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德佔時期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2月4日) |
佔領時期(丹麥語:Besættelsen),又稱丹麥德占時期(Dänemark unter deutscher Besatzung),是納粹德國佔領丹麥的時期,延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部份時段。德國的占領從1940年4月9日威瑟演習作戰開始,至納粹德國於1945年5月5日向盟軍投降為止。與其他被占領國相比,1943年前丹麥絕大多數機構依然保持正常運作。丹麥政府和丹麥國王依舊能在民主和獨裁系統中周旋,這一狀態於1943年後丹麥政府反對將反德組織判處死刑開始迅速惡化。
僅3000丹麥人的死亡與占領直接相關[1](這一死亡統計不包括加入德軍東線作戰而陣亡的2000丹麥志願軍以及加入盟軍作戰而陣亡的1072名商船士兵[2])。總而言之,僅0.08%的丹麥總人口死於這次戰爭。與其他交戰國相比,丹麥死亡率很低。
侵略
編輯對德國而言,軍事占領丹麥一開始不是一個重要目標。在1939年,德國才與丹麥簽定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對丹麥的侵略,主要是為了服務於戰略侵略挪威的大計劃。德軍指揮官們認為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北部建立軍事基地,尤其是在奧爾堡機場建立基地將有利於對挪威作戰,因此他們開始了對丹麥侵略的計劃。[3]然而直到1940年2月德國依舊沒有占領丹麥的具體決策。這一情況在希特勒的催促下得以改變。
1940年4月9日早晨4點15分,德軍部隊越過丹麥邊境,德國海軍同時進駐哥本哈根港口。儘管實力懸殊,丹麥軍隊依然進行了頑強抵抗,哥本哈根的皇家衛隊以及南日德蘭半島的軍隊尤其英勇。
由於閃電戰非常迅速,丹麥政府甚至連正式宣戰的時間都沒有。丹麥國土面積狹小,人口亦稀少,因此與德國根本不可能展開持久戰,加上丹麥南部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因直接毗鄰德國。它平坦的土地使它易攻難守,德國的裝甲車非常容易攻入。與挪威不同,丹麥沒有山脈,因此丹麥不能像挪威一樣躲入山中繼續戰鬥。[4]
總計有16名丹麥士兵在入侵中喪生。兩小時後,丹麥政府投降。
法羅群島
編輯丹麥本土被占領後,英軍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戰略,控制丹麥在北海的屬地法羅群島,以防落入德國之手。
冰島
編輯從1918年到1944年,冰島的性質屬於自治領,但是丹麥國王依舊是冰島的元首。和法羅群島一樣,冰島在二戰時期也被英軍控制,但在美國正式宣戰後將其讓與美國託管。冰島共和國於1944年正式獨立至今。
格陵蘭
編輯1941年4月9日,丹麥駐美國大使亨利克·考夫曼與美國簽署了協議,考夫曼授權美國保衛丹麥屬地格陵蘭,並允許美國在該地建立軍事站。考夫曼的決策得到了丹麥外交官們和格陵蘭當地政府的支持。協議中關於「以丹麥國王的名義」僭越了外交權,但是考夫曼辯解他不可能從被占領的哥本哈根那裡收到任何指令。
「保護國政府」 1940–43
編輯1940年4月9日4時20分,德國要求丹麥接受德國的保護,丹麥政府於8時34分接受這一條件,成為德國的保護國。
歷史上看,丹麥和德國交往頻繁。1920年,丹麥重新獲得了什勒斯維希的北部(該地在1864年第二次什勒斯維希戰爭後割讓給德國)。丹麥人對如何處理與德國的關係上存在分歧。幾乎沒有多少人支持激進的納粹黨; 一些人以提供德國補給能源和貨物的方式尋求與德國的經濟合作;另一些人在戰爭的中晚期後最終傾向於組織抵抗組織。大多數的丹麥人都不願意向納粹妥協。
在丹麥官方決定與德國採取合作態度後,納粹政府宣稱他們會「尊重丹麥主權和土地完整,並保證其中立地位。[5] 德國政府之所以對丹麥採取溫和的政策,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 納粹對丹麥並沒有特別的戰略或意識形態上的利益:他們想把管理丹麥的負擔和成本留給一個德國的「兄弟」國家自己承擔。
- 丹麥的「農產品」採取的是價格管控,而不是通過納粹的強行控制。
- 用希特勒的話來說,他們希望使丹麥成為一個「模範保護國」以起到宣傳目的。[6] 納粹想向世人展示一個納粹控制的歐洲是怎麼樣的。
- 納粹的種族政策認為丹麥人是「北歐雅利安人」,作為「兄弟」民族,納粹認為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是可以信賴的。
這些因素綜合導致丹麥與納粹德國的關係相對穩定。政府機構依舊完整,國會在絕大多數事務上能與先前運行一致。國內政策的大多數控制權仍掌握在丹麥政府自己手中。[7] 警察系統和司法系統仍屬丹麥管轄,克里斯蒂安十世國王仍然是丹麥的最高元首。德國派遣全權大使,這一職位在1942年11月後由律師和納粹官員沃納·貝斯特擔任。
外交
編輯丹麥保護國政府於1941年8月初承認由日本在中國扶植的汪精衛政權。
1942 電報危機
編輯1942年10月,希特勒向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發去一封近乎諂媚的生日賀電。丹麥國王僅簡短地回復「Spreche Meinen besten Dank aus. Chr. Rex」(中文:非常感謝,克里斯蒂安國王),這封回電使希特勒勃然大怒,並嚴重損害了丹麥與德國的關係。希特勒立即召回德國駐丹大使並將丹麥駐德大使使驅逐。正是在那時,希特勒任命沃納貝斯特為新一任全權大使,並要求採取合作態度的埃里克·埃文尼烏斯為新一任丹麥首相,所有的丹麥軍隊必須退出日德蘭半島。
注釋
編輯- ^ Gert Laursen. The Occupation in Numbers.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 Oprejsning til danske krigssejlere - TV 2. nyheder.tv2.dk. 2014-03-20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7) (da-DK).
- ^ Henrik Dethlefsen. Denmark and the German Occupation: Cooperation, Negotiation, or Collabor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
- ^ William Shir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0), p. 663.
- ^ Jørgen Hæstrup, Secret Alliance: A Study of the 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1940–45.
- ^ Henning Poulsen, "Dansk Modstand og Tysk Politik" ("Danish opposition and German Politics") in Jyske Historiker 71(1995), p.10.
- ^ Phil Giltner, "The Success of Collaboration: Denmark’s Self-Assessment of its Economic Position after Five Years of Nazi Occupation,"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36:3 (2001) pp. 486, 488.
參考文獻
編輯- Flender, Harold. Rescue in Denmark. New York: Holocaust Library, 1963.
- Dethlefsen, Henrik. "Denmark and the German Occupation: Cooperation, Negotiation, or Collabor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 15:3 (1990), pp. 193–206.
- Giltner, Phil. "The Success of Collaboration: Denmark's Self-Assessment of its Economic Position after Five Years of Nazi Occup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36:3 (2001) pp. 483–506.
- Gram-Skjoldager, Karen. "The Law of the Jungle? Denmark's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2011) 33#2 pp 235–256.
- Lidegaard, Bo. Defiant Diplomacy: Henrik Kauffmann, Denmark,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War II and the Cold War, 1939-1958. Peter Lang, 2003. ISBN 978-0-8204-6819-8.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Lund, Joachim. "Denmark and the『European New Order', 1940–1942."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 13.3 (2004): 305–321.
- Lund, Joachim. "Building Hitler's Europe: Forced Labor in the Danish Construction Business during World War II."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84.03 (2010): 479–499.
- Lund, Joachim. "The Wages of Collaboration: the German food crisis 1939–1945 and the supplies from Denmark."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 38.4 (2013): 480–501.
- Voorhis, Jerry. Germany and Denmark: 1940–45, Scandinavian Studies 44:2, 1972.
丹麥語
編輯- "Gads leksikon om dansk besættelsestid 1940–1945" (2002).
- Lundbak, Henrik. Besættelsestid og frihedskamp 1940–45 København: Frihedsmuseet, 1996. ISBN 87-89384-40-7
延伸閲讀
編輯- Ziemke, Earl F. The German Decision to Invade Norway and Denmark. Kent Roberts Greenfield (編). Command Decisions.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0 [1960] [2020-12-03]. CMH Pub 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0).
外部連結
編輯- "Agreement betwe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and Danish Minister on the status of Greenland April 10, 194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BBC's Danish broadcast, 4 May 1945, 20:30 announcing the surrender of the German army units in Denmark (audio, RealPlayer)
- Podcast with one of 2,000 Danish policemen in Buchenwald. Episode 2 is about Denmark during World War II.
- Besaettelsessamlingen, web museum about Denmark 1940–4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短片 Denmark Fights for Freedom (1944) 可在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下載
template:Collaboration with Axis Powers by country template: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template:Danish Nazi collaborationism template:Nazi Germany occupations template:WWII history by nation template:Denmark topics