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家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個未識別民族(暫劃分成畬族),東家族主要分布在貴州,自稱為「嘎孟」,「嘎」是詞冠頭,無意義,「孟」是人之意。東家是當地漢人對他們的稱呼,即自「東邊」來的人,麻江縣繞家人(未識別民族,暫認定為瑤族)稱其「東家」與「嘎朵」,附近苗語中部方言的苗族稱其為「嘎斗,和東家人語言相近的革家人(未識別民族)稱其為「嘎孟夏」,意為住在上方的東家

東家族
總人口
約5萬
分佈地區
語言
東家語漢語
宗教信仰
傳統宗教、佛教
相關族群
苗族畬族客家人

歷史 編輯

東家人史稱東苗鴨崽(子)苗。東苗一詞最早於洪武十三年(1379年)以東苗亂見載史冊,明英宗天順二年(1487年)東苗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叛,其聲勢之浩大,人數之眾多,使英宗大為震驚,不得不「命方瑛與巡撫白圭合川湖雲貴軍討之」(《明史白圭傳》)。因此「東苗」的存在似應早於明朝以前。又因「東家」人善於養鴨,漢族及史載又稱之為鴨崽苗或鴨子苗。

分布和人口 編輯

東家人分布在貴州省貴陽以東、以北、以南部分地區,涉及貴陽、開陽、修文、長順、貴定、龍里、都勻、平越(福泉)、荔波、麻江、鎮遠、施秉、凱里等十多個縣。現有五萬多人。

文化 編輯

節日 編輯

習俗 編輯

  • 吃潑湯

吃潑湯習俗是每年從農曆臘月十五至二十五之間,至此東家人家家戶戶殺年豬,請親朋好友到家來歡聚,吃新鮮肉,叫吃潑湯。豬是自家餵的,在選好吃潑湯的日子後,通知親朋好友聚來,全家喜氣洋洋,十分熱鬧。過去殺年豬吃潑湯,選擇的日子為單日(即十五、十七、十九等),不選擇雙日(即十六、十八、二十等),意為「殺單不殺雙」,不能斬盡殺絕,蘊含樸素的道理。

  • 七月半蒸魚

每年節日「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三),東家人家家戶戶都要到田裡去捉魚來煎好,然後蒸成香噴噴的蒸魚來祭神、祭鬼、祭祖和自家享用。

服飾 編輯

東家婦女能工巧織,有種棉花、自紡自織自染的習慣。據康熙年間《貴州通志》載:「東苗……男髻,著短衣,色尚且蘭,首以花布條束髮。婦著花掌,無袖,惟遮復前後」。民國《貴州通志》記載:「男子衣用青白花布,領緣以土棉。婦人盤髻,貫以長簪,衣用土棉,無襟,當幅中孔,以首納而服之……」。到了近代《都勻縣誌稿》云:「東苗……服飾類漢族,惟女皆青色帶,著青色褲,項戴銀環,不著裙」。

  • 男性

東家人男性通常穿著自製的青、蘭土布,長衫長袖並腰扎青布腰帶,或著短汗衫,布紐扣,下穿大襠便褲,從褲以帶內往外,下吊一個用來裝煙或打獵時裝鐵沙盒子的蠟盒。平時男女赤腳或穿自用草編的草鞋,逢年過節或走親串寨,穿上自作繡花船型、鞋尖貓鼻型布鞋。

  • 女性

東家人女性通常穿著自繡無領花排肩長袖父母裝,袖口繡有五至六寸一圈花邊,衣長過臀部,腰拴一張繡花圍腰,用銀鏈製作腰帶,下穿粗料青布褲子,並佩帶銀飾手鐲、項鍊、耳環。 然而在頭式方面中年婦女和姑娘各有不同,已婚者把頭髮籠向後側挽成髻團,並用馬尾等作成網子如拳頭大小籠於發團插上別插,包上藏青色長六尺,寬一尺,白底蠟染蘭花,兩端鑲各以紅綠兩道邊,下垂紅色纓須長約尺許的還蠟花頭帕。有的已婚婦女挽髻,將包頭正中的碗底團花蓋於頭頂,由左右兩邊分別纏繞,纓須朝後張開,儼然如鳳展翅。而姑娘頭部用一根有色頭繩紮實捆後側頭髮,並梳成獨辮;中老年婦女、姑娘腳腿自包蠟花白裹腿。

和其他民族關係 編輯

畲族與東家人 編輯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把東家人識別成畲族,但有許多民族學者提出異議。

革家人與東家人 編輯

廈門大學民族研究所通過對以六堡村為中心的東家人的歷史來源、遷徙、婚喪嫁娶、生命禮儀、民間信仰、建築、服飾等方面的考察,考察的結果是,就社會歷史文化而言,東家人既不同於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仫佬族等,也不同於閩、粵、贛、浙、皖等省的畲族,而是有其自身的特點。它與貴州省內目前還作為待識別民族存在的革家人在社會文化方面具有較多的相似性。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