德。《詩》說:『協比其鄰(同姓近親),昏姻孔雲。』晉國把近親不看作近親,誰會和他友好往來?」[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左傳·襄公十四年》
  2. ^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3. ^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4.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5.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